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摘|清空杂念,人生从此提效30%的《断舍离》

2016-02-16 精读君 精读

 

【一】

 

据说,下面这张图反映的,是大多数女人的常态:





 

你躺枪了吗?那么,为什么一到换季的时候,明明衣柜已经塞满衣服的你,还是觉得没衣服穿呢?有人说,这里的“没衣服”指的是没有“中意”的衣服;也有人认为主要是“没的搭”,所以衣柜里躺着的大多都是搭配不上的衣服……

 

真的是这样吗?在精读君看来,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满满一柜子里的衣服其实大多源于“明明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可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的典型心态,也就是一种“说是有可却没有,说没有可是却有”的奇怪状态。

 

那么,我们该如何破解这样的状态呢?今天,精读君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所著的《断舍离》

 


 

断舍离”概念的创始人山下英子认为,对于我们丢在衣柜里永远也不会再穿的衣服,其实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破解图中的状态,脱离执念,就应该学会断舍离。

 

 

【二】

 

丢下执念,从断舍离开始

 

“断舍离”是颠覆百万人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生整理概念,它的创始人山下英子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

 

何为“断舍离”?书中讲得很明白:,是凭借自身意志切断家中物品蜂拥而入的势头;,是对家中堆积的物品逐一品味、甄选、舍弃;而反复进行“断”与“舍”后,不单是家居,内心也可以摆脱重负,以轻松的状态进行取舍,这便是“”。 

 


 

如此说来,这其实就是一种“整理术”,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理念和方式进行,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普通整理术的“升级版”。目前为止大部分的整理术,都是在物品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空间、劳力、精力来整理。而“断舍离”是从根本上反思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对物品进行简化、取舍,为人们省出整理的时间、空间、劳力和精力。

 

举个例子,你的衣柜里存放着大量早就过了时并且绝对不会再穿的衣服,但因为你总是抱有“扔了可惜,还是留下来吧”的心态,这些“没用的破烂”便一直占据着衣柜的空间,耗费着你每次整理衣柜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这时,你就需要进行你的“断舍离”了。

 

 

【三】

 

通过断舍离,了解自己,爱上自己

 

之所以说“断舍离”是普通整理术的“升级版”,还因为这种概念升华到了人生理念的层面。 它不仅是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更是在寻求一种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使自己心情愉悦的生活观念

 

山下英子在书中提到,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一次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而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更加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这怎么理解?

 

打个比方,有人送了你一套名牌(麦森)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动地装在盒子里,放在橱柜的最里面,而你当下在用的,只是超市买牙膏得来的赠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别人问“为什么不用那套麦森啊”,你会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但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认为“自己配不上麦森的杯子,还没达到那个水准”。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了。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有的东西替换掉了。“这样啊,其实我也可以用它的。”像这样认可自己。一旦开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会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这便是断舍离之后直抵内心的改变,从而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四】

 

为什么做到断舍离这么难?

 

许多人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已经下决心要把不用的东西丢进垃圾袋拿出去扔了,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怜悯——“要不还是别扔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呢。”这也是导致许多女性衣柜中塞满“没用”衣服的原因之一。正是这种迷茫的心理,导致我们身边的东西仍然很多,很杂乱。

 

看过《断舍离》这本书后,精读君认为,阻碍我们进行断舍离的,就是我们对物品价值的错误理解,人们总是认为,每件物品,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但山下英子却认为,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所以,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应该是: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比如,送给需要的人)。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因此,没有弄清楚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人,就难以做到断舍离。山下英子还因此总结出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做个调查,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人。

 


这三个选项对应的分别是哪三种类型的人呢?请看下文分解。


 

【五】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选项一属于逃避现实型。这类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他们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便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选项二属于执着过去型。这类人对于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旧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比如相册、奖杯等等,统统都能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山下英子认为,珍惜过去的物品以及关于它们的记忆并非坏事,但执着过去给人的印象就是,看不到现实,完全沉溺在过去的死海里。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位女士,结婚30年后,丈夫和她的感情消失殆尽,并向她提出了离婚。而此时,女士仍然舍不得丢弃那些和丈夫恩爱时一起用过的东西,比如露营装备等。直到她学习了断舍离的理念,才开始一点一点的收拾,终于在三年后接受了现实,和丈夫离了婚。最后才意气风发地说道:“要是早点恢复单身就好了,我要去找新男朋友了!”


可见,尽早地断舍离能够让人认清现实,脱离苦海。不过,她的例子也充分表明,从执着中脱身而出确实需要时间。


选项三属于担忧未来型。这类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他们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了解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真正做到断舍离。



【六】


如何做到断舍离?

 

山下英子在书中对断舍离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精读君就从书中挑选两个实用的注意点与大家分享一二。


首先最让精读君觉得受用的是“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的原则。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别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应该是“我”,而不是物品。比如我有一副正在使用的眼镜,如果我拿着这副眼镜对你说“请用吧”,你并不一定会用,但如果要问这副眼镜是不是“能用的眼镜”,答案显然是“能用”。也就是说,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不同。如果你只是因为“能用”而留着自己用不着的眼镜,那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也就难以做到断舍离。


所以,如果你的家里积攒了一抽屉的一次性筷子,或许就该问问自己,“这些一次性筷子,我要不要用?”如果答案是“不用”,就可以果断舍弃了。山下英子在书中写道:


一旦对物品使用了“可惜”这个词,就谈不上是对物品的爱惜了,而只不过是嫌麻烦的赦免令,或者是对物品的执念。如果在接受物品时就意识到爱惜物品之心的话,是绝对不会出现推及如山的无法尽其用的物品的。


在谈到断舍离的实操步骤时,书中还提到一个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


①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如下图所示);




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


②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成


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在商品价格便宜的店里,商品都是见缝插针地一样挨着一样挤着放,而在高级精品店里,货架上只会零散地放置少量物品,这样才更美观,也更显得有品位。




③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


比如,美术馆的画展上,那些醒目地印在画展宣传单上的极具代表性的名画多半都是单独挂在一面很宽的墙上,其他一些画作则会多张排列在同一面墙上。这样一来,主次程度就一目了然。这一技巧对于居住空间也同样适用。


有关更多断舍离的实操技巧,建议大家阅读原著。如果你也有试一试的冲动,不妨实践一番,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家中变得干净整洁,人也会变得积极向上;赶跑的是闷闷不乐的自身,获得的是一种人生的轻松和愉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