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所谓“梦想成真”,都是这样来的

2015-09-12 精读 精读

【导读】


你的身边是否存在这样一类人群:


交往中,因为恋人的一句称赞,常常容光焕发;


工作中,由于领导赞赏的眼光,业绩则不断攀升;


......


你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吗?



【一】


为什么一尊雕像最终能变成国王美丽的妻子?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


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由于常年一人独居,久而久之,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少女”。


皮格马利翁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这让他感到绝望。由于不愿意再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皮格马利翁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爱神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其求助,祈求女神赋予雕像生命。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少女”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就这样,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为了他的妻子。




皮格马利翁的期望最终变成了现实。事实上,他得到的不是他想要的,而是他期待的。



【二】


奇迹是如何产生的?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期待效应”,也被成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旨在说明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潜意识作用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个著名实验:


罗森塔尔考察某学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常人,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


该例子就是心理学上为证实“期待效应”所做的的实验,也说明了一个共鸣现象,即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换句话说,一个人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念。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恋爱中的人也正是因为对方的欣赏所产生的暗示,而使自己变得容光焕发。


通常情况下,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不完善或有缺陷时,这个人的“自我”就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需要注意的是,暗示也有消极的方面,它会使人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从而使人容易受人操纵、控制。所以,你要学会理性地对待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


天才和白痴之间到底是如何转换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充满信任、赞赏、鼓励等正面因素影响的环境中生活、成长,内心深处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行为也会趋向于向着此方向发展。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曾创造电话管理术。他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募的员工打电话。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就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


就这样,每个接到电话的下属总能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这也使得他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更加勤奋地工作,最后松下幸之助的员工都逐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高才。


研究人员曾指出,人有70%的潜能是沉睡的。而松下幸之助正是通过善用“期待效应”唤醒人们隐藏的潜能。就如艾森豪威尔所说:“激励是使别人积极主动地做你希望他们做的事的艺术。”


通常情况下,正面激励影响越大,心态表现也越积极,从而使行动表现得越来越主动,最终获得更好的成绩。相反,在不被重视、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的内心深处会习惯性地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进而对自己作出较低的评价,甚至引发叛逆行为。


近期,教育报上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


一位母亲带着7岁的小男孩和1岁多的小女孩上街约见朋友。没过多久,妹妹就坐不住了,吵着要从婴儿座椅下来,妈妈跟朋友聊着重要的事情,就让儿子带着女儿玩会。结果不到二十分钟,小男孩哭着回来说:“妹妹不见了。”


后来事情经过了解得知:男孩带着妹妹在门外玩耍,路上的人很多,妹妹追着气球到处跑。看着妹妹的身影,小男孩突然感到愤怒,想着因为妹妹的出生,爸爸妈妈不像从前那样爱他了,还常常因为小事责备他。于是小男孩故意走进卫生间,当他走出来的时候,已经看不到妹妹了。



其实,一个人是天才还是白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接受的是正面的激励,还是负面的评价。因为不同的信息源则会让一个人做出天壤之别的行为举动。



【四】


告诉自己,我会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


“期待效应”不仅可以影响他人,对自我同样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告诉自己“我会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你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鼓动。


原一平在25岁的时候报考了明治公司,虽然被录用,但主考官却对她说:“原一平,你不是做得了这种困难工作的人。”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原一平,他瞪着眼睛注视着主考官,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说:“我必须证明给你看看,我一定会成功。”


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应聘那天的屈辱看作一条鞭子,不断“抽打”自己。他整日奔波,拼命工作。通过三年的努力,原一平最终在公司站稳了脚。


调查研究发现,个人的信念对个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善用“期待效应”,你可以尝试以下步骤助推自我成长:


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想象,即为自己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做成什么样的事?


让自己相信自己的“谎言”,也就是想象中自己未来的样子;


追寻着自己的预想,逐步实现自己想象的情节。就像自己给自己导演一部剧本,你所想的,最终都能成真。



梦想需要坚守、需要追逐。为什么到现在,你的梦想还未实现?请点击阅读微课5年后,你是谁?10年后,你在哪里?


作者:精读 [Jingdu99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