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道医学堂丨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二)

2017-04-12 点蓝字收藏▶ 道医

中国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二)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第二节  十养论述


道家体悟的自然,本是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往复联想的一种宇宙、天地及人类社会的一种全息观念。最初对宇宙的联想,是来源于上古人类祖先的巢穴居住而走向群居的一个阶段。当时展现祖先智者眼前的是人类的两种(男女)分别,进而使得我们祖先由好奇走向思辨的过程,正如《易经》里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发明了阴阳卦爻。于是,巫出现了。我们认为这一阶段为伏羲时代。在这一蒙昧阶段的开始,人类祖先智者便从人类之间的男女,进而对宇宙、天地及万物的联想,并运用了各种的数理方法进行着试探性的搛索,更是由于人类对族人群体保生与繁衍,发现疾病与其他灾祸的威胁,必须更有一种共同制约及共同遵守的凝结点,从而出现了初期的智慧。这种智慧的出现即是原始宗教的形成初期概念。这时人类有了神灵的信仰,以及对神灵的热衷与崇拜,而正是这一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现象,促进了人类向智慧发展的又一进步期。为了养生,人类要了解自然、宇宙及天地的变化,怎么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进而使得于自然相应相合,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类便进行了世世代代的探索,并在各个历程阶段时时地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而引导着后人。

   

一、自然养生


1遵循自然规律


自然养生,其核心即是尊重宇宙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不违背自然常态,应四时之变。说得简单些即是:天有昼夜之分,人就应遵循“昼行夜寝”的自然规律。天有四季之变,人就应遵循“春萌、夏长、秋储、冬藏”的时节变化。自然养生其中包括四季和环境,而环境又包括:磁场、水源、空气、噪声、绿化植被、晚间的避光等。

    

现在的人,白天不醒,晚上不睡,黑白颠倒,违背了最基本的生物节律,而年青一代夜生活居多,年轻人是国家的栋梁,是家庭的希望,身体健康不顾,贪求会钱玩乐,长此以往,令人堪忧。

    

1宇宙起源于无


《道德经》认为,宇宙万物是从无到有的发生发展过程。《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而老子所说的“道”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道炁”,古人在当时已经认识到了呼吸之气非纯单一物质,而应包含着宇宙之中多种物质的组合,用现代人类语言来形容,它即包含着“磁、波、场、电、气”,又包含着看不见的“金、木、水、火、土”,它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基本物质,也是人类本身生、长、壮、老的基本物质,只因为某种原因,这种物质不能被全部利用于自身健康养生上,所以人们才会衰老,才会生病。其功能原理还有待我们现代人类继续开发、利用。

    

2观天而知道


《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宇宙的起源是发生在遥远的时空阶段的。如何才能破译宇宙发生与发展的奥秘呢?唯有凭借观察与推测。观察和推测天地自然运转的规律,掌握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那么,宇宙的奥秘也就可以为我们所掌握了。观宇宙运行的天象,察阴阳的变化,信息的消长,日往月来,昼夜、年月、寒暑的变更,风云、雷雨、霜雪、冰冻之象的生灭,吉凶、祝福、万事万物的兴衰成败,尽融入于天道之中。人能尽悉此理,执天道而行,则完备尽善矣。

  

3观人而知道


道家宇宙观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道家生命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德经》第25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阴符绎》也说:“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宇宙在乎手,是说,宇宙阴阳运化而生万物的信息密码不在别处,正是在于人类的手中。古人云:“为君掌上排九官,纵横十五在其中。若要了达阴阳理,天地都在一掌中。”人身虽小,暗合天道。



4效法自然之道


自然,是素朴、是生成、是延续、是规律、是天律的母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母爱,是简约、无为的代名词。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标准,自然的生活态度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物有美丑、人有善恶、事有是非对错,但是衡量的标准是人心,人心是多变的,人的意识也喜欢多变。世上有牡丹花也有丁香花,只有花花绽放,才形成大干世界,才显得绚丽多彩。人这一辈子肯定会经历人生的严冬,倘若你能了悟自然之道,便可适时调整,正确地泰然处之。人要适应社会,就要效法自然界的生存规则,你看那向日葵,永远面朝阳光,背对黑暗。人若能明自然之道,心性修为定有大的提高,才能时刻感到生活的幸福。

   

黄帝和老子,都是道家的祖师。所谓“黄老学派”,就是宣扬黄老思想的学派的总称。将老子同黄帝联系起来,始自“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地区的一个学术团体。他们尊黄帝和老子为该派的创始人,把黄帝和老子相提并论,发展了道家的基本学说,同时又融合了儒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内容。主要著述有《伊尹·九主》、《黄帝四经》等。在这些著作中,老子《道德经》的对“道”的论述,进一步落实到人的活动与大自然天地四时的联系,以及“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治主张。到了两汉初年,因为长期战乱,全国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为了恢复经济,让百姓修养生息,张良、曹参等一批政治家都极力主张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陆贾在他的著作《新语》中认为,“道”的最大特点是黄老所主张的无为。


他总结历史教训说:上古时代的虞舜和周代初年的周公治理国家表面上看似乎是无所作为,但实际上能使“天下治”;秦代的秦始皇以暴政和强兵威震天下,到头来却失去了天下。据《史记》记载,曹参在齐国做宰相,把熟知黄老之学的盖公尊为上宾,以黄老思想来治理齐国,使齐国安宁富强,被称为“贤相”。


文帝、景帝(前179 -前141)时代,都以黄帝、老子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精神治理国家,生产力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汉景帝时,窦太后对黄老思想特别推崇,景帝、太子和皇亲国戚都经常阅读黄老思想的著作,可见黄老思想在当时社会上之盛行。黄老思想成为神仙信仰的理论根据,则是从景帝的儿子武帝继位以后开始的。汉武帝(前140 -前87年在位)崇尚儒学,同时笃信神仙之说。宣扬神仙之说的神仙家们为了同儒学相抗衡,需要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于是很自然地找到了黄老思想,一方面当时黄老思想十分盛行,为人们所推崇,而其中又有许多同神仙之说有相似的词句,如《道德经》中所说的“长生久视”等可以变通使用;另一方面,也只有黄帝和老子生活的年代和历史地位,才能与儒学所推崇的尧舜、孔子相媲美。由此,黄老思想逐渐被利用来作为神仙之说的主要理论根据,两者不断被神仙家们糅合成一体,并进一步发展和系统化,道家哲学思想日渐丰满,且呈现出向宗教思想体系演变的趋势,身为古代先哲的老了也因此被神仙家们供奉为神仙,成为道的化身,一位创造宇宙并与宇宙共存的、至高无上的天神。


东汉(25-220)时,老子已经同传入中国不久的佛祖释迦牟尼一起为人们所供养。但是,在公元2世纪之前,人们对于神仙只是停留在思想信仰上,虽然有崇拜的对象,却还没有形成特定的宗教组织;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宗教思想体系,却只是作为全民族信仰的一种内容与中国其他古老文化混在一起,同本民族其它思想文化的界限并没有划分得十分明显。因此,还不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汉代(前206-220)以后,老子和庄周的学说广为社会所认同并成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形成道家这一哲学派别。道家学派从它开始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把“道”的智慧应用于社会,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条引人注目的主线。


2从环境谈养生


1地球养生


  拯救地球之道只有让地球休养生息,不要再继续破坏地球生态。地球养生就是养道。道就是地球运动变化的总枢纽。不明了这一点,就不要讨论拯救地球这件事情。而地球的枢纽是什么呢?



“五”即是上述所说的“枢机”,它是人类的枢机,又是万物的枢机,更是宇宙的枢机,同时又是地球的枢机。这个枢机无所不在、无所不适、无所不有,它入物出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而《阴符经》给地球的解决方案是:“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万物都是天地所生的,而天地又是“道”所生的,这个“道”即是人们所说的自然之道,它高深莫测,寂然无声,一动不动,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至静”和“无为”。只由于它至静无为,所以无所不包。凡属有形有气的物质,都从此诞生。整个天地之问,都为道所充塞。道生出天地之后,它也就寄托于天地之中。它运行于天地之间,只不过是阴阳二气罢了。阴阳二气在天地之间,从古到今,从没出现过平衡的现象,也没有死绝崩坏的时候,而是更替着互为消长这样,一年四季就形成了。阴阳二气消长之法,不是骤盛骤衰,而是由微而著,逐渐增积,到达极盛时便又走向衰退,衰退到极点时,却又一阳复苏,这就叫阴阳相推。由于这段缘故,于是出现了四季,生长了万物,这种变化是很有次序的。

    

古代所谓被称为“圣人”的人,就是思维、智慧与天地宇宙同步和谐的人。正因为他们与天地宇宙同步和谐,所以他们不会违犯天地自然之道,因而总能化险为夷,共享天地自然之乐而并没有危险的忧患。这是为什么呢?借用《道德经》的思维,球可球,非常球。天地未生之前,哪里来的地球?本来地球既非球,又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有无兼该,虚实并应。现在的人,尤其是某些迷信现代自然科学的国家,为物质科学所迷惑,不能明了地球生命之本质规律,一方面在城市化的大潮中疯狂地破坏地球生态,另一方面深深地为严峻的生态问题所困扰,忧患世界的寿命意识即将来临。而在我们看来,这种忧患,应该转化为对地球本质规律的回归和对地球生态的保护,使其能够产生新的、茁壮的生命力。


2保护动物


人与动物之间在于生态的平衡。从某种意义来讲,动物之间本能地充当着人类的公仆职责。在人类工具不发达时期,动物是人类的使用工具。在食物链巾,它们又起到清洁工作用。在休闲中,它们又是人类的宠物。在孤独中,它们又充当着人类的伙伴。

    

而如今,动物正用它们的生命,充填着我们人类餐桌上的菜肴。可谁曾想’那些原有的生态破坏了,使得千年古树害虫灾而没有鸟儿来消除,只好用人类制造的毒药,刺进古树的躯干,注射毒素而去灭虫。现时人类众多病毒,原本栖息在动物身上。以前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美好祥和的快乐,如今已不复再见。而今天所见的,正是所谓征服一切的心灵扭曲。

    

现时我们人类,不得不立法去保护这剩余半残的人类伙伴动物,并盼望着能一同上战场去降伏那让人炎每年要付出上亿的金钱,去对付那让人类头痛的常杀不灭的病毒的战争。


3自然界的灾难


《阴符经》认为,天、地、人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灾难:“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发了杀机,星宿就要移位可陨落;地发了杀机,江海中的龙蛇就爬上岸来;人动了杀机,就会弄得天翻地覆。

   

天发杀机,是指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如冬季变暖,或年成久旱久涝,就会出现灾情。又反映,星际间本来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可脱离了它自身的轨道,就会造成星际之间的碰撞,而出现了另外一种迹象。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是说,大地如要发生了反常的现象,如地震、山崩、海啸等,这样就会造成灾害,就连水里的龙鱼也会被卷上岸来,地下蛇在冬天也会出来,就这两者也没有人动杀机造成的灾害为大。

    

人发杀机,灭地反覆。如果把人类的武器全用在一时的白己毁灭自己战争中,就会造成面目全非、地覆天翻的场面。

    

那么,如何看待如今地球可能遭受的灾难呢?地球真的会毁灭吗?不是这样的。一处冒岩浆是很正常的。多处此起彼伏地冒岩浆,地球上的水暴涨几千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超出了地球自身的生态环境。


4阴阳的变化

  

天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阴阳的变化。

    

老子《道德经》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阴阳,指的就是宇宙的这个周流不息、循环往复的流变过程。



在《易经》中,阴阳观念被广泛引申到万事万物中,凡是一种事物的两性,则都以阴阳称呼。如天地、男女、公母、雄雌。更进一步,事物呈现的不同状态,也以阴阳称之:如动物的少壮称为阳,而衰老为阴,植物生长繁荣为阳,而敛藏枯亡为阴;将一个事物的上升阶段称为阳,而衰退称为阴;在社会中:民心向、背称为阳与阴;物产丰富的状态叫阳,而缺损贫瘠称为阴;人的精神饱满称为阳,而精神不足称为阴。这些观念的产生,是阴阳观念的表面化、阴阳作用的表面化造成的结果。

    

阴阳进一步发展,就构成了四象。四象是动态的、是一刻不停的,它代表着事物由生→壮→衰→亡的整体过程,也就是由太阴(生)→少阴(长)→少阳(成)→太阳(壮),然后再由太阳(壮)→少阳(减)→少阴(衰)→太阴(亡)的过程。


5身国同构


葛洪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明确指出了医道两家具有亲缘性。又说:“形神相卫,莫能伤也。”(同上)可见,养生的关键在于养神,神全则形全。“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能令七政遵度,二气告和,四时不失寒燠之节,风雨不为暴物之灾,玉烛表升平之征,澄醴彰德洽之符,……疫疠不流,祸乱不作,堑垒不设,干戈不用,不议而当,不约而信,不结而固,不谋而成,不赏而劝,不罚而肃,不求而得,不禁而止,处上而入不以为重,居前而人不以为患,号未发而风移,令未施而俗易,此盖道之治世也。”(《抱朴子内篇·明本》,页53)明确提出了“身国同治”的观点。

    

孙思邈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在道医看来,治身与治国的模式完全是一样的,都出自于道。医国是上医所为,是道医崇高的理想。

    

宋代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而犹民也。能知治身,则知治国矣。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而在葛洪看来,国君好比人的精神,而臣民好比血肉,治国如能像养生那样心身俱妙,则君民同乐,天下太平。如身无病,则国无祸。这“身国互喻”的法式,成为道医的重要思维方式。


6符箓方术


禁法是以咒语产生的能量、次声波来限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病灶,使病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如同现代医学的抗生素,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而是抑制病菌生长,久而久之病菌就会死亡。

   

咒法就是诅咒,是祝由术中最神秘的部分,用咒语诅咒病魔,将病魔赶出人体。咒语不是一般人会念就有效果,而是有功力的人所发出的一种特定声音,是一种次声波,常人的耳朵根本听不见,它能够对人体器官发生共振.产生能量。上述能量的产生在其个人,其施术者,只是给予患者暗示和导引,进而产生了符号效应,其作用等同于现代四方医学的“心理医生”的语言疏导。

    

“伏羲氏……画八卦……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帝王世纪》为西晋时皇甫谧所著)伏羲对日月星辰、季节气候、草木兴衰等等,有一番深入的观察。不过,这些观察并未为他理出所以然来。一天,黄河中忽然帮出了“龙马”,也就是这一刻,他突然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之中,深切地感到了自身与所膜拜的自然之间,出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和谐一致。他发现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白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这样,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了“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山海经》中说“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伏羲八卦源于阴阳概念一分为二,文王八卦源于天文历法,但它的“根”是《河图》。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黄帝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黄帝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决于河洛。


7房室养生


房中术又名“房术”、“房中”、“房内”、“黄赤之术”、“男女合气之术”,是中国古代医家和道家关于如何在男女性生活中获得乐趣、保健、胎教、优生、延年益寿的学问。基于道家的阴阳思想,把性作为一种修身养生的方法。房中术的这一性质,在历史上更多地被人用作淫秽之术,因此也经常遭到政府的封禁,其本身的内容反而被大多数人不了解。

    

房中术又名玄素之道,古仙人素女、采女、彭祖、容成公皆明此道。东汉正一祖天师张道陵亦曾说是法。

    

房中派是道教早期修持炼养方术流派之一,肇始于战国,以秦国为显著,宗称容成、彭祖。考古发现,马王堆帛书有《养生方》两卷,言房中事。是古代方士、道士房中节欲、养生保气之道。《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容成等八家,谓“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后汉书·方术列传》有冷寿光、甘始等。张陵、张衡、张鲁行教吸收该术,称男女合气之术,或黄赤之道。道教认为男女交合,是阴阳和合之常,阴阳不交,则坐致罐阏之病,无益人寿;但恣情纵欲,必损人寿命,乃至速死。故房事需要讲求交合方法,注意房中节欲,实行房中禁忌等。东晋葛洪亦重视房中,认为不行房中,“虽服西药,犹不得长生也”。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力斥此术;隋唐以降,改谓“阴丹”;后世南宗业已吸收此术;此后转衰。

    

道教黄赤之道:即房中术,来源于古代巫觋。《汉书·艺文志》中房中家著录百八十卷。晋葛洪在《抱朴子》亦论述和倡导此术。《随书经籍志》载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南宋郑樵《通志·文艺略》载房中九部十八卷,宋以后,论及房中的书便频于绝迹了。房中家依托黄帝、玄女、龚子、容成公、三张施行此术,所谓“黄老赤篆,以修长生”。陶洪景《真诰》称为黄赤之道。房中术本是讲房中禁忌及祛病之术,《汉书·艺文志》中说:“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费顾,以生宗而损性命。”道教重养生之道,也主张广嗣,所以道教倡导此术。认为可以爱精气,求得“还精补脑”,至于后来误解为猥亵之术,乃妖妄欺诳。北魏寇谦之曾反对“男女合气之术”,他说:“大道清虚,岂有斯事!”晋葛洪也说:“单行房中不能致神仙,也不能去祸致福”。后世道教信徒中,也没有房中术的流派,道救全真派系出家道士,主张禁欲,更是反对此术。房中术的精华思想彻底被淹没。


8内外丹修炼


春秋战国时期,仙道活动兴起,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长生的渴求,促使了人类文化的先驱者开始对生命延续的探索。重生恶死,是方士对生命的思考。他们相信,世间会有仙方、仙药及各种秘术,能让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他们对长生不死的执著追求,引领人们将成仙长生变为现实的渴望。方仙信仰是道教的重要源头之一。方士们的理论和实践,对道教最终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神仙信仰的价值为道教形成长生不老、肉身成仙的生命观奠定了基础。神的来源和选神方法。给道教以启发。方十们创造的神仙也为道教吸收,成了道教的神。道教在此基础上,终于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完备的神仙谱系。战国时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凤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如《山海经》《列子》“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篇”,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得美妙,而神秘的仙人亦被捕绘成外生死,至虚极,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

    

伴随着神仙之说而出现了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三神山成了道教创立仙境的起点。道教以此创造了从天上、人间、海上到地下的仙境系统,诸如三十六天,十州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等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圣境。寻仙药衍化成道教的炼制外丹、修炼内丹,形成了影响较大的丹鼎派。

    

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道教吸取了神仙家修炼的各种方术,经过一代代高道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得道成仙的系统化的修炼方法。

    

《老子》第十六章云:“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没身不殆。”这就是说,使内心虚寂、清净之状达到极点,才能反观体悟到万物生长、活动,循环往复的情形,才能透过复杂纷纭的现象,看到万物回到它们的根源——“静”,也即复归本性。复归本性就是自然的常道,懂得这种自然的常道就可以称作明智。懂得这种常道的人则能通达事理,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认识到,“道”有着自身的运动规律,并将其概括为“反者道之动”。这里的“反”,有着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这两个方面的含义。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这就说,有无、难易、高下、前后等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各自以对方为其存在的基础;事物对立的双方是相生相渗,各向其相反的方而转化,这是“道”的永久不变的运动规律。

    

由于深谙物极必反这一事物普遍的运动规律,为了防止事物向着不利的一方发展,作者又提出贵和守中的思想,“和”即和谐之意,“中”即是适度。《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说:“知和日常,知常曰明。”就是说,懂得保持和谐这一道理就懂得了天地万物运变的永恒规律,懂得了这一永恒规律就可称之为清明。老子强调要“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即去除极端、奢侈和过分的行为,以保持事物内部的动态平衡,才能防患于未然。朽中别出心裁地将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注重从反面思考问题,制定策略。他告诫人们自觉地从反面人手,就能促使事物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这一充满着辩证思想的智慧指导着中国人适中有度地处理着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与社会与自然等各个层面的和谐。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 免费结缘道教经典《道德真经》+道教音乐CD!


✎ 保养后背比脸还重要!身体好不好,看看后背全知晓!


✎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 避免寒气进入人体这八个部位,阳气才能不被消耗!


✎ 它是天然防血栓“药”,睡前吃一颗,抗衰老,80岁不被血栓扰~



关注道医,学习正宗道教医学!





问诊咨询/投稿 

微信号:w18901234567

邮箱:89928269@qq.com

中国道医

◎ 中国道医微信平台由武当山道医传承基地、中国道医研究院创办,秉承太上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之教义,以传承道医精髓、弘扬道教文化及道家养生文化为己任,使道医文化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服务,减少人类疾病,提高健康水准。


宗旨: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如何关注中国道医微信平台

① 点本文标题下方蓝字"道医"一键关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号:cndaoyi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END·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中国道医订阅号

微信号:cndaoyi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