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脱离“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

2016-02-01 精读君 精读


【一】


你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微课开始前,精读君邀请各位读友想想工作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假设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用五天时间,针对某项主题的需要,完成某个任务。你是否时常会出现以下状况?


星期一    因为不知道方法而一筹莫展;

星期二    仍然焦头烂额;

星期三    暂且先到处搜集可能有用的信息或数据;

星期四    继续搜集;

星期五    淹没在堆积如山的资料中,再次陷入一筹莫展,焦头烂额的困境。



为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的人可以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而有的人只能如上述所描述的那样用“劳力”来刷存在感呢?


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在面对工作和问题时,总是还没想清楚“真正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急忙动手去处理、去解决。然而,像这样一味求“快”、忙得团团转的结果,往往是白费力气,最后步入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



【二】


如何摆脱“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


今天,精读君就为你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书籍《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




为什么是这本书呢?


不得不说,书店里充斥着各种各样以“解决问题”、“思考书”为主题的书,不过其中大部分是介绍工具和技巧,以“产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为观点所写的书甚少。“对于那些必须在期限之内产生有意义的成果的人而言,必须思考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本书的重点内容。该书已收获众多读友的好评,在豆瓣上评分高达7.8




再来说说它的作者安宅和人。他曾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脑神经科学课程,仅用了3年9个月时间就获得了平均费时7年的博士学位。回日本之后,他成为了麦肯锡研究小组亚太地区核心成员之一。本书正是根据他自身在麦肯锡公司工作时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脑神经学的专业背景,设计出的一套极具逻辑性的思维模式。


在这本书中,作者一一阐述了具有高生产力的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面对问题,动手前必须想清楚什么?思考完毕后,又该如何展开工作? 



【三】


高生产力的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


本书中,作者首先明确了“生产力”的定义,就是以多少的输入(投入的劳力及时间),产生多少的输出(成果)。用公式表示,即:




所谓工作,是“为了产生什么成果而存在。”若想提高生产力,就必须事半功倍——删减劳力和时间但交出相同的成果,或者以相同的劳力和时间产出更多的成果。


那么,究竟什么是“更多的输出”呢?换句说话,就是让企业人能够确实产生报酬关系的那份“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究竟是什么呢?


对此,安宅和人认为“有价值的工作”由两条轴构成。第一条轴是“议题度”,第二条轴是“解答质”。具体如下图所示:




议题度是指,在目前的情况下,找出该问题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


解答质是指,对于该议题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工作的价值取决于矩阵中的纵轴“解答质”,而对横轴“议题度”不大重视。然而,如果真的想从事有价值的工作,“议题度”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于“议题度”低的工作,无论如何提高其“解答质”,从受益者的角度来看,价值仍然为零。所以,高生产力的工作者则都以高议题度为首要出发点。



【四】


如何完成“有价值的工作”?


从上述矩阵图可以看出,有价值的工作从查明议题度开始。确立议题实际上就是从讨论“什么有必要找出答案”开始,并以“为此必须先弄清楚什么”的思考流程着手分析。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议题需要包含三个要素:




①属于本质性的选项


好的议题必须是一旦找出答案,就会对之后的讨论方向产生重大影响。以某连锁便利店检讨“整体营业额下降”原因为例。我们知道导致营业额下降的原因有许多,例如如果是由于“店铺数量减少”,那么该个体就是讨论店铺拓展速度或是店铺的撤店及加盟退出率;若是由于“每一家店铺的营业额下降”,那么讨论的问题就在于展店及运营方式。


所以,查明“本质性的选项”是作为好议题最基本的一个要素。


②具有深入的假说


好议题拥有的假说一般能够推翻常识或者可以用“新结构”进行解释。举个例子,当人们深信“太阳绕着地球转动”的地心说时,哥白尼却提出了“其实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的日心说。这种以推翻前者观点的假说就带有深刻的震撼力。


③可以找到答案


找到答案也就是现阶段以自己的能力或状况能够提出解答。事实上,作者指出,真正应该在现在找出答案的问题,而且是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只占我们认为是问题总数的1%左右。换句话说,有许多问题是难以回答的,例如定价的问题:“如果三至八家企业占据了大半市场,该如何设定商品定价?”,这问题至今也没有找出确切的答案。所以,“是否可以用既有的方法,或现在可着手进行的解决方法找出答案”为好议题的第三要素。


一项工作若没有研究的必要,即使你做了很多工作,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最终来看仍旧是没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很多人拼死拼活地做事情,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不被赏识的原因。所以,解决问题应采取“从议题开始”的解决方式。


当议题确立后,我们就需要针对议题找出明确且清晰的答案,即提升解答质。关于这部分内容,相信读友在工作中已经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法。该书作者也指出了适合他的解决技巧——议题分析、成果剖析和信息整合。当然,方法各有千秋,适合自己且有效的才是好方法。



【五】


豆瓣流行过这样一段话: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多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又没放假......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试想,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你究竟在忙些什么?你真的认为你正在进行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吗?


研究显示,世界上大部分“可能是问题”的“问题”,事实上都不是真正有必要处理的问题,而真正要解决的问题通常不到5%


不管你曾经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工作,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它们,摆脱“事倍功半”的失败之路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