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暑骄阳丨从零起步,终身学习,他与航空雷达共成长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今日16点30分29秒

伴随着温热的夏风

小暑如期到来



有这样一位老师

走进南航六十七载

一步一个脚印

不断学习,开拓进取

创建航空雷达实验室

助力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起倾听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退休教师戴明桢

将终身学习践行至今的故事




五年学习三个专业,从南航学生到预备教师


1956年,为响应国防工业建设的需要,南航从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提前半年选拔招收了一批高三学生,于春季入学,称为“春季班”。2月14日正月初三, 18岁的戴明桢从江苏省苏州中学来到南航学习,自此与南航结缘。

1956年入学照


学生时期,戴明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次更换专业“建校初期,国家急需各方面、特别是国防领域自主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一切服从国家需要。”就这样,戴明桢先后读了机械制造、电机电器专业。1960年2月,学校成立无线电系(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刚读完大四的戴明桢又转到无线电定位与导航专业,并被选拔为预备教师前往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进修,学习雷达专业相关课程。


“当时一点无线电基础知识都没有,每天都要跟随高年级班学习天线、发送、接收、雷达等专业课程,真是上课‘坐飞机’,下课一头雾水。”专业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戴明桢先是补抄笔记,把当时正在上的课程和雷达专业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笔记一一补上;遇到不懂的知识点,他想方设法请教老师和身边的同学,在地面雷达实验室和航空雷达实验室里“摸爬滚打”,为回校建设雷达实验室做准备。那时真的是“读书读得舌头发苦”,但是戴明桢知道,读书学习是学生的天职,预备教师的重任担在肩上,一定要完成学校的任务。就这样,每天宿舍—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他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雷达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1961年7月,戴明桢毕业留校,筹建航空雷达和地面雷达实验室。

1961年,戴明桢毕业



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


留校后,戴明桢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负责建设航空雷达实验室。“要求尽快开出雷达原理实验课程、接纳高年级学生进行雷达操作实习,以应教学上的急需。”而当时实验室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航空雷达,只有一个无线电调频高度表和一个护尾器。一筹莫展之际,得知仓库里有一部从军用飞机上拆下来的废弃航空雷达,戴明桢立刻把这部雷达搬到实验室,花了两天时间对雷达进行清理。“我记得很清楚,雷达的部件和连接电缆基本上都在,但是一张图纸都没有,没有任何说明资料,也不知道各部分电路和元器件有没有故障。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万用表一个一个元器件、一条一条线路查清雷达的全部电路结构。”随后的几个月,戴明桢不分昼夜地泡在实验室里,硬是将调制器、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伺服系统、电源和天线等部件的结构和线路一一查清,排除了电路上的一些故障,画出了整个雷达的线路图。当在雷达显示屏上看到飞机目标的回波时,戴明桢兴奋至极,这部废弃的航空雷达终于重获新生。随后,戴明桢编写了雷达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实习手册,为一届届学生开出了雷达实验和雷达操作实习课程,他深深体会到工作实践是最好的学习。


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从小喜欢苏州评弹的戴明桢,把评弹艺术中如何抓住观众心理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如果课堂上老师照抄讲稿、照读讲义、没有激情,学生们就会失去上课的热情。”备课阶段,戴明桢会先写十几页的讲稿,做好充分准备;一到课堂,他便只带上一页纸的提纲讲课,大量公式推理过程熟记于心,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课前一沓讲稿,课上一页提纲”成为戴明桢近四十年教学生涯的习惯。

戴明桢为学生们上党课


多年来,戴明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十余门课程,而且都以新课为主。七十年代,戴明桢率先在学校开设《信号系统与控制》《数字电路》基础课程;八十年代,单片机、微型计算机等数字技术迅速发展,戴明桢敏锐感知技术发展动态,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线性控制系统》《微型计算机原理》《单板机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的硬件实现》《TMS320C54数字信号处理器》等一系列新课,拓展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促进了电子类课程的建设。




终身学习,将校风融入生命


在南航的日子里,戴明桢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不断学习、进取的动力来源于南航的优良校风。1963年2月,学校提出“为把我院建设成为第一流的高等学校而奋斗”,全体师生员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力争成为第一流的教师,开出第一流的课,做出第一流的实验;1982年10月,在南航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上,时任党委书记、院长吴继周宣布,以“团结、俭朴、唯实、创新”作为校风。

南航校风


“我深切感受到,南航的校风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的。”这样的榜样故事数不胜数:总务长身先士卒、多次到学生宿舍清理便池污垢;有位老师腰椎间盘病情发作、硬是躺在病床上写出一篇篇科学论文;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冬天为贫困学生送寒衣、春节自掏腰包买火车票、让生活困难学生回家过年;党总支书记先后四次与癌症顽强斗争,每次手术稍稍康复后,又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1987-1996年,戴明桢担任电子工程系系主任期间,他和系里老师们见证了学院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跨入全国电子类专业的一流行列(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实验室被评为国家先进实验室,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成),科研工作打开新局面,在扩频通信、雷达信号处理、雷达目标特征分析、射频仿真系统、以及基础研究等领域获得新突破,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技进步奖60项。一代代南航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校风,一代代南航人在校风的影响下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不断成长发展。

戴明桢在南航校友会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分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成立仪式上讲话


1998年戴明桢退休,至今已有二十五年。在此期间,戴明桢保持着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计算机、手机和微信应用等技术。注意到周围的老年朋友在智能手机和微信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戴明桢主动收集问题,编写教案,找到更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方案,于2015年12月写了第一篇文章《老年人如何用好微信60问》并上传有道云笔记,前13天就获得了30万次的点击量。之后,戴明桢又编写了《再谈老年人如何用好微信》《老年人如何用好智能手机》《老年人如何用好智能手机的50个问题》《让智能手机助力老年人智慧生活》《莫让智能手机成为“新老人手机”》等资料,为身边老年人举办了4次智能手机和微信使用讲座,受到老年朋友们的欢迎。2017年9月,戴明桢受工信部离退休干部局表彰为“正能量之星(学习增智之星)”,将“活到老、学到老、服务到老”践行至今。

2016年以来戴明桢编写的有关智能手机和微信使用方法的资料

2017年9月,受工信部离退休干部局表彰为“正能量之星(学习增智之星)”


“我来到南航已经六十多年了,我爱南航一辈子。”戴明桢希望,一代代南航学子在“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校风影响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好良好品德,掌握好科学知识,终身学习,努力为人民服务。



南航·小暑印迹

……


小暑至,盛夏始

风过林梢,蝉鸣声声

叫醒夏天的愉悦

不停息思考

不停下脚步

每一天都会有

奔向收获的幸福


摄影丨石景山

摄影丨王森




素材来源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党委宣传部

特别鸣谢丨刘灿铭

图片设计丨虞越

值班编辑丨厉嘉婕、王可颐

责任编辑丨王伟、陶琨、张瑞瑞、彭丽

审核丨王晖、成杰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