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知目标不可企及,你为什么还要坚持?

2016-02-07 精读君 精读


【一】


前段时间,精读君有位朋友在意识到自己寡见少闻之后,决定恶补一番,于是定下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目标:每周读完两本书。虽说这位朋友的阅读速度还算可以,高中也有过三天看完一本小说的纪录,但当朋友按照权威机构推荐的书单,买好十几本书准备阅读时却发现,那些深奥的经济学、哲学书籍光靠三天的走马观花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有时必须二读、三读,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于是,朋友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至少把阅读目标调整为一个月消化一本书(关注精读,就能每天分享一本好书的精华,拓宽你的知识面。为什么我们每个月要读一本书,请点击阅读你每个月,至少能读一本书吗?)。但话已放出,马上放弃又怕遭人鄙视。况且,放弃从来就不是一个值得称颂的价值观。


因此,朋友就这样咬着牙,硬是在天天熬夜的状态下,完成了一个星期读两本书的目标。一个月之后,问他学到了什么,朋友却只能说个大概。在讲到某个感兴趣的知识点时,也只是稍有印象,末了还要来一句“你去看XXX那本书,书上说得更全面”。


见到朋友的阅读效果,精读君不禁感叹:这样的目标,坚持下去还有意义吗?


前几年,《士兵突击》热播的时候,剧中那位一根筋,一条路走到黑的许三多,着实大火了一把——许多观众坚信,唯有像许三多那样瞄准一个目标,“不放弃,不抛弃”,才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但如果目标遥不可及,我们还有必要坚持下去吗?这个问题似乎困扰了很多年轻人。如果你也深受其扰,精读君推荐你读一读《放弃的艺术》这本书。





【二】


每个人,都需要掌握放弃的艺术


人生,从来不会是一条道走到黑。每一次的选择,就是对其它选择的放弃。在放弃面前,大多数人总会心生犹疑——吞下去怕是骨头,吐了担心是肉。畅销书作家佩格和心理治疗师艾伦通过这本《放弃的艺术》向我们表明:


一味地坚持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取得成功。为了让人生的意义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我们都需要掌握放弃的艺术。




虽然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6.8,不算高,但精读君却认为,书中有意思的人物案例,确实生动客观地解答了许多人心中的疑问。可以说,这本书是迷茫之人的人生灯塔。


不过,书中倡导的放弃,并非建立在逃避和无力承担的基础之上。比如,因为工作单调乏味而半途而废,或因为不愿面对失败的危险而打退堂鼓。这里谈到的放弃,是深思熟虑的放弃,它是使人们能够在放弃后,变换方法,设定新的目标,再为此“坚持不懈”。


检索成功人士的奋斗史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人有过多次放弃的尝试,成功,更像是数次放弃后才有的结晶。马云在打拼事业的历程中就曾有过多次放弃,有的是彻底舍弃,有的则是暂时放弃。2009年岁末,马云在某论坛就企业在“后危机时代”的机遇、挑战以及核心精神等话题的讨论中说到:


应当“拥抱变化,学会放弃”,“但有三样是不能放弃的,那就是梦想、初恋的感觉,还有思想”。“梦想”是前进的动力,“初恋”是对新鲜事物的第一感觉,“思想”是决定梦想能否成功的基石。


睿智的人既能坚持又能放弃,他们知道何时不该坚持而应放弃。反之亦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该放弃的时候不放弃?



【三】


你看到大猩猩的了吗?


哈佛大学的两位研究员丹尼尔和克里斯托弗曾经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


他们给两组学生录了像,一组学生穿黑色运动服,另一组穿白色运动服,同一组人之间相互传递着一个橙色的篮球。然而,录像的过程中,在大约9秒钟之内(整个录像大约持续1分钟),一位穿着黑猩猩服装的女士会走到学生们中间,面对摄像机,用拳头捶打自己的胸部,然后退出画面。


接着,两位研究员把这段录像放给实验室中的学生观看,并将观看的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分别默数白衣队或黑衣队的传球次数。研究人员还对实验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只统计传球次数,或者统计传球和回传的组合次数。然后,他们问受试学生是否注意到了录像中有什么不寻常的东西,最后提出了那个终极问题:“你看到大猩猩了吗?


结果出人意料:大约一半的受试者根本没有注意到大猩猩的存在。对此,《放弃的艺术》中这样解释:这种有一半受试者看不见大猩猩的现象被称为“注意盲视”,受试者太过专注于计算传球和回传的次数,以至于对显而易见的大猩猩视而不见。因此,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时,可能就看不到显而易见的东西。


我们也可以把“大猩猩”替换成生活中的其他东西,比如被忽视的紧张的婚姻关系,或是尽了全力仍然没有达成目标的迹象。当我们对于自己把握细节和准确判断某种情境的能力过于自信时,就会对所追求目标的其他方面(大猩猩)视而不见。这就是我们难以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付出的努力会取得多大的成功进行评估时,可能会更关注成功而不是失败,有时候,我们还很有可能把未能达成的目标当作近乎达成的目标。



【四】


如何避免“注意盲视”,提升放弃的能力?


“注意盲视”只是导致我们难以放弃的原因之一,有兴趣的读友可以深度阅读《放弃的艺术》,跟着作者的步伐,探究更多与之相关的原因,也可点击阅读微课小火车头教会了你坚持,却没教你放弃


既然说到注意盲视,我们就来谈谈,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书中提到,很多关于目标、目标设定和动机的所谓大众智慧都是错误的,或者说它们过于简单了。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并没有按照我们需要的方式来考虑自己的目标。因此,解决注意盲视的问题,就应该从调整目标,学会放弃开始。


①把绩效目标转为学习目标


当我们过于关注绩效目标时,往往很难实现既定的最终目标,而如果我们放弃绩效目标,并把它转为学习目标,实现起来就容易得多。比如你在工作上的绩效目标可能是一年赚15万,或在5年内成为合伙人,实现一定数量的销售额等。但关注如何实现目标,以及灵活运用策略和技巧,而不是只盯着业绩本身,才更有可能增加你成功的概率。


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目标也是如此,比如增进交流、变得更亲近和结交新朋友。此时你的心态应该是:不去考虑为自己找到合适的伴侣,而是在遇到你认为有可能成为伴侣的某人时,如何让自己的心胸更开阔,更容易沟通。


②目标可以有挑战性,但不能具有威胁性


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会促使人制定战略,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威胁式的任务只会让人关注即时的成绩和失败的可能性


有一个关于目标的研究是这样的:在构建挑战性目标时,研究人员为受试者分配一项任务,并要求他们提供姓名和电话,以便给成绩最好的人打电话。而在构建威胁性任务时,则是把实验调整为给成绩最差的人打电话。结果发现,执行挑战性任务的实验对象明显比执行威胁性任务的人取得的成绩要好。


可见,如何构建你的目标至关重要。关于如何设定目标的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不会设目标,你就已是那50%的loser



【五】


测一测,你的“坚持”观如何


阅读以下内容,尽最大可能诚实地回答“是”或“不是”。



你的测试结果如何?如果你同意的条目越多,就越可能过度坚持,即使目标不能实现,你也不会改变主意,很难做出放弃的决定。不过,这个简单的测试只是一个非正式的方法,用于评估你对坚持的态度。


无论如何,你都要知道,放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而非像文化传统灌输的那样是令人羞愧的无奈之举。适时的放弃不仅能让我们从毫无希望地追求难以企及的目标中抽身,还能让我们有机会去追求更令人满意的新目标。放弃不意味着结束,它是重新审视你的目标和你想要的生活时必须跨出的第一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