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宣讲作品展播⑬丨邵佳滢:榨菜不菜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亮出余姚青年态度!青年宣讲员们紧扣“幸福”“拼搏”“创新”“奋进”关键词,为我们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时代故事、共富故事、余姚故事。一节党课,一次精神洗礼;一次宣讲,一场灵魂触动。

一颗青菜头的发轫,成为了串起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金钥匙。今天展播的是二等奖选手黄家埠镇邵佳滢带来的“榨菜不菜”,讲述余姚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奋进姿态和奋斗精神。


邵佳滢(黄家埠镇)

榨菜不菜


各位党员同志:

大家好!

在这堂课开始之前,想先问个问题。我手上这包榨菜,你知道它的价格嘛?两块还是三块?按市场价来说,你2块钱就能买到,可按我们“余姚榨菜”这四个字来说,可谓“一字千金”。目前“余姚榨菜”品牌价值73亿元,是浙江省唯一进入全国区域农产品前十的特产。同一时期,余姚杨梅和瀑布仙茗品牌价值分别价值13亿元和9亿元。

从一颗青菜头的发轫,到数百亿价值的形成,是余姚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一精神的生动实践。



干在实处,是60年代老农民奋勇探索的希望。

上世纪初的余姚没有本地特色作物,农民为创收积极引进新作物,但均已失败告终。直到1962年,姚长灿将榨菜的种植和腌制技术引进余姚,经过十几次的尝试,竟在偏远的姚西北收获了近百斤青菜头。

“海涂地里出了个金疙瘩!”这一消息出来,立刻传遍四邻八里。人民纷纷效仿,一开始只在棉花地的边角种,后来又和棉花套种。人们粗略一算,每亩地的价值可以提高4到5倍。

从积贫积弱到探索出适宜本地的特色作物,老农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彰显了实干兴邦的道理。



走在前列,是90年代老厂长敢打敢拼的勇气。

随着邓小平南巡归来,计划经济画上句号,全国各地掀起了“下海创业潮”。在这之中,老厂长们敢打敢拼,以一场农业产业化的风暴打响了“余姚榨菜”的金字招牌。

黄潭榨菜的魏其炎在1985年,从家庭作坊发展到承包制,投入技术研发第一代小包榨菜,使得第五蔬菜精制厂扭亏为盈;备得福的阮银福从小见多了青菜头没人收购而烂在田里、倒在河里,立志建立自己的蔬菜厂,并在1995年注册“备得福”商标,开启了农民企业家之路;铜钱桥的陈亦贺在90年代与川渝榨菜“激战东三省”,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升级换代的口味全面攻占市场,6个月后四川榨菜几乎全线撤出。

从“千家种,万家腌,千家万户提着小篮卖”到“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现代化生产模式,老厂长们主动走出舒适区,保持创造张力,把“余姚榨菜”深深镌刻进这座城市的基因中。



勇立潮头,是新时代创业者自我革命的魄力。

从一人一篮到农业产业化再到如今的产业数字化,“余姚榨菜”一路借着党和国家政策的东风,一往无前。近年来,通过机器换人和产业整合升级,全市20余家榨菜企业投入数字化生产线,提高产能50%以上;种子培优成果喜人,最新研发的“甬榨6号”以亩产5600公斤刷新了农业的吉尼斯纪录;收购指导价制度更是为种植大户吃下一颗“定心丸”,保证鲜菜头质量,提升全产业收入。截止目前,余姚种植榨菜10万余亩,年产值28亿元,加工带动10万农户增收致富,人均收入提高1万元。



对很多人来说,榨菜只是价格低廉的下饭神器,但对我们余姚人民来说,却是串起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金钥匙。从一颗青菜头出发,勤劳智慧的余姚人民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实践密码,实现数十万人的共富梦。

“接力赛”在继续,“接力棒”在传递。集群提升,数字经济赋能和专精特新培育加快产业集群;平台提强,中意生态园、光电小镇、机器人智谷成为余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服务提质,“四送一增强服务”和数字化改革回应企业诉求。



巍巍四明山、滔滔姚江水,余姚以孕育八千年璀璨文明的博大,以走出震撼中华先贤名儒的创新,发出了县域实践的时代强音。

快探索高质量发展先行地,余姚正把共同富裕落实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





✎ 余姚微理论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