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不会沟通,是因为你还没学会问问题

2015-01-27 精读 精读


【导读】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有一句名言:“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可见,问问题,是每个人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之一。


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vote?action=show&__biz=MzA4MjA0NjgyOQ==&voteid=316988#wechat_redirect



【一】


如果不会问问题,有可能在沟通中发生冲突


例1


妻子在做家务,看到刚从外面回来的孩子,立马对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丈夫发问:


妻子:“孩子的脸脏得像从贼窝里出来一样,你就不能给他擦一下吗?”

丈夫:“……”


妻子的反问,显然弄得丈夫十分不快。但如果能对丈夫使用正面请求,结果就大相径庭:


妻子:“孩子的脸太脏,要给他洗洗,你可否帮忙一下?”

丈夫:“好,我这就去给他洗!”


这种反问已经预设了一个负面答案,而这种预设往往是基于提问者愤怒、抱怨等负面情绪。因此,一旦开启反问模式,基本上就等同于陷入“攻击”模式,所能收获的不外是“反击”或“沉默(冷暴力)”,最后使矛盾升级。


因此,沟通过程中应少用反问,多使用正面提问。



【二】


如果不会问问题,别人就不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例2


优化前的提问:


A:“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B:“我做的是交互设计。”

A:“什么是交互设计?”

B:……


优化后的提问:


A:“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B:“我做交互设计。”

A:“我不是太理解交互设计,不过企业大体都是类似的,如果以传统制造型企业来进行类比的话,你觉得交互设计大体等同于其中的哪些企业职能?”


1、 优化之前,“交互设计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具体,可能有成百上千种回答,这会让答者感到无从下手而不愿回答。


2、优化后,问题变得更具体,并指向了一个新方向:通过企业职能的简单类比,让不懂交互设计的传统行业从业者轻松理解交互设计这一工种。


3、从人际关系沟通的层面来看,优化前的提问更像是一种推卸责任,A在这里把所有的“思考”责任都推给了B。而优化后的提问,则是A在尽力以自己的思考带动B去完成更深层次的思考。前者是在一味依赖B,从B这里索取和压榨,后者则是在邀请B进入一场需要共同协作来完成的游戏。


4、人际关系中,一味依赖和索取的关系,容易让人厌倦,也不会长久。优化后的提问先以思考对问题进行了界定,事实上就已经给对方提供了一定的附加值,当他感受到这种附加值后,他也会给你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来作为回报。


因此,好问题和思考密不可分,当不了解一个很泛的问题而无法问得具体时,就要考虑通过翻阅资料等方式做足思考的准备,再进行发问,而不是把“思考”通通推给解答者。



【三】


如果不会问问题,你就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例3


工作上遇到了瓶颈,你希望得到老板的指点,与老板展开以下对话:


你:“王总,目前我需要怎样做才能得到提升呢?”

老板:“你必须按期完成公司既定的目标!”


优化后的对话:


你:“王总, 假设我已经如期完成公司目标,如果还想得到提升,那么在其他方面我还需要做什么?”

老板:“呃,你或许应该涉及决策部门了,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


优化前的回答正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正确的废话”,大家都知道这个答案是无错的,但它无法给人带来任何价值和行动层面的指导。


聪明的提问方法是:把对方会显而易见的回答,变成自己的陈述,包含在你问的问题中,让别人顺着你“设计好的路径”回答你想知道的答案。



【四】


如果不会问问题,就很难达成有质量的沟通


例4


在教“角的认识”这一课,引导学生比较角的大小时,教师对学生提问:


老师:“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角两条边的长度有没有关系?”

学生:“没有”/“有”

老师:“……”


把教师的问题优化后:


老师:“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你能用方法来证明吗?”


1、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用优化前的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则被锁定在“有关”与“无关”之间,只能做出非此即彼的回答,思维得不到开拓。


2、优化后的提问属于开放式问题,既揭示了学生对角的大小这一概念的理解状况,又能鼓励他们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问题有一定深度和趣味,容易让双方的沟通持续下去。而与之相对的封闭式问题,即优化前的提问则更像是对错判断或多项选择题,答案只需一两个词,回答会被限制在备选答案之间,这就会造成沟通无法持续、质量下降。


例5


张五常:“这套货币理论的主旨,是不是说,如果时间长而事情不变,人们就会觉得沉闷?”

佛利民:“你是要问,是否时间越多,时间在边际上的价值就越少?”


这是经济学家张五常在请教某法国学者的货币理论时提出的问题,经济学家佛利民将问题一改,就直达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他无需回答,答案便已浮现出来。


优化后的问题,是对优化前问题的理论抽象,这种抽象就已经包含了解答的方向。这样的问题一针见血,富有价值,可以有效提高沟通的质量,便于双方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思考】


关于问问题,您还有哪些问题和建议?欢迎在微信后台给我们留言。



作者:精读 [微信号:Jingdu999]

本课程版本号:V0.1

更新时间:2014年1月21日

参考文献:

老黄的博客《从好的提问到高质量的人际互动》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版权合作请于微信后台留言。



精读

[微信号]Jingdu999

每天一个小微课程。

进化你的知识网络。

精进你的思维技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