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对权威的服从

2016-02-28 精读君 精读


【一】

 

你会怎么做?

 

微博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话题:


你的上司对你特别好,所有的福利都有,假期都给足,加班都有加班费,工资奖金从来不少,请假什么的都问题不大,可以说是一个对属下非常好的领导。


但是有一个问题:他贪污



无论你的答案是哪一个,精读君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个心理学历史上著名的实验——服从实验


1960年代,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这一系列实验,永远地改变了我们对个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而这本米尔格拉姆编写的《对权威的服从》则完整的记录了此项实验:





【二】


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


本书作者——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Milgram),获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在耶鲁大学做了震惊心理学界的权威服从实验。

 

在《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中,米尔格拉姆完整记录了这19个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以及部分受试者在实验中的反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在等级社会中服从权威现象的社会及心理原因。

  

而阅读这本书,也将引导我们每个人思考这样一个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上级的命令与我们的良心相冲突,我们该怎么办?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0。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实验的具体内容:


实验的基本方法是,实验者招聘了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告诉他们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


他们充当“教师”,在实验者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这些“学生”都是主试者请演员来扮演的。)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与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如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65%(40人中超过2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还是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电击”学生的反应如下图所示:




虽然实验者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但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而在走进实验室之前,绝大多数人都相信,自己不会干出电击受害者的恶事。


此后,米尔格拉姆改变实验的要素,做了19个独立实验,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还有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心理学家在不同时期重复了这一实验,但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的结果都基本一致。这一实验的设计与结果震惊了全球心理学界。 


读者对这个实验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疑惑: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状态的人,怎么会对他人进行电击?即使是最轻度的电击,也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他为什么不简单地拒绝,然后走出实验室?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一个人这样做。


书中指出,在人们的道德角度进行判断时,所有人都会认为反抗才是正确的。但是在真实情境的发生过程中,价值观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力量,一个人会受到多种力量的冲击,价值观是这些力量中的一股小力量。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受试者服从主试呢?



【三】


为什么我们会服从权威? 

 

米尔格拉姆在书中列举了多项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精读君在此与大家分享以下2点:


①一系列的绑定因素将受试者锁定在这个情境中


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各项步骤被严格安排,使得受试者认为实验很重要,完成实验是我作为被试的职责,内心希望兑现最初向主试做出的承诺。同时研究者给了其报酬,被试也有可能因为此而尽力满足实验者的要求。


②受试者的思维过程出现了一些调整


服从受试者最常见的思维调整是,他认为自己不必承担自身行为的责任,他将所有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主试这个法定权威,从而推卸掉了自己的责任。他把自己视为外部权威的代理人,而不是一个以道德责任行动的个体。


比如,在实验后的受访中,服从受试者的普遍解释是:


“如果就我自己,我是不会这样做的;我只是在做我被要求做的。”


米尔格拉姆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代理状态”,处在这种状态中的服从者,不再从道德的角度对行为作出反应,道德关注转向了另一个关注:如何达到权威对他的期望。一旦出现这种重要的观点转变,服从的所有重要特征就会随之而来。


  

【四】

 

实验的意义何在?


事实上,米尔格兰姆的服从实验在当时备受争议,实验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他甚至遭到了耶鲁、哈佛两所著名大学的解雇。


还有不少人认为实验的过程对被试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如果当我们认识到自己仅仅听从别人的命令就会成为“杀人犯”时,谁的心理都不会好过。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人格和信仰产生怀疑,这种伤害会长期影响被试的生活。


但一份首次实验之后发放给40名被试的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的人对参加了这次实验表示后悔,其他人都表示很高兴参与到其中,并且基本没有不适的表现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此实验还改变了一位受试者的人生轨迹:


1964年,一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参加了实验,并且完全服从。实验之后他意识到,权威保护下的伤害,只不过是被冠以对国家忠诚的伤害。他认为,如果应征入伍,他绝对会做出残忍的事,这让他感到害怕。因此,他拒绝参军,并且准备好了去坐监狱。


而这也是精读君推荐本书的原因之一。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式和选择,我们获得了解析自我的行为的一种思路


精读君希望读过此书的人,能够像书中提到的那位拒服兵役的被试一样,对自我本身的行为作出一个调整,更好地生存在社会机制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