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戏剧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新娘」的前世今生

屠彬 信剧团
2024-08-24

刚刚抵达中国的两位导师Margherita和Silvia


「新娘」是什么? 

「新娘」,是为期三天的创造性戏剧工作坊,它源自一部意大利的肢体剧——《新娘》,由剧场艺术家大卫·格拉斯执导。2020年1月3日至5日,两位资深意大利戏剧老师Silvia Bruni 和 Margherita Fusi将带着「新娘」工作坊来到北京。

「新娘」邀请世界各地的女性,对女性生命历程好奇的男性,以及的朋友参与其中,在源自意大利传统的社群剧场中,探索女性的生命历程,分享、发声、欢庆。

我对「新娘」也有很多好奇,在与Margherita的邮件交流和几天前与大卫·格拉斯的一次碰面中,渐渐形成了一些想象。我把这些原本分散的交流整理在一起,发现可以形成某种模拟对谈的效果,这大概也是某种创作。

左起,大卫·格拉斯,信剧团绿豆、羊赢


直觉的、美的、天真的、性的、

脆弱的、攻击性的……


豆:「新娘」是怎么开始的?

玛:一开始,我们有一些老式的婚纱,想做一些创作,就跟本地的艺术家聊,看有什么想法。

最终有12位艺术家共同创作了一个演出,主题是反对针对女性的暴力。最初这部作品以对白为主,大卫·格拉斯帮助我们把它转化成了一部肢体剧。

格:几年前,Topi Dalmata剧团(两位意大利导师所在的剧团)邀请我去一同工作,每隔几个月我去做几天的工作坊。有一次,Margherita拿出这些婚纱,跟我说她们想做一个剧。我完全不知道能做什么,但还是说:“好,我们来试试看。”

我们做了一些很疯狂的事,也去探索了身为女性的各个面向——直觉的、美的、天真的、性的、脆弱的、攻击性的,甚至是残忍的……

玛:我们最享受的就是这个探索的过程。我们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编创这部剧。每次都有一些触动人的时刻发生。

这部剧其实就是在一系列工作坊中发展出来的,所以我们很确定这种工作坊的形式会帮助每位参与者进行个人探索和艺术表达。


 我们在「用」问题创作


豆:所以创作这部剧的工作坊,以及这部剧本身,都融合了每位创作者的个人故事?

玛:是的。这部剧最初的想法是倡导反对针对女性的暴力,后来的主题要更加深入,但仍保留了这个元素。

在剧中有一段表演,每个演员会说一小段独白,那段独白就是关于在我们的生命里,某个男人对我们说过或者做过的最糟糕的事。

格:我总是会希望创作者——无论是职业演员,还是非戏剧背景的参与者,可以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个人经历。

在《新娘》这部剧中,除了12位新娘之外,还有一个类似死神的角色,同样是一位女性扮演的。她当时身患癌症,我问她,愿不愿意把跟癌症有关的意象放在表演里,她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你能看到她在剧中的表现充满了张力。

豆:原来如此!这位演员确实让我印象很深,在她身上有某种特别强大的毁灭的力量。她从自己的遭遇中找到了创作的源泉。

格:我经常说,戏剧和剧场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把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所处的困境变成艺术和创作本身。

豆:这会使我们感受到,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在「用」这些问题进行创作!


意大利原版戏剧《新娘》片段

新娘礼服像一个面具


豆:新娘这个意象,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玛:意大利有个说法:婚礼那一天是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婚礼当天,新娘仿佛是位不可触碰的女王/王后,好像在舞台中心一样。

但接下来,又会如何呢?女人还有机会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吗?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与不同的艺术家、社会行动者,以及普通的女性聊天,了解她们的生活、感受,以及担忧。在这些交流中我们意识到,哪怕在今天,女性(以及关心性别问题的男性)的自我表达仍然极具挑战,同时也极为重要。

由于女人在婚礼当天似乎有某种「特权」,我们感到,新娘礼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它像一个面具一样,帮助我们大声说出一个女人想要什么,以及不想要什么。

豆:在中国,「新娘」在婚礼中会更沉默、更被动。我知道有一些朋友对「新娘」这个意象本身就有抗拒,这可能是文化带来的不同。

格:在这个创作中有两个部分,是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剧中只有12位新娘,没有新郎。另一个部分是,新娘们经历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这其实是一个深刻的历程。

豆:「没有新郎」让我想到,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讲到,女人一直被作为「他者」,女人的存在是相对的,是以男人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新郎」似乎也是在回应这个部分。

格: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度。



 与远方的人对话


豆:我们谈到了文化差异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到把“新娘”带到其他国家的呢?在中国与女性工作的经验与意大利有什么相似或不同吗?

玛:在拉丁语里有句话,Nemo profeta in patria,意思是“有时,与远方的人对话反而更容易些”。

我们很享受在中国的工作。尽管来自不同文化,我们仍然看到某种女性的共同身份——女性社群的存在。当然会有一些表达习惯上的差异,比如身体接触、情感表达等等,但这并不会成为个人探索和创作的障碍。

在广州,有男性参加这个工作坊,我们也特别喜欢他们带来的视角。

豆:我最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我感到「新娘」工作坊是在鼓励女性找到标签之下的自我,是与西方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很一致的。但东方的文化传统是集体主义的,是关于关系的。

作为一个女人,如果更认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经常会面临来自家庭以及舆论的更多挑战,也会带来更多的内心冲突。

格:文化差异当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我能想象你说的这种内心冲突。但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剧场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通过创作来转化个人经验。这样的冲突本身就可以成为创作主题。

豆:我想,如果在这个工作坊之后,排一个中国版的「新娘」,会是非常有趣的过程,可以融入更多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元素,也会把关心这个议题的人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社群。

我已经开始期待这个可能了,我想,这个工作坊只是一个开始。

格:愿你们享受与Marghrita和Silvia共度的时光!



「新娘」工作坊招募即将截止

可扫描海报右下二维码报名,或添加绿豆(tubinmay2012)微信咨询。 



文案丨绿豆

编辑丨三黄


如需转载完整或者部分图文信息,请留言与我们联系。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本公众号信息及作者信息。



喜欢就点“在看”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信剧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