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感觉碌碌无为,或许你要学点哲学

2015-05-06 精读 精读


精读:Jingdu999

每天一个小微课程。

进化你的知识网络。

精进你的思维技能。




【一】


先来看看,对于哲学,你怎么看?



究竟哲学有没有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哲学的定义。



【二】


什么是哲学?


哲学家是什么人?他们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他们?英国的《哲学家邮报》在哲学的英文单词philosophy中找到了答案:Philo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爱,或投入;sophia意思是智慧。哲学家是投身于智慧的人。


那么,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需要钻研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加拿大哲学家Jean Grondin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哲学是一种对普遍性的执着追求。人们曾不断地提出并试图回答一些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科学既没有办法回答,也没有办法驱散。普遍性就是在这种求问的历史中被认识和思考的。


那么这种普遍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从否定的意义上来说,对普遍性的追求意味着无法满足于特定领域的知识。这不仅因为这些知识是很有限的,而且因为要承认它们的有效性,就必须在其概念和逻辑层面进行一番澄清和探讨,而这项工作一向都是属于哲学的。”


哲学究竟是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普遍性问题?



【三】


你会改变电车的方向吗?


下面,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哲学案例:


一个男人站在铁道边,突然他看到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他呼啸而来。显然,刹车失灵了,而前面有五个人被捆绑在铁轨上。如果这个人什么都不做,这五个人将被电车轧死。幸运的是,他身边有一个开关,只要扳动开关,就能让失控的电车转向另外一条铁轨,即他面前的一条铁路支线。可是,他突然看见另一条铁轨上也绑着一个人,改变电车的方向肯定会让这个人送命。他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一个关于对与错的哲学谜题》这本书中谈到的一个哲学谜题的经典变体,也即电车难题。这一谜题已经困扰了哲学家们近半个世纪。关于这个话题,也有许多文章的发表,于是,一个幽默的新词便应运而生——“电车学”。


丘吉尔曾经也遭遇过电车学中的这种“岔道困境”,当时的英国政府面临着一个抉择:要么无所作为,要么通过提供虚假情报让德军改变“小飞虫”的弹道,以拯救人们的性命。这样一来,死亡的对象会因此不同,数量也会变少。同样,改变电车的方向也能救人性命,但却需要牺牲另一个人的性命。


也许你认为,出于道义上的选择,不但可以而且应该让电车转向那条铁路支线,但支路上的这个胖子也是无辜的,并且和另一条铁轨上的五个人之间没有什么瓜葛,唯一的联系就是,恰巧遭遇了同一场灾难,你凭什么为了救五个人,就要牺牲一个胖子的性命呢?


生命的数量或质量能作为利益平衡的标准吗?少数服从多数真的是最正确的答案吗?这就是哲学需要研究的议题。


这是根本上的上位的价值判断问题,生活和工作中,其它的诸多问题,都是下位问题。如果上位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处理下位问题时,就容易碰到“两难”情境,A不行,B也不好。



【四】


哲学的四个触角


哲学思维包罗万象,看似毫不相干的电车学也属于哲学的范畴。复旦大学的俞吾金教授提出了哲学思维的四个触角:


1、伸向外部世界的触角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比如,自然界发生的种种现象——风、雨、雷、电、虹、冰雹、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日食、月食。人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是: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还是从其他的东西演化而来的?我们人类是从其他生物演化而来的,还是由超自然的神灵创造出来的?


正如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那幅名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2、伸向内部世界的触角


随着思维的成熟和深入,哲学从向外延伸反过来指向人类自身,尤其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即内部世界。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对人(自我)的探索归纳为如下四个问题:我能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涉及到认识论,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伦理学,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宗教学,第四个问题涉及到人类学。


3、伸向语言世界的触角


哲学家们由于错误地理解并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提出了大量“假问题”。他们认为,人们很容易把语言理解为与他人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工具。但实际上,语言成了人们思想的统治者,而人们自身反倒成了语言的工具或奴仆,自己却浑然不知。


比如,人们习惯于把脚踏车称作“自行车”,把电瓶车称作“助动车”。其实,他们正好说反了。实际上,脚踏车应该被称作“助动车”,因为它必须用脚的力量去“助动”,而电瓶车应该被称作“自行车”,因为只要一打开马达,它自己就会往前走。


俞吾金教授说:


人们通常以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上,实际上他们是生活在这个时间的语言表述中。人们对语言的盲目信赖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于见到什么文字,就相信这些文字所指称的对象,他们已在语言世界中迷失了方向。只有借助于批判性的哲学思维,才能把他们从这种窘境中拯救出来。


语言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语言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关注精读微信公众号(Jingdu999),回复“语言”,取阅微课程《说了那么多年话,你真会使用语言吗?》




4、伸向镜像世界的触角


什么是“镜像”?按照当代法国哲学家拉康的理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镜像阶段”(6-18个月),他在镜子里看到了自我的形象,并把镜像,即镜子里的映像理解为理想化的自我。对“镜像”的一个更宽泛的理解就是,一个人对他人的眼光、话语和观点的认同,实际上都是对理想化的镜像的追求。


哲学也在不断地追求自己的镜像,即追求理想化的哲学自身。但实证科学一旦确立了自己研究的范围,就不会再反躬自问了。比如,物理学的研究者不会老是追问:什么是物理学?化学的研究者也不会追问:什么是化学?


而哲学家们却总是不断地追问:什么是哲学?正是这种不断的反躬自问,使哲学保持着思想的高度而不坠落下来,也使哲学的思维之旅历久弥新,永远保持着青春的活力。



【五】


为什么哈佛学生如此热衷中国哲学?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位专注中国传统哲学的教授迈克•普特,他教授的中国传统道德与政治理论课,是哈佛大学第三大受欢迎的课程,仅排在经济学入门和计算机科学入门之后。2007年时,由于听课学生过多,以至于台阶上、讲台上、甚至门外大厅里都挤满了听课的同学。




许多美国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哲学,真的实现了普特教授当初所承诺的那样——本课程课可以改变你的人生。教授对几百年前的中国学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要求他的学生仔细阅读《论语》、《孟子》、《道德经》的原本(译文版),然后积极地将所学运用于日常实践中。许多美国学生从这门课中受益匪浅,也因此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建立和谐的社会以及如何拥有灿烂的人生。


比如,在“决定由心生”的这个问题上,就足以体现中国哲学家的先进思想。美国人通常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做决定时人会利用大脑进行有逻辑的思考。但在中国哲学思维里,“思想”和“心灵”往往指一回事。当我们做每一个决定时,无论大小(午饭吃什么、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和谁结婚),如果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心脑结合、理性与感性合二为一,那么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庄子就主张,人们应该培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率性而为”的能力,而不是只做理性抉择,然后就自我封闭。比如,我们有意识地练习舞蹈,为的是有一天可以得心应手,而这样的练习是源于内心本能直觉和头脑理性思考的结合。


最近的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了中国哲学家所言的正确性:脑部扫描显示,我们对身边人情绪和情况的直觉感知,而不是我们认为的逻辑理性判断,才是我们做出决定的根据。



【六】


韩国总统是如何学哲学用哲学的?


中国的哲学不仅广受美国学生欢迎,韩国总统也视其为人生导师。


韩国总统朴槿惠走过一段与众不同的路,不到30岁的时候,她的双亲就遇刺身亡。父亲被刺后,亲朋好友的疏远让她饱尝世态炎凉。她也一度绝望、怀疑、迷茫、孤独过。直到一本书悄悄走进她的心房,成为了她的人生导师。她才恢复了心里的宁静,明白了之前所不能理解的许多事情。


这本书就是冯友兰所写的《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与重视逻辑和论证的西方哲学不同,讲究领悟。读得懂的人,就能悟出其中蕴含着的许多做人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


起初,朴槿惠一直想不明白,给韩国带来经济飞跃的父亲,为何不受国民拥戴?后来,哲学为她揭开了答案:父亲有积极的社会功用,修养却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不足以服众。“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责之急,怨之深,父亲之刺,大概因由于此!


朴正熙当政时,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对工人施与恩惠;一方面极力压制言论自由,打击异己。他主持建造了韩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却拘捕杀害了数万知识分子和反对派。被刺杀的当晚,他因为严厉指责情报部部长工作不力,导致部长恼羞成怒掏枪射击!


朴槿惠说,读中国哲学,难在暗示处,妙也在暗示处。她曾这样评价冯氏著作对她人生的影响: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它蕴含了让我变得正直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七】


你要思考哪些问题?


哲学的力量强大到可以让人战胜痛苦,也得益于其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许多普遍性问题,无不与哲学紧密相关,比如,英国《哲学家邮报》中提到的这六个问题,就是我们常常需要思考的:


1、你是否常常问自己这些问题?比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工作上我应该怎么做?社会走向何方?什么是爱?大多数人在某个时刻(通常在梦里)总会有这些疑问,但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又感到绝望了。因为很多人不好意思说出口,人们害怕被认为自命不凡,不着边际。但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得出了合理的答案我们才能有意义地管理精力。


2、你是否易受常识错误的影响?对于我们从朋友和邻居那儿听来的所谓“常识”,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就假定正确并接受。每天媒体也滔滔不绝讲述它们。但常识在某些情况下也充满愚蠢、错讹和非常糟糕的偏见。哲学则对常识的各个方面都遵从理智。它让我们为自己思考,更加独立。


3、你是否在精神上感到困惑?很多人其实并不善于了解自己的头脑里在发生什么。比如,你知道自己很喜欢一首曲子,但很难说清原因。你觉得有些人很讨厌,但也说不清问题出在哪。因为你缺乏对自身喜怒哀乐的洞悉。哲学家们则尽力追求自知,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明确提出了与此相关的观点:了解你自己




4、你是否对“什么使我们幸福”的答案感到很混乱?我们极力追求幸福,并在这过程中不断犯错。在消费社会里,我们犯错是因为被虚假的诱惑吸引,不断地想象某个假期、汽车或是电脑会让生活大不同。同时我们低估了其他看似无用之物的作用,比如散步、收拾橱柜、有条理地谈话或者是早点睡觉。这些最不起眼的行为,往往会引起最严重的后果。哲学家们则通过更准确地找出真正能让我们生活更好的行动和态度来追求智慧。


5、你的情绪是否把你引往错误的方向?我们是免不了有情绪的生物,但我们经常忘记,某些情绪如愤怒、嫉妒或者气愤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大麻烦。哲学则会教我们思考情绪,而不只是有情绪。于是,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和分析我们的感受,来学习情绪是如何以意想不到的、与直觉相反的、有时候很危险的方式来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6、你是否会感到恐慌,不能权衡轻重?我们不断地失去权衡轻重的判断力。而权衡轻重是哲学家们擅长的。斯多葛派哲学家芝诺在得知他在海难中失去了所有的财产的时候淡淡地说:“命运让我成为少点拖累的哲学家。” 这样的反应让“哲学的(philosophical)”这个词代表了镇静、深谋远虑和坚韧刚毅,简言之,能权衡轻重。


《哲学家邮报》告诉我们:


学习哲学的总任务是去吸收这些以及其他很多教益,运用于今日世界。重点不在于知道这个或者那个哲学家说了什么,而是致力于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运用这些智慧——从现在就开始。


关注精读微信公众号(微信号Jingdu999),回复“作”、“爱情”、“信息”、“幸福”、“价值”、“情绪”,分别取阅微课程《是否只有爱你所做,才能做你所爱呢?》、《为什么恋情无法持久?因为你还不会爱》、《你真的需要关注那么多微信公众号吗?》、《丹麦为何能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为什么要学点无用?别急着做有用之事》、《越抑制,越失序?你需要的是情绪管理》。



【八】


跟着哈佛教授行动起来!


如何运用哲学的智慧?你可以跟着哈佛大学的普特教授行动起来,他在每次课结束时,都会要求学生们将学到的中国哲学应用于日常实践。他说:


“我们介绍的中国哲人认为,想真正作出改变,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就须从小事做起,改变我们的社会实践和反馈方式,因此,我希望在此层面上启发学生。我不会教他们生活的大道理,只想让他们知道,他们每日力所能为的小事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


因此,他建议学生能够做几个简单易实现的行动:


当自己冲他人微笑,为他人扶门,参加业余活动时,体会自己的感觉;


记录下:每个行为、姿势、字眼如何明显地改变了他人对自己的反应;


坚持那些产生正面效果的行为


这些看似愚蠢的行动,实则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重复做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许多思想家,包括孔子在内,也赞同此观点。孔子认为礼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对人们的潜移默化。




《心理科学》杂志也公布了一项研究:当一个人选择一种强势的站姿,如两腿分开,两臂分开并伸出,不仅周围人会觉得他更自信和强势,其本人体内的荷尔蒙也会升高,从而使其感觉更自信。



【九】


温和的成功哲学


为何我们会变成事业焦虑的囚徒,不时抱头痛哭?


当我们想象失败的时候,我们害怕的真是失去收入、失去地位吗?


这个社会上,最普遍的感受,便是嫉妒,但为什么很少有人会嫉妒英国女皇?


看看阿兰·德波顿的TED演讲:温和的成功哲学(16分54秒)。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v01476p0pf7&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者:精读 [Jingdu999]

本课程版本号:V0.1


阅读有所得,顶一顶精读。

底部广告条,一点寸心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