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岁中土一纸书——评费孝通《乡土中国》

2016-08-26 杜风 精读

精读君曰


所谓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中国的乡土性,或者说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性,而是说中国的文化是乡土性的,也就是传统中国是根植于农业文明的乡土社会。


这本社会学科的书,帮助我们深刻领悟传统中国的内涵,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百岁中土一纸书——评费孝通《乡土中国》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于书啦圈(微信ID:shulaquan)

书啦圈——靠谱的人推荐靠谱的书


费孝通先生对于中国基层社会的研究,实有一份“我自百计千方,寻你一定之规”的执着。十数年一线田野调查中摸索出旧日中国的脉搏,其学理之透彻与一体,颇有可赏析处。先生作《乡土中国》,风骨所在,竭方寸笔墨,揭一国沉疴。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ISBN:9787010147147


书籍简要介绍


《乡土中国》十余章基层乡村社会的研究,从无到有,将社会学与人类学第一次成体系地应用于中国的广袤大地上。费孝通先生的论述,涉家族,礼俗,诉讼,地缘,继替……遍举乡村共俗。进于学术,更兼启迪之言,三两行提炼出潜藏风俗之下的旧社会体制,其病其陋,其淳朴其不移,一一道来。


编辑点评

1

半卷传世之学


如何在学术价值和传播价值中取得平衡?这也许是无数学术作品都面临着的困境。《乡土中国》巧妙地消弭了这种对立,它的学术价值与传播价值是一体双面的:既有开创性,也有争议性。


开创性毋庸赘言,本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学界目为中国社会学对世界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家族与社会,变革与继替,费老提出的一系列乡村共性在很大程度上都为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的一些观点甚至放到今天也毫不过时——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社会影响,《乡土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一代社会学开山之作。与此同时,书中关于“礼治社会”与“无为统治”的论述,也一直都脱不开后世学者的质疑与非议。


写作中的费孝通


《乡土中国》的分析大多是在他另一部著作《江村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江村经济》研究的是个例,故《乡土中国》也一直难以回避“以偏概全”“流于空想”的指责,随着时代的变迁,“礼治”与“无为”的说法渐渐由后世补充成了别样的定义。


2

一心为民经世


从《江村经济》到《乡土中国》,费孝通的野心显而易见——他试图在书中抓住这个泱泱大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和弊端,并加以指正。这是非常了不得的手笔,而高完成度的《乡土中国》,是费孝通交出的答卷。社会学界,费几乎与潘光旦齐名,《乡土中国》须记一功。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费孝通的背景:1910年生人,出身新式知识分子家庭,20岁考入燕京大学,而后远渡重洋留学,在战乱中写出《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著作。建国后经历“五七”与“文革”, 2005年逝世,人生所历颇为一言难尽。


费孝通所做的学问,并非只为一二“旨趣”与“爱好”,而是正正经经地存了经世为民的心思的。他之所以深入基层,之所以在生计都难以为继的乱世中仍执笔长卷,是寄望于为战乱的中国指出一条路来的,所以他不敢不求实,不敢不求精。乱世炎凉,费先生仍能有如此坚持,实称得上一身知识分子的风骨。这部书至今仍是社会学的入门著作之一,给予后世无数研究基层中国的人以教悟。


给社会以良知,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费老做到了,至于之后能不能济世,“是不是他们的时代”,或许,不该以此苛责费老。


3

“乡土”的生命力


费孝通的文字风格是刚健而又有些土气的,下乡又教书的人,作起文来不好总挂着太高深拗口的词,但剥去了修饰的文字间却自有一种飞跃的想象,不同于文学想象的天马行空,更显现出一种思辨的敏捷来。


这种敏捷体现于将乡土中的现象重新以理论的高度阐释——这种阐释是非常切实而灵活的,以至于后世政经中都有广泛应用,并随着时代变革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一个学术观点自洽很容易,但在现实的检验下能够长久地保持真实,却是困难的。时代的变迁考验着乡土理论的容错性,而费老带着些土气的灵活,却恰好延长了这套“乡土理论”的寿命。


试举费老关于单系继替和双系继替的剖析来论证——费老没有简单地定论哪一种较好,而是由继替问题引出了社会结构问题,在比较结构不同导致的继替时间不同,进而引出了由中国封建时期的“匮乏经济”已经不适合战时的社会格局,故而乡村的继替风俗也在日渐衰落——这一番论证是多角度而逐点深入的,由于不限于一个论点和一个立场,后人自可以在一个体系化的呈现下各取所需,二次创作与二次解读不但没有摧毁费老的观点,反而完善了费老的体系。


正因如此,《乡土中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4

江山代有才人


费老治学十年,战乱都未能迫使他放弃学术,建国后,却再未出过能与《乡土中国》等量齐观的学术巨著,不禁令人唏嘘。何以至此?


建国前夕仍有一腔意气,自称“将作新政权的忠实的反对派”的书生,数十载后,临终身死,不过一句“哀莫大于心死,我早就放弃社会学了”,怎能不让后人掩卷长息?


我们不能否认,频繁的政治斗争是断送费老学术生命的一个因素,但也应该看到,会让这样一个“经世为民”的学者心死的,莫过于他的成果无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雅论纵高,无救于民。


中国的乡镇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始,也是社会学上一个尴尬的问号:一方面,无数继有理论的萌发在学界奠定了它的地位;另一方面,“文革”十年陡然消磨的中国大地,已经承载不了这位学者旧年间意气风发的经世之论。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和过度商业化的社会结构,早已背离了他当初的设想,向着另一条商业化的轨道疾驰,他曾期盼过的“乡土重建”,竟是再无可能实现了。


这是费老这一代知识分子共有的悲哀,却也是下一代方兴未艾的学术界所要承载的期望。期待着,这百年间,再孕育出一个人,摸准这片广袤土地的脉搏。


结语


费孝通先生于2005年辞世,而今回望,正是人类学更迭之时。他留下的著作,以乡土叩问中国,以经世期盼来者。不可多得。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精读读友会入会规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