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朋友圈,除了显摆,就没别的用法吗?

2015-09-07 精读 精读

【一】


你的朋友圈,还有一片“净土”吗?


提及朋友圈,显摆和代购似乎成了主要关键词:某某就着海滩,笑容灿烂地发了几张P得天衣无缝的美图;代购又开始新一轮的产品图片轰炸……于是有人说,朋友圈晒的,大多是为了显摆,而不是真实生活。


于是,朋友圈似乎成了一个虚浮的场所,晒朋友圈也成了一个贬义词。



《简书》的原创作者墨三白有篇热门文章,其中提到两个故事:


A姑娘乐观积极,略显二逼,最喜欢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小确幸。有时台风过境,吹弯的邮筒,也能被她拍下,说是邮筒在向我们say morning。平日里更是自黑吐槽不断,最关键的是,字里行间掩盖不住暖暖的心情。看到A姑娘的动态,朋友从不吝啬自己的点赞,通过朋友圈主动与其交友的人也不在少数。


B姑娘做食品微商许久,平日里喜欢在朋友圈发一些自己特制的养生食谱,人们常常看着图就忍不住就有了食欲。比起那些发反馈图、效果图的宣传力度要好得多。因此,愿意购买B姑娘产品并与其交友的人也慢慢变多。


为什么这两位姑娘能够在朋友圈中收获朋友?



【二】


你关注什么,就吸引什么


其实,你在朋友圈晒的,取决于你是个怎样的人完善自我,以朋友圈为平台,吸引到自己欣赏羡慕的人,或许才是朋友圈的正确用法之一。这也正契合了一个著名的法则:吸引力法则,其定义为:




“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正式的术语诞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背后的精神却存在于古老的印度人的信仰之中。直到2006年,一部叫做《秘密》的电影才真正让“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风靡了全球,下面这张截图就来自《秘密》。




2008年,电影《秘密》在全球的广泛关注创造了同名书籍《秘密》的诞生与热销,作者朗达对吸引力法则的基本原理作了这样的阐述:


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脑电波),而这种频率就好比杜鹃用于求爱的信号、蝙蝠用来探路的超声波。它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思维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们的面前。


就像物理界认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存在吸引力一样,人的思想也存在吸引


虽然这种说法有点神乎其神,也遭到了不少网友的质疑,但这种相互吸引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们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心念积极、善良,那么他所处的环境也会显现出这样的特性。具有共同心念和思想的人,也更容易成为朋友。


就像乐观积极的A姑娘,在朋友圈中覆盖的是满满的正能量,那么吸引而来的也自然是乐观开朗或向往乐观之人。B姑娘虽然做微商,但平日发的一些自制养生食谱,同时宣扬了一种爱生活爱自己的理念。如此一来,朋友也觉得她的产品更加可信,人更靠谱,因此朋友变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朋友圈晒的图片和文字,都将成为你的名片。你发出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或许不会有人深入推敲,但是日积月累,就能塑造你自身的形象。想变成他人眼中的风景,还是不愿深交的存在,取决于你自己。


不管晒朋友圈是为了同朋友分享近况,还是借此展现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只要认真过好眼前的生活,用自拍照、旅游图等经营自己的朋友圈都是合乎情理的。积极正面的照片,总比在朋友圈大吐苦水、逢人就抱怨的文字看得舒服。


多宽容这个世界,多提升自己才是应有之道。



【三】


智商98还是130?


根据吸引力法则,你的意识和想法会吸引那些你所关注的事物,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比如,你每天七点按时醒来,可是如果第二天有事,你想五点起床,那么即使没有闹钟,你往往也会在五点醒来。


有时,某个想法对你未来的吸引力量,会让你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一所中学有一位毕业生,平时考试每科成绩都得A。毕业时,有人通知他考到了入读大学的资格,并告诉他考到的结果是“score98”,学生误以为98是自己的智商。在查阅心理学书籍后,他得知,自己的智商实际上无法应付大学课程。于是刚开学,他便十分勤奋,一心想着勤能补拙。但却事与愿违,最终每科的测验还是不合格。


当被老师问及成绩为何突然一落千丈时,这位学生答道:“这不能怪我啊!因为我的智商只有98,我已经尽了我一切能力去读了!”老师不解:“你为什么说你的智商是98呢?”


得知学生的误解后,老师看了他的记录档案,这才道出了真相:“其实score98说的是你在全国考生中,成绩比其他98%的考生好。也就是说,你是全国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名列前茅。”


从那以后,这位学生竟然科科都取得甲级成绩,毕业时也成为学校的优秀生。


故事中,学生的智商究竟是98还是130,已经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智商分数给他造成的“心想”,对其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旦潜意识接受“我智商很低”的信念,行为上便也照做了。


“心想”,是应用吸引力法则的第一步,但如果想得不对,也会适得其反。



【四】


如何应用吸引力法则?


①当你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时


必须先改变潜意识。潜意识是人类深层的、内在的、本质的思维。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认为,人的“外在”由其“内在”决定,从改变外在着手去改变命运,那是徒劳;假若能从改变其“内在”着手去改变命运的话,那么一切神奇的途径将会自然打开。


因此,我们可以让吸引力只接受肯定的信息,而对于否定的信息,则把否定词去掉,然后再让它继续发挥吸引力效应。


比如,我们渴望财富,就把自己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获取财富上,心中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富翁,并积极地向着这个方向迈进,可能有朝一日就真的成为了一个富翁。相反,如果你整天想着为什么我会这么贫穷,由于注意力当中过多地出现贫穷,你也就很难摆脱贫穷了。

 

信念的力量有多大?请点击阅读微课当个会惦念的“贼”


②当你怀抱发财的梦想时


应该定下目标,并行动起来。吸引力法则并不是“魔法”,你不能仅仅通过幻想就得到物质财富、实现个人理想,只有通过行动让吸引力法则改变自己,才能为我所用。


日本首富孙正义六岁的时候,就这样跟别人做自我介绍:“你好,我是孙正义,我长大以后会成为日本排名第一的企业家。”每一次的自我介绍,他都加上最后这句话,直到他后来成为日本首富。


然而,并不是这句话对他施了魔法,而是孙正义在有了信念后,给自己制定的蓝图发挥了作用:


19岁规划人生50年蓝图;


30岁以前,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光宗耀祖;


40岁以前,要拥有至少1000亿日元的资产;


50岁之前,要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60岁之前,事业成功;


70岁之前,把事业交给下一任接班人!

  

他是这么规划的,也是这样实施的,并且最终成功做到了。


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会设目标,你就已是那50%的loser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吸引力法则”的故事、案例或应用情形吗?欢迎评论。


作者:精读 [Jingdu99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