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现在思考一件事情会多有深度?

2017-03-31 冥想 文案与美术


问: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答: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这是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答,让我汗如雨下。
确实,我们现在已经似乎习惯在微信、微博、百度去搜寻或者接受知识了。

    什么是干货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DE,甚至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F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这一段解释的太好,摘抄自知乎


<壹>

在广告公司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现象,我们现在在接到一个Brief的时候,脑子里可能立即会播放曾经看过的类似的、相关的案例,甚至可能马上就拼凑成了一个想法、一个解决方案。但这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应付工作的解决方案。没有经过复杂思考的创意往往会浮于表面,乍一看是对的,但细细琢磨就会觉得有问题,就像经不起推敲的好莱坞烂片,特效华美,情节如风过无痕。而客户也在半推半就间勉强通过,于是营销营销营而未销。高频次的工作项目,让我们总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往复循环。最后回头想想,一年之中我们所经历的那些案子中有没有是自己沉淀后创作的?或者至少是对的起自己内心的作品?

 

<贰>

我们因为工作忙碌,节奏太快,所以除了掏干自己以往的积累之外,也就依靠找参考和看干货了。但终有一天你会对这样的状态感到厌烦,因为你会逐渐感到你对工作的应付的产出与结果,在你心里是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国际上那些拿奖拿到手软的ECD们也会经常组团参加一些培训和学习的原因。因为累积再多,在快节奏的状态下,很容易就会被掏干。


 <叁>

我们这个行业流动太频繁,看着大家用跳槽这种捷径升职加薪,我们很容易坐不住,所以也导致广告公司在一个案子进行的时候频繁换人。换人的结果就是:客户刚熟悉你们的路数,你们又换了路数,于是相互再磨合、折腾,结果已经没什么时间来折腾了,所以就不停加班熬夜。这样就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造成流动频繁的恶性循环。


<肆>

有一个现象估计大家都会有心得,突然间你灵感闪现,想到某个可以宏图大展的点子,弄得自己热血沸腾,甚至立刻上网去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找身边好友想马上合伙开干。但往往一两个阻碍和门槛,你就会把这个想法放置内心深处,偶尔跟朋友聊到相同话题的时候会拿出来吹吹牛逼。然后再有了灵光闪现的绝妙点子,你估计也就重复一遍你上次的三分钟热。却很难深入下去甚至把它付诸实现。这也是静不下心来和浮躁的表现吧。

 

<伍>

昨天,一个《此处故意留白》的H5在广告、营销、设计圈内刷屏,到制作方删除为止,达到了15万的UV(一个客户端点击多次只按一次计算)。这家公司的初衷是好的,就是劝诫同行注意休息,不要熬坏身体。这个H5有些让人无语的是把整个广告行业自黑成广告狗。我以前曾经在文章里写过:如果广告人自己把自己自嘲成狗,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客户可以随意践踏你的时间呢?因为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客户折磨你也就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了。又或者说,你都不把自己当人看,又能做出多好的创意呢?

回过头来再说这个H5,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却惹来抄袭风波,跟一个法国APP的风格完全一样,甚至多处原封不动,连BGM都如出一辙。如果说是纯公益借鉴,为什么有几处放上了自己的LOGO呢?如果需要用到他人素材,必定事先要跟APP的原作者取得授权,结果这些都没有考虑到。所以,当大家都在觉得这个H5做的很棒,也是在替广告人说出心声的时候,突然来个大反转,作品是抄袭的。某种程度上是欺骗了在朋友圈转发的人,所以大家愤怒。这是不是因为没有进行深度思考造成的呢?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标题和内容写的是两回事啊!我却觉得它归根结底是一回事,社会浮躁,你静不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而又要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于是就会去寻求干货的帮助,于是干货大行其道。又或者在没有想明白问题的时候就匆忙做了决定,这都是因为浮躁而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的体现。


总之,互联网进步了,把人类向未来迈进的脚步提高了数个档位,也把全世界的人心都变浮躁、慌乱了,甚至把我们的认知习惯全都改变了,这是很可怕的。


我们可以试着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努力把一本书看完,多长时间看一本,形成规律,养成完整的思考逻辑习惯。在思考的时候不要敲键盘,动笔写写字。安静地找个地方独自待着,坐一下午,不看手机,不翻微信。就像蒋勋说的,让自己孤独地待着,尽可能时间长一点。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于广告人来说

干货只能是你创意方法的学习或者形式的参考、借鉴,而不该是你完成工作的依靠;最终能走近人心的,还是对于产品的深刻了解和消费者深入洞察所产生的创意结果。



冥  想


顾  问

阿三、莫凡、黄燕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