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们联系着,却依旧孤独?

2015-12-25 精读君 精读

每日微课,关键概念、效应、定律和法则

思维技能、学科通识,你的云知识库

↑↑↑ 点上面蓝字精读,免费订阅


【一】


前段时间,有一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这是一位叫Eric Pickersgill摄影师的作品,他把照片中人们手里的手机都P掉了(来源:沪江英语):



在餐厅外等位的两位好友,本可以聊聊天,但他们却低着头、坐得很远,彼此疏离。



一家四口在等待可口的晚餐,本该是欢声笑语的一家人却默不作声。



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是最活泼、最爱闹的小精灵,但他们都默坐在沙发上、承受着这个年龄不该有的孤独。



美好的度假之旅,不应该是二人依偎、看风景的吗?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你陪我走过了大半辈子,我陪你刷了一整天的手机。



今天是周末,我们说好了全家人一起给院子除草的。然而爸爸站在草地上刷手机,妈妈坐在轿车上刷手机,我只能呆呆地看着你的镜头。



看完这组照片,你是否发现:原来,手机才是导致人们感到孤独的罪魁祸首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说的大抵就是这样的处境吧!



【二】


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对每天上演的这一幕幕并不陌生:


上下班高峰期的公交、地铁上,人们面朝手机,低下头颅,仿佛新时代的祷告;


家庭聚餐,晚辈将头扭向自己的智能终端,置身于与远方人的“气泡”之中,留下长者的无名怨愤;


朋友之间,用“点赞”重新勾勒友谊。


最新调研数据表明,北京白领每天使用手机的累计时长达到6.2小时。早上在被窝里用手机,晚上在被窝里还在用手机;聚会时,每个人都捧着手机;一个人独处时,还是情不自禁拿起手机,哪怕只是滑动解锁。于是,手机成为了我们与他人交流的近乎唯一的窗口


有人说,这是“手机自闭症”。但也有人并不赞同,认为人总是孤独的,而手机就像是自己的一个伴侣,通过它,我们可以和外界保持联系。可是,亲爱的,你以为拿起手机,你就不孤独了吗?


一种主流观点就认为,尽管微信用户已超过欧洲总人口,但看似不间断的联系,却令人们更为孤独。为什么这么说呢?心理学家雪莉•特尔克说:


我们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物种,时常感到孤独,同时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社交网络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我们彼此连接,也能互相隐身……那种‘没人愿意听我倾诉’的感觉在我们与科技的关系里起了重要作用,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facebook或推特,上面有这么多自动生成的听众。


也就是说,使用手机端的社交网络时,我们看似拥有了“听众”,也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存在感。微信朋友圈更像是人们“秀存在感”的舞台,朋友圈未处理的消息提醒变成了存在感的标识。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幻觉,我们只是借助技术找到了和别人保持联系的感觉。而正是由于我们没人倾听,或是没人倾诉,所以才使得我们更愿意和看似关心我们的机器待在一起。



【三】


特尔克有一项在疗养院进行的研究是这样的,他们把“社会性机器人”带到疗养院,希望它们可以给予老人被理解的温暖感。一天,特尔克走进疗养院,看到一位失去孩子的妇女正在对着一个小海豹形状的机器人说话。这个机器人看上去像在看她的眼睛,听得懂她说话,并给她安慰。


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技术很棒,但在特尔克看来,这样的场景是如此的荒谬:那位妇女在试图让一个对人类的生活轨迹毫无感受的机器理解她!而事实上,机器人没有情感,它不可能真正理解妇女,它不用面对死亡,也根本不懂人生,它只是完成了一场很棒的表演而已。


由此可知,我们是如此脆弱,以至于把伪装的同情和共鸣当了真。这是不是也是另一种孤独呢?雪莉•特尔克在她的TED演讲《群体性孤独》中对人们依赖手机的现象这样解释:


我们正在为自己挖陷阱,这个陷阱无疑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影响我们和自己的联系,降低我们认识和反省自己的能力。我们越来越习惯这种新的“一起独处”的相处方式。人们希望待在一起,但是同时也“在别处”——连线到他们想去的不同地方。人们想要定制他们的生活,想要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之间切换,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控制和分配他们的精力。


那么,那些微小的、简短的在线交流的片段,加在一起难道不能等同于真正的面对面交谈么?当然不能!因为这种小片段的交流让我们收集到的往往都是一些精心修饰过的信息,很难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和理解对方。也就是说,在社交网络的庇护下,我们一直在演出“最好版本”的自己。对于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想发就发,想删就删,甚至还能修改和润色我们的面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手机使人们难以彼此了解,也疏远了彼此的关系。


有人说,交友聊天都是一件需要契机,气氛和情调的事,否则最多就是过路之人,而社交软件破坏的就是这种契机。这还得从佛学说起。



【四】


禅修上有一个词,叫所缘境。孤独问题的核心,就是所缘境。这怎么理解?只需考虑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能明白这一点:为什么聚会往往无酒不欢?坐一起聊天的人们,半天聊不出什么。一人一瓶二锅头,喝上八两,话就全出来了。二锅头在这里就叫做“缘”。因为有酒,有些话才能出来,正所谓“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再比如,坐在草原上的两个人,看着蓝天绿草,感受煦日和风,他们的身体便会生起愉悦的觉受,言语也因此变得温情款款,彼此都能察觉到对方的温柔。这便是在心旷神怡的所缘境下,才能呈现出的温柔一面。这时候,他们便开始谈论怎样牧马,怎样给马饮水,怎样打猎。谈论并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遥远故事。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环境因素,在友情的聚集中其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却往往被忽略了。在手机上的网络世界里,万千所缘境的差别就无法实现。如果两人只是对着手机屏幕发微信,牧马打猎的故事就无从想起,因为没有引发他们聊起世界的种种美好的外境。


在过去,信笺通过了山山水水的跋涉才得以让我们看到寥寥数行字,这背后想必蕴藏着许多艰辛。这种情愫,或者说,这种缘,是无法在互联网时代用微信来复制的。而今天,任凭怎样的烽火,也烧不出万金的家书,因为联络太容易了。然而,技术手段造成联络的便捷,也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松散和扁平化。


我们在朋友圈可以看到的许多东西,看似把彼此的距离拉近了。但这种表面的拉近,却又造成了内心的疏远。打个比方,如果你的朋友偷偷向你吐露他的心事,你常常也愿意吐露自己的心事作为回报。但如果他是在朋友圈公开,让许多人都看到,你就没那么愿意听了。因为纵然你知道,也不过是和他别的朋友一样。



【五】


特尔克认为,手机正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心灵,缘于它们带来了三种让人兴奋的错觉:


一、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


二、总会有人倾听我们;


三、我们永远都不用独自一人。


第三种“我们永远不用独处”的错觉对于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最关键。因为当人们独处的时候,即使只有几秒钟,他们也会变得焦虑,恐慌,坐立难安,因而转向那些电子设备。并试着用联系别人的方法解决它。但是这种联系更像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真正的治疗。它表达着我们的焦虑,却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把自己隔绝起来。为什么联系会导致隔绝呢?因为我们没有培养独处的能力,即一种可以与外界分离,集中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独处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自己,这样才能很好的转向别人,与他们形成真正的联系。而当我们缺乏独处能力的时候,联系别人就仅仅是为了减少焦虑或者寻求存在感。这时候,我们并不真正地欣赏别人,而这好像是把他们当作支撑我们脆弱的备用零件。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抛弃电子设备,而是应当与电子设备,与别人,也与自己,建立更加有自我意识的关系。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独处。



【六】


下面,精读君就“独处时,我们应该做什么?”,谈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①集中注意,锁定当下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未完成事件”,指的是一个人的过去中有一些事情,没有得到好的解决,在未来相似的情境下,就会被诱发出来,让人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或行为,影响现在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的孤独感都是回忆过去带来的。回想起与朋友和爱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之后会觉得,如果回到那个时候该有多好。这样的想法会让人越来越难受。事实上,我们应该将思维从过去的事情上转移,锁定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上。任何行动,哪怕只是看电视也好,都会让你从“过去”中走出来,继续往前走。


对未完之事念念不忘的现象,心理学上也称之为蔡格尼克效应,利用好这一效应,还能让我们获得前进的动力。什么是蔡格尼克效应?请点击阅读微课得不到的,为什么总让你念念不忘?


②阅读,与优秀者来一次思想交流


一个角落、一本书、一束光,就能筑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你就像一个王者一样,在这个专属于你的世界中逡巡,不假外求。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


梁晓声曾说过: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


最后,精读君打算用下面的视频:手机奴隶(来源:壹读视频)对本文进行收尾,希望大家在视频中看到自己影子的同时,能够适当反思,并在将来的生活中,多花点时间顾及自己的健康,亲近孩子,陪陪爱人,尽尽孝道,而不是捧着手机在虚拟的世界里喜怒哀乐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395lwwb7&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如期而至,精读君祝大家圣诞快乐!同时也请大家在聚餐、约会时,放下手机,重拾温情。


作者:精读君(微信/QQ公众号:精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