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剧《琅琊榜》是如何趟出逆袭之路,让大波观众舔屏?

2015-10-15 精读 精读

思维技能、学科通识,你的云知识库

↑↑↑ 点上面蓝字精读,免费订阅


【一】


《琅琊榜》,为何被封为“神剧”?


电视剧《琅琊榜》首播以来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连CSM50城收视数据也显示,北京卫视与东方卫视首播的收视率仅分别为:0.33与0.24;而原班人马打造的《伪装者》首播收视率就达到了1.53。相比之下,新剧《琅琊榜》的前景不免让人担心。


然而,首播第二天,《琅琊榜》的百度指数就呈现出持续上升曲线。




此外,9月22日起,该剧收视排名转而稳步上升,10月7日,该剧收视率在同时段中排名第1。从具体数据来看,10月7日CSM50城收视率北京卫视为1.044、东方卫视为0.897。



(以上数据摘自新浪)


也就是说,该剧在两个电视平台收视增长率都已超过200%。如果将两台观众人数相加,甚至已经超越《伪装者》、《花千骨》的尾段收视成绩。如此高阔地迈进,我们还能用开播之初的收视率低迷来形容吗?


值得关注的是,从开始遭遇市场的质疑,到后来的观众热议,《琅琊榜》从不怨天尤人,没有那种“我作品这么牛,都是观众不懂”的声嘶力竭。他从不用言语反击,保持着惯有的谦虚和儒雅。那么《琅琊榜》剧组到底为何能够做到如此的从容与淡定呢?



【二】


慢热剧《琅琊榜》是如何实现逆袭的?


不难看出,比起浩浩荡荡的明星阵容,《琅琊榜》着实算不上星光璀璨;和许多小说改编剧相比,没有大段的感情线可谓是“先天不足”;加上剧组并未投入夸张的人力金钱数字大肆宣传。然而到如今,无论是剧情,还是胡歌饰演的梅长风均被网友肯定。在一贯挑剔的豆瓣网友评分中,该剧甚至获得了9.3分的高口碑。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扒扒这高分背后的由来。首当其冲的是剧中的男主角,拥有“古装王子”美誉的他想必分分钟就俘获了大批网友。




再看看剧组剧景的搭建,例如角色梅长苏所居住的别致宅子,都是幕后人员按照前期复景图一砖一瓦搭建而成的。




接着我们看看《琅琊榜》武戏中的一个画面,无需后期调色,却已胜过绘画作品。




最后看看演员们的服装道具,都是根据不同角色的定位配饰而完成的。比如霓凰郡主的整套服饰,除了头饰具备云南特色外,她服装上面的花纹在古代也只有贵族才能穿上。




如此精良细作,何愁坐不上收视第一的宝座呢?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驱动《琅琊榜》剧组从容地与他人拼搏如此高质量的精心制作?答案源于他们自身的成就动机



【三】


何为“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中的“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前进的内部动力;而成就动机便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后被人们总结为:




成功学学家斯考沃茨博士曾做过一个深度的调研,在调查中他发现,无论是出身高贵的富家子弟,还是生活贫苦的平民百姓,尽管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也做着千差万别的工作,但是在赚钱养家以及赢得成功方面,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那些最终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一个怀抱梦想或者拥有某种意念的人;而那些平庸无奇或者虚掷生命的人,有的根本就没有过强烈的梦想或者愿望,绝大部分人曾怀揣过梦想,但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常常因此放弃了最终的梦想,也断送了自己的希望。


这个调研结果向人们阐释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源于一个梦想或者意念的内在动机,在这种内在动机的驱使下,人们会不断地激发个人的潜能,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完善自我中坚持着打造完美,直至获得成功。


摩尔顿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长大后,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棉花田里锄地,但是尽管如此,他从没自暴自弃过,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意念——即改变生活现状,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为此,他拼命的工作,努力的挣钱,而正是他一步一个台阶认真工作的努力,使他登上了美国财政部长的位置。


后来,他去一个学院做演讲,他告诉学生们: 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不取决于运气、环境,也不取决于生下来的状况。因为,情况不如意,我们可以想办法改变,在改变这种不幸的境况时,你只需明确的告诉自己: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后不停地以此作为意念,全身心的投入,采取行动,朝理想的目标前进。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只是微小的差别,但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其原因正在于内心深处是否充满获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而世上的一切财富、成功,都盟于一个人的意念,正如詹姆斯·艾伦所说: 梦想这种动机是现实的籽苗、最伟大的成就,目标的坚定是所有努力的根源,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里。


你的梦想是否还挂在墙上?为什么到最后,你哪也没去?请点击阅读微课5年后,你是谁?10年后,你在哪里?



【四】


如何利用“成就动机”为你搜寻理想职业?


对于该问题,或许你会反驳:“工作不是以兴趣为首吗?”当然,可以说是,因为有了兴趣,你的工作才有乐趣;但也可以认为不是,因为仅仅兴趣难以让你持久地投入工作。


《不理性的力量》一书作者Dan Ariely和他的同僚曾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人员在校园里刊出“玩乐高赚现金”的广告,很快招募了许多自愿者。这个实验有AB两个对照组,A组的参加者被告知要执行一个任务,就是将手上的积木组成一个标准的机器人。第一个成品完成可以获得2块美金,第二个完成可得到1.89美金,总之每完成一个机械人都可以赚钱,但每次金额减少11美分,当参加者觉得不值得继续下去的时候可以随时喊停。


B组的规则和A组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A组完成的每个机械人都会被收好保存起来(至少在实验过程中),但B组参加者开始组装第二个机器人时,实验人员会宣称积木不够用,然后当着他们的面把刚刚完成的第一个机械人拆散。


两组自愿者都宣称自己是乐高迷,但实验结果显示,A组平均每人组装10.6个机械人,赚取14.40元,他们在实验结束后的问卷中都表示这是个有趣的活动,有机会还想参加;但B组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平均每人只完成7.2个,赚取11.52元,且许多人在问卷中表示,下次不会再参与这个活动了。


显然,工作能带给我们的绝不只是生理需求,而是有更深一层的,属于心灵上的满足和乐趣。换个角度来说,就算从事的是你感兴趣的活动(如组乐高),也确实可以从中获利,但工作本身若无法为你带来成就感(如组好的积木立刻被拆掉),无法让你觉得有意义,那么这样的工作也难以持久投入。


所以,从现在起,如果你迷茫你的工作抉择,不妨花些时间探索下你内心的成就动机。



【五】


“成就动机”,也是孩子的一双翅膀


一项对智力测验分数较高的1528名加利福尼亚儿童的跟踪研究表明,40年后那些在事业上成就大与成就小的人的差异存在着动机差异,那些最成功的人更有雄心,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不难想象,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对一个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因而,不论从家庭教养还是社会氛围都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许多家长已经认同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因而,他们采取指导、劝告式的引导,以使儿童拥有较好的独立性发展,从而让其对追求成功保持较高的热情;


在高度发展的国家里,儿童读物中涉及了较多关于成就和成功的内容。通过书籍信息的传达,也让孩子意识到所谓“成就”对于个人未来的影响。


哲学家梭罗说过:如果一个人充满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以破釜沉舟的勇气争取他梦想的生活,成功就会在他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降临。因而,从小培养具有这种动机因素的孩子,让他们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如此一来,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上也就有较大的可能性取得好成绩。



【六】


你知道你成就动机的高低吗?


读完这篇文章,或许你心中也肯定了“成就动机”的重要性,但是你的成就动机是高是低呢?在这里小编附上一个有趣又简单的测试游戏,一起来测测吧(该测试由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


假如有人让你在一个无人屋子里独自一个人玩套圈的游戏。你可以自由选择起点位置。你是选择距离目标很近的位置,百发百中?还是选择距离目标很远的位置,鲜有套中者?还是选择距离目标适中的位置,约有一半次数套中目标?





好了,现在为你揭晓心理学家的解释:


如果你选择前两者,说明你是成就动机较低的人,做事是为了避免失败,确切地说,是为了避免因失败而带来的负面情绪。距离很近,确保绝对不会失败;距离很远,则别人也成功不了,自己也不会因失败而被别人小瞧了。


相反,如果你选择最后一种做法,则表明你是一个成就动机很高的人,你不断的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挑战自己,追求可能的成功。你做事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追求自我超越、自我成长。


测试结束了,你是否对自己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欢迎评论。


作者:精读(微信/QQ公众号:精读




你写我送


读微课,写百字评论(你总要写点什么),就有机会免费获赠精读微信公众号免费派发的新书。第二期活动奖品,是10本《人生不过一念间 : 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选上的优质评论,小编会直接回复评论,送完即止。




人的一生是一场修行,南怀瑾先生将人生归结为三个阶段: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在本书中,南怀瑾先生对国学经典的讲解,对儒、道、佛智慧的归纳,为你在人生路上指点迷津,为你讲述大得大失之间的智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