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幸福很短,痛苦很长

2015-08-04 精读 精读

【一】


这是为什么?


①为什么“赢了得50000元,输了损50000元”的赌博游戏,多半不会有人参加?


②为什么对于一张抢手的球赛门票,持有者愿意卖出的价格高达几千元,而愿意出钱购买者所出的价格却低至几百元?


③为什么一张凶恶的脸孔,往往比一张友善的脸孔更容易吸引我们的目光?


④为什么人们总是觉得幸福很短暂?


这是为什么?请先思考,再看下文分析。








线





【二】


答案在这里


从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角度来说,上面的三种现象都被称为“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就是,在获利与损失规模相同时,损失所造成的情绪反应,是获利的两倍简单来说就是,白捡的一百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一百元所带来的痛苦。




这种对于损失和获得的认知落差,可以用下图来表示。从A到B、或是A到C,x轴的变动是一样的(也就是实质产出变动是一样的),但人们对于这样变动结果的认知价值却有很大的经验落差,A到C (y轴)的变动远远大于A到B(y轴)的变动。




①赌博问题


对于一般理性人来说,“赢了得50000元,输了损50000元”的赌博游戏,无论参与还是不参与,输赢的可能性都相同,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一个绝对公平的赌局,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会选择不参加赌局。


因为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50000元,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来50000元的快乐。


②抢手球赛门票的问题


先来看一个有名的实验,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抢手篮球门票,学者 Carmon 和 Ariely 对其做了一场实验:


他们先是从那些登记要买票的名单中,挑选了100名学生,让其抽取门票。接着分别询问抽到门票的学生,多少钱肯将票卖出,再分别询问没抽到者愿意出多少钱来购买门票。


结果发现了一道买卖双方的经验鸿沟:卖方平均出价大约是 2400 美元,而买方则是 175 美元。买方和卖方的价差竟高达了十几倍。这也是受试者损失规避的心理在作祟,让持有者卖出门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损失,为了平衡这种感受,只能出高价卖出。


③善恶脸孔问题


比起善良的行为,恶劣的行为更加难以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所以一张凶恶的脸孔,往往比一张友善的脸孔更容易吸引我们的目光。


④幸福短暂问题


由于损失规避的心理作祟,人们害怕“拥有”的幸福会突然销声匿迹,因此总是觉得幸福很短暂,事实上幸福并不短,而是相较于失去幸福造成的,痛苦让人感觉时间漫长




【三】


你要这样用


①当你想要说服别人时


你应该从如何避免可能的损失着手,比如你为了宣传乳癌预防,发送的传单上就应写:“倘若每年未定期进行乳癌检查者,将错失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的宝贵时机!”


因为有事实证明,这样内容的传单,比“请每年定期做乳癌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的传单宣传效果好,打电话咨询的人明显较多。


②当你想要开展促销活动时


你应该发放的是即时抵用券,即拿券去现场使用可折抵100元或是多赠送一道菜。而不是事后抵用券即现场消费完,下次消费时可抵用100元的优惠折价券。


因为,很多人拿到商家在店门口派发的100元抵用券传单时,心里往往会想:不然今天中午就吃这个吧?不花掉就可惜了,这真是一种损失!而事实也证明,事后抵用券较难形成消费者的“拥有感”,往往会被人丢弃或遗忘,即时抵用券就能招揽到更多顾客。


③当你所持的股票一路下跌时


你应该及时割肉止损,而不是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咸鱼翻身。因为不纠结于自己已经投入了多少,而是把眼光放在未来,才能摆脱牵累力量的羁绊,抛弃损失规避心理,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避免落入,沉没成本悖论思维陷阱的关键。


什么是沉没成本?投入了那么多,我们真的要放弃吗?请收阅微课小火车头教会了你坚持,却没教你放弃


当你犹豫不决于,是否要戴上当初花了高价买来却并不适合你的领带时


你应该利用“换位法”思考,来避免损失规避的心理的影响。比如,你可以自问,如果这条领带不是你买的,而是朋友送的或抽奖得来的,你还会戴它吗?


问完你就会觉得,那么不适合你的领带除了送人就只能束之高阁了,因为你是绝对不会戴出门的。这样一来,答案是不是就显而易见了?



【四】


记住这些话


关于“损失规避”,古人是这么说的: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见好就收,落袋为安。

两害相权取其轻。


你还知道哪些“损失规避”相关的故事、案例或者应用情形?你还知道哪些“损失规避”相关的名人名言?欢迎大家评论。也可转发考一考朋友。


作者:精读 [Jingdu99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