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2016-05-02 德维 精读

↑↑↑点击上方精读,关注我,置顶我


【精读君曰】


19年前,一位中国当代的天才型作家王小波逝世。但他去世后的际遇,却再次重演了世界文学史上多次出现的现象:“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远播。”直到现在,他的作品还在不断重新出版,仅仅在2015年,就有两家出版社重出了他的文集。


你是否好奇为什么会出现“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为何他几十年前的作品在如今还如此受欢迎?


精读君认为,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好的方法就是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他的书。今天,我们就从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来了解一二。




慢读新书丨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慢书房,ID:mansuzhou


自由主义的精髓在于你没有权利把你的那一套理想的人生境界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能强迫你跟我过酒池肉林的生活。


【一】


喜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一定不会不知道王小波的,这是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天才型作家,有人评价他是中国的乔伊斯卡夫卡,还有人甚至评价说他足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也都喜欢读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杂文,他的杂文对当代中国年轻人而言几乎比得上鲁迅。


那我们不禁想问,他的杂文写的究竟有多好?又有哪些超人的洞察力和独道的见解呢?在这本《沉默的大多数》里我们可以窥视一二。




【二】


《沉默的大多数》里收录了很多王小波的名篇,比如与书名同名的《沉默的大多数》,它讲的是很多人批评说中国人总是沉默不说话,显得十分麻木与愚昧,龙应台甚甚至过激地批评说沉默的本质是懦弱。而王小波则以“沉默不可怕,说话才可怕”来予以辩驳,他说很多时候大家都是被逼听很多话,也被逼说很多话。例如他小时候看大炼钢铁:


炼出的东西是一团团火红的粘在一起的锅片子,看起来是牛屎的样子。有一位手持钢钎的叔叔说,这就是钢。那一年我只有六岁,以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个词,我就会想到牛屎。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但偏偏这些话是高音麦克风,天天在耳边响来响去。


我说自己多年以来保持了沉默,你可能会不信。这说明你是个过来人。你不信我从未在会议上“表过态”,也没写过批判稿。这种怀疑是对的:因为我既不能证明自己是哑巴,也不能证明自己不会写字,所以这两件事我都是干过的。但是照我的标准,那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因为有征话语捐的事,不管我们讲过什么,都可以不必自责:话是上面让说的嘛。但假如一切话语都是征来的捐税,事情就不很妙。


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经历过太多各类制度的集权,就我们民族而言,在过去的年代,大家的思想都是被禁锢在一个小黑匣子里,根本不晓得听的消息是否真实。那些被迫听到的很多话,其真实性比不上自己真实饿着的肚子;而被迫说的很多话,其真实性也不过是一种必须征的捐税。因此王小波认为沉默,更多的是能清楚地看待这个世间万物。



【三】


从《沉默的大多数》里,我们不难看出王小波似乎推崇着一种自由主义思想,因此现在很多人会把王小波归类在自由主义行列之中。很多人甚至就下结论:王小波就是自由主义者,他是“右派”。众所周知,在“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中,一个有话语权的单独个体极易被归类到某一个类,好像不是“新左派”就是“自由主义”,完全没有一个中间地带。但其实思想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有时候是很难分类的。就拿王小波而言,他虽然有自由主义的思想特质,但并不能就说是自由主义者。


会判定王小波是自由主义者的原因,是受《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影响。这也是王小波的一篇十分好看的文章,倒不是说了什么很特别的道理,而是强调了自由主义精神。他所指的自由主义精神是:与其做一个跟所有人想法一样的、千人一面的人,倒不如做一只生活不被人设置、不被人摆布、坚持自己一套的猪。


这种坚持自我,不与别人一样的想法,也出现在《思维的乐趣》里:文革插队时,王小波来回看了八部经典样板戏,看得闷得发慌,但又不得不看,因为一旁有军人代表监视着,他们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得不耐着性子看。但这些军人代表其实都是好人,对他们来讲,“思维的乐趣”就是早晚背诵毛泽东思想,脑子里什么都不想。但对于自己来讲,这样的生活太苦闷、太难受了。


他认为:人不能只求善良,还要思维上自由。如果要在当一个好人和当一个有自由思维的人之间选择,他宁愿选择后者。



【四】


想要理解王小波的自由主义精髓,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自由主义”。


原始的自由主义是在道德上主张这个世界有很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存在不同理想的人生境界。简言之,就是你追求你的崇高人生境界,我追求我的酒池肉林的人生境界。


而自由主义的精髓则是在于,你没有权利把你的那一套理想的人生境界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能强迫你跟我过酒池肉林的生活。因为没有人能真正掌握真理,只能说你在某些方面掌握的解释你正确言论的资料比较多;也没有人能真正把握哪种人生境界最完美,只能说你对完美的解释不同。因此王小波的杂文里贯穿的“自由主义”是一种“包容与共存”的状态,绝不是美帝的那种“以自由之名”的帝国本质。


现在社会正是误解了“自由主义”,忘记了本质是“包容与共存”。现在网络发达,各种论坛、微博、微信会发起论战,大家都在非理智的情况下,将针对的人批判到底,有时候还会上升到人身攻击。



【五】


王小波在《论战与道德》里就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当年有一部《唐明皇》的电视剧上映,有一部分人说不好看,剧组的成员和记者开了个研讨会,会议纪要登载在《中国电视报》上。


唐明皇·玄宗·李隆基


王小波说:“我记得制片人的发言探讨了反对《唐》剧者的民族精神、国学修为、道德水准诸方面,甚至认为那些朋友的智商都不高;唯一令人庆幸的是,还没有探讨那些朋友的先人祖宗。从此之后,我再不敢去看任何一部国产电视剧,我怕我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忽然知道自己生了个傻儿子而伤心——因为学习成绩好,我妈一直以为我很聪明。


去看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也有类似的危险;这种危险表现在两个方面:看了好电影不觉得好,你就不够好;看了坏电影不觉得坏,你就成了坏蛋。有一些电影在国际上得了奖,我看了以后也觉得不坏,但有些评论者说,这些电影简直是在卖国,如此说来,我也有背叛祖国的情绪了——谁感拿自己的人品去冒这个风险?”


虽然现在的争论大多数发生在网络上,即使言语再如何激动、再怎么人身攻击,但至少还是保证生命安全不受损害。不过人们论战的方式与爱争出谁对谁错的习惯还是根深蒂固。


书中还提到民族情绪问题,《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与其说要大家警惕,不如说警惕蛊惑宣传。在文中,王小波以纳粹德国作为论点,他说:“如果我们的社会出现了矛盾,要解决问题比较难。有人就会投机取巧,煽动一种仇恨,鼓励大家去仇恨一些人,残害一些人。例如纳粹德国,宣扬狭隘的民族情绪,这可以迎合人们野蛮的劣根性。”


这虽然看起来是在讲德国,但在结尾处,王小波特别提到中国:“中国这个地方是个特别欢迎蛊惑宣传的地方,大家也特别容易中蛊惑的毒,所以大家要好好小心。”


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是十年前写的,但里面所描述的一些现象与矛盾现,今天的社会仍然都存在,有些甚至愈演愈烈。因此慢师傅十分推荐大家看看《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

About the author


王小波(Wong Sio-po)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作品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场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热),王小波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橫生的叙述方式一定会赢得更多的会心的微笑。


联合推荐

Recommendation


小波在一篇小说里说:人就像一本书,你要挑一本好看的书来看。我觉得我生命中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二十年间我看到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好看的书。——李银河


极其怀念王小波,一个真正的独立作家!——章诒和


他的小说特别有趣,你可以从任何一句开始读起,也可以从任何一句放下,不会想念其他的部分。王小波这个作家的思维方式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慕容雪村


小波的好处显而易见。第一,有趣味。这一点非常基本的阅读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奢侈。第二,说真话。这一点非常基本的做人作文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奢侈。第三,纯粹个人主义的边缘态度。这一点非常基本的成就文章大师的要求,长久以来已经绝少看到。——冯唐


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刘瑜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柴静 




我猜,你会想阅读:

为什么你需要看书单?(附28个书单)

怎样快速拓展知识面?(附40本好书导读)

如何达到从学到用的5个阶段?(附145篇微课)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带走《沉默的大多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