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宣讲作品展播㉑丨蒋亚维:共富路上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亮出余姚青年态度!青年宣讲员们紧扣“幸福”“拼搏”“创新”“奋进”关键词,为我们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时代故事、共富故事、余姚故事。一节党课,一次精神洗礼;一次宣讲,一场灵魂触动。

共富路上,我们共同努力。今天展播的是二等奖选手鹿亭乡蒋亚维带来的“共富路上”,讲述关于坚守、回馈和奉献的鹿亭故事。


蒋亚维(鹿亭乡)

共富路上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片段。“你知道我是在一个小山村里长大的,可是如今,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光了,我能做点什么呢?”这个疑问出自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这也是我在鹿亭工作后一直心存的疑问。鹿亭乡乃至整个四明山区也存在着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的现象。尽管如此,共富之路上,我们全体鹿亭人一直坚定地在努力。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鹿亭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影片中,患上老年痴呆的范老师已经不记得家人的名字,却仍然记得他的学生还在等着一盒颜料,要给未完成的图画上色。这便是一个教师一生的坚守。同样,在鹿亭也有这样一位“守望者”:每当清晨,老校长龚国龙总是站在校门口,等着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孩子走进校园。考上师范走出大山的他,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大山,在鹿亭一待就是37年,从青涩的20岁到两鬓斑白的57岁,他把最宝贵的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里。如今,龚校长和12名教师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他们的故事被网友亲切地称为“余姚版放牛班的春天”。一个人,要有多坚定的信念、多伟大的人格,才甘于在山村扎根多年,只为一群孩子的未来。这份坚守,让家乡教育有了温度。




这是一个关于回馈的故事。乔树林为了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拿出全部积蓄帮助乡亲们种苹果,即便已经负债累累,也要带领大家走向小康。同样,多年前的鹿亭中村,土生土长的“草根创业者”王百能也一直在思考:我能回到家乡做点什么?于是,他把宁波的食品公司交给家人,毅然回到中村,租下村民的小屋,办起了民宿三间爿。这间充满诗意的小院子,让村里的叔叔阿姨有了工作,爷爷奶奶种下的农家菜有了销路。提起他,大家都笑着说:多亏了百能,没想到我这把年纪了还能领到工资。无论是扎根家乡砥砺前行,还是先富带动后富的返乡创业,正因这些有能力、爱家乡的奋斗者,共同富裕的目标才真实可感、触手可及。这份回馈,让家乡发展有了宽度。




这是一个关于奉献的故事。画家马亮放弃了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瞒着怀孕的妻子在乡村当起了第一书记、干起了扶贫事业。他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的缩影,而在我们身边,亦有着无数这样默默奉献的干部。不知大家有没有吃过鹿亭番薯粉丝,其实每一碗粉丝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奉献:她,叫舒巧云,是宁波市农科院的高级农技师、也是鹿亭农村工作指导员。在鹿亭指导的六年时间里,她走进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引种了番薯新品种“心香”,把亩产从200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一个小小的番薯,一头凝聚着扶贫干部的心血,一头承载着山区人民的期望,牵出了一条长长致富路。这份奉献,让家乡经济有了热度。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又一个故事的汇聚,家乡的风景越来越美,家乡的生活越来越甜。共富路上,我们基层共产党人倾注了无数心血与汗水,这条路,需要脚踏实地的作风,需要无私无我的坚守,需要与时俱进的勇气,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共富路上,您,我,我们,共同再努力!





✎ 余姚微理论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