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在感情中扮演的,是“0”还是“1”?

2015-11-13 精读君 精读

每日微课,关键概念、效应、定律和法则

思维技能、学科通识,你的云知识库

↑↑↑ 点上面蓝字精读,免费订阅


【一】


你在感情中扮演的,是“0”还是“1”?


许多情侣的感情发展似乎总会经历三个阶段:


确定关系:男生在追求心爱的姑娘时,为了讨姑娘欢心,往往刚开始时会扮演“1”的角色,即源源不断乐此不疲地付出。而被动接受恩宠的一方,则理所当然地扮演“0”的角色。


热恋:追求者在确立了自己“1”的角色后,为了彰显男人本色,还会尽可能地从各个层面为姑娘付出,不仅把所有大小事都揽到自己名下,对女友也是有求必应,体贴入微;而作为“0”的另一方也安于享受 “小女人”的角色,什么心也不操,什么事也不做。这样你情我愿地延续一段时间后,彼此也倍感甜蜜,两人关系也还算和谐。


出现危机: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两人便开始不自觉地将情侣关系定位在流于浅表的“施与和获得”这个利益层面,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生活适应和个性融合。最后,“1”再怎么努力,“0”也没什么感觉,反而索取的欲望愈演愈烈,“1”则疲惫不堪,还得不到什么回应,自然也觉得没什么劲,危机便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如果双方在危机中未及时醒悟并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就会落得分手的下场。不仅男追女遵循这个模式,女追男亦如此。到分手时,付出的一方会觉得对方自私自利、只为得到好处而和自己在一起,而索取的一方则一味地指责对方根本不爱自己或另有新欢才不再为自己付出。



为什么这样的恋情往往无法持久?因为“过度理由效应”在这段关系中发生了作用。



【二】


什么是“过度理由效应”?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的内容,怎么理解?比如,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往往会认为理所当然,因为“他是我的亲人”、“他是我的朋友”,帮个忙也不算什么;但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便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为什么会这样?


在这里,“他是我的亲人”、“他是我的朋友”就属于外在原因,当我们对亲朋好友的帮助进行解释时,找到这个外在原因后,往往就不会再去寻找更深层次的内部原因,比如“这是因为爱和关心”。而对于陌生人的类似行为,我们无法用“亲人”、“朋友”这样的外在原因进行解释,就会追究到他人格内部的原因,即“乐于助人”。


同样地,回到上文情侣关系发展过程的问题,你就会发现,单纯的付出虽然能够暂时保持两人表面上的火热与亲密,但若长此以往,一旦这种付出无法满足对方与日俱增的欲望时,维系两人关系的外在原因便不复存在。接着,两人的关系也将随着行为的终止而趋于终止。


你和你的另一半势均力敌吗?如何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请点击阅读微课为什么恋情无法持久?因为你还不会爱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某种关系得以维持,就不要给它冠以太多的外部理由,而应更多地反思两人在一起的初衷,并通过更多情感方面的交流积聚更多支撑两人关系的内在原因。当然,索取的一方也不能理所应当地认为对方的付出是在履行所谓的“责任”,而应在意识到行为背后“爱”的这个内在原因后,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



【三】


过度理由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等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于是心想:“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就这样,他们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只要巧妙地“花点钱”,顽皮的孩子就不见了踪影。为什么呢?这也是过度理由效应的功劳。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个有意思的实验。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和他的助手曾经邀请过一群大学生作为被试,让他们单独解决一些测量智力的问题,并进行了下面这个实验:


第一阶段,研究者让被试自己做题,不给任何奖励;


第二阶段,研究者将被试分两组,一组还是没有奖励地做题,另一组每解1题就可以得到1美元奖励;


第三阶段自由活动,被试的行为不受任何限制,这是在考察被试对解题的兴趣。


结果发现,没有奖励组的被试在自由活动的阶段仍旧继续解题,而有奖励组的被试在自由活动时就对解题没什么兴趣了。对此,德西解释道:


第二阶段的金钱奖励,就是对被试外加的过度理由,从而改变了他们先前对解题本身的兴趣,动机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到了第三阶段,奖励一旦不复存在,被试对解题便也不再热衷。而那些没有接受奖励的被试却由于本身对解题的热情而仍旧继续做题。


故事中的老人,也是巧妙地利用了“奖励”的这个过度理由,最后控制了孩子的行为。刚开始,吵闹的孩子只是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一旦外在理由消失(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渐渐终止。



【四】


过度理由效应,你该这么用




与“过度”相对的是“恰当”,不要忽视生命中真心关爱我们的亲人,将他们的尽心照顾想当然地归结为“血亲”,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动机;也不要主观臆断地随便给某事安个理由,将一位美女在工作上的成就归结为“长得美,所以运气好”,而忽视了其自身不可替代的实力。



  

处于管理岗位的人会发现,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别人保持高涨的热情。但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就会使奖励成为工作的过度理由,一旦失去外在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其需要时,结果就反不如从前。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容易造成“为物质奖励而学习、工作”的心态。


所以,公司老板希望职工努力工作,给予他们过多的物质奖励,不如想办法让他们自发地勤奋、上进,喜欢上这份工作。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趣味性,并喜欢上这件事。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客户写信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亚克部门,抱怨道:他习惯每天在饭后吃冰淇淋。最近买了一部新的庞蒂亚克后,每次只要他买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动不了。但如果买的是其它口味,车子发动就很顺利

  

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位工程师检查后发现,的确是这样。但深入了解后终于得出一个靠谱的结论:


由于香草冰淇淋最畅销,为便利顾客选购,店家就将其陈列在店铺最前端;而将其它口味的冰淇淋放置在离收银台较远的地方。因此,购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其它口味的要少,引擎还无法让“蒸气锁”有足够的时间散热,车子便发动不了;而购买其他口味冰淇淋时由于要花更多的时间而使“蒸汽锁”得到充分的散热,车子便也能顺利发动了。


所以,“蒸汽锁”的散热时间不足,才是导致车子发动不了的真正原因。


作者:精读君(微信/QQ公众号:精读




精读读友会正在讨论“为什么我们有时需要画几笔?”这个话题,要不要进来看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马上加入读友们的讨论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