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大一院80岁、36岁两位危重患者顺利摆脱ECMO康复出院

浙大发布 2021-04-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浙大一院 Author 浙大一院


近日,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的隔离病房走出,36岁的陈华(化名)用了42天。经历了与新冠病毒迎面遭遇,带着ECMO苦苦戮战,最后摆脱死神,此时的他尚有劫后余生的余悸,红色外套映衬下,脸上笑容一闪而过。他转身向朝夕相处的医护人员挥手告别,人生重回正轨指日可待。



与陈华几乎同时出院的,还有一位从隔离病房走出的80岁老人陈阿太。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阿太,求生意志顽强,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下,顺利脱下支持了12天的ECMO,踏上了回宁波的归途。病房内,2位接受肺移植的老年新冠肺炎患者也已经顺利摆脱ECMO,正在康复中。


这一老一少两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历尽病痛康复出院,在ECMO患者脱机率极低的救治中,几乎算得上是“幸运儿”甚至“奇迹”,但幸运和奇迹的背后,是之江院区的隔离重症监护室内,近2个月来每天如惊涛骇浪一般承受着病毒一次次对患者发起的冲击,而医护人员用团结务实、细之又细的“浙一精神”,不计得失不计代价一次次与病毒决战,凭借技术与实力,最终取得胜利。


今年的春节,绝对是陈华36年人生经历中最离奇、最曲折的。家住湖北孝感的他和妻子计划春节出境游,没想到回程几次改签空降杭州,包括陈华夫妻在内的全机人员被集中隔离观察。更没想到自己如中奖一般感染了新冠病毒,一度生命垂危。



DAY1:我怎么会感染的?


陈华至今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到底是怎么中招的?按照医生的推测,他是湖北人,很可能在武汉出发时就已遭遇病毒。也正因如此,印证了医生们后来的发现,一代病人体内病毒毒力更强,对肺部等器官的攻击更为严重。


1月24日,陈华夫妇乘坐的航班改签飞抵杭州。那时,杭州已执行疫情一级响应,落地即被隔离,没两天,妻子出现症状送至某区医院就诊。1月27日,他也开始低烧,“连续测了几次病毒核酸都是阴性,我当时还抱有侥幸自己可能没事。”陈华说,2月2日,高烧39℃的他,终于确诊。


“咳嗽、没力气、气喘,只能走几米路,就走不动了。”2月3日,由于病情进展迅速,他从定点医院转院至浙大一院之江院区。



DAY4:36岁我进了ICU


陈华从来没想过,自己年纪轻轻会进了ICU。


“在普通病房头几天人稍微有点不舒服,突然有一天医生跟我说,我要进ICU了。”陈华内心没有很大的波澜,拿出手机给同样确诊的妻子发了条信息:“我要进ICU了。”后来医生才告诉他,当时他肺部多发病灶,氧合指数持续下降,病情进展迅速,救治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需要提前干预


有医生比喻,最初,新冠肺炎的低氧患者就像一个人往悬崖上走,路一直是平的,向前走的时候他看不到悬崖,医生可能也没看到。等医生反应过来,他一只脚已经掉下去了。幸运的是,陈华碰到的浙大一院团队,早已看到祸起青萍之末,及时“悬崖勒马”。


病毒没有因为陈华年轻健壮的身体而放弃疯狂进攻。从CT片上,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的肺部影响像动画片一样,眼看CT片几乎白茫茫一片,病毒不断攻击肺部,原本像气球一样张弛有度的肺,此时像泄气了一样,造成极其危重的成人呼吸窘迫症。



DAY6:插管、ECMO,终极治疗都上了


进了ICU,因为呼吸异常困难,人也没有力气,陈华和妻子的日常“电话煲”中断了。


高流量氧疗两天,陈华没有好转,氧合指数低于100。这意味着,吸氧无效,他的肺已经走向衰竭,陈华出现了呼吸窘迫综合征。


“他这么年轻,一定要想尽办法救回来!”医院专家团队进行会诊,陈华成了“焦点人物”。2月8日,气管插管治疗。


“要关注细节,不能让一个细节从手指头缝中溜走。”于是,陈华的身边,多了很多双眼睛,如绣花一般,盯着生命体征,盯着各种仪器,盯着一丝一毫的变化。


“基本就是从那天开始,人就断片了,中间有段记忆没有印象了。”陈华说,由于后续的各种治疗都需要麻醉和镇静,自己几乎处于昏迷状态,发生了什么完全记不清了。


但,重症救治团队却记得清清楚楚。


“插管后平稳了几天,但还是波折不断。我们顽强,病毒也很顽强。”插管第二天,胆红素就升高了,陈华马上又接受了人工肝治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月10日,陈华突然发生气胸。通俗地讲,本来呼吸机的原理就是正压向肺里打气,而他的肺因为病毒攻击进展成硬邦邦的塑料袋,正压打气后肺破了。


“这是他面临的第一道巨大风险,如果出现急性肺功能恶化,他可能坚持不了几天的。”对整个救治团队来说,这也是在救治陈华过程中,大家第一次感觉“不妙”。


那时,面对这个人类从没遭遇过的病毒,国家对新冠肺炎的救治方案一版一版地更新,这些经历过SARS、H7N9的专家们知道,这一回是更难啃的硬骨头,以往的经验不一定百发百中,浙大一院的专家们很明确,要依靠循证医学。


病毒对人类肌体的攻击,有个说法是三周定生死。理论上,病人已经在和病毒的斗争中生存下来,病毒撤退,但留下来的烂摊子,生命也几乎走到尽头。要清除病毒还要保住病人,谈何容易。


每一次讨论病情,专家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人手一份陈华新出炉的身体基础数据,监护室、感染病科、呼吸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学部的专家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拿出最优化的意见。“要尽快清除病毒!”“激素还有没有用?”为了这个“一撒手就没了”的生命攥住哪怕一点希望,团队默契得一致。


所有专家组和ICU里的医护人员,手机上都装了一个APP,能实时更新病人在监护室的各项数据。“所以,那几天动不动就看手机,哪怕是睡觉中途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他的指标。”



DAY12:终极治疗方案,ECMO支撑13天


气胸没有好转,治疗陷入困境。专家团队讨论后,陈华用上了ECMO,这是体外生命支持的最强手段,可以暂时替代患者心肺功能,为患者争取心肺康复的时间。做出这一决定,专家组综合考量了各种因素。



如果继续使用呼吸机,他肺部破裂的口子会越来越大,势必造成更大的危险。如果为了保护肺部,停用呼吸机,肺部压力下降,他很快就会喘不上气,跟武汉很多没得到及时治疗的危重症患者一样,身体得不到氧气,全身器官会衰竭。当时的情况,用了ECMO就可以部分替代肺部功能,减少对陈华自身肺部压力的负担,时间换空间,给肺部自我愈合的时间和空间。


很快,呼吸机+ECMO开始运转,陈华的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可是,上了ECMO能不能顺利脱下来的问题,又让医生煞费苦心。那时,国内ECMO使用经验,成功救回患者的比例仅20~40%,新冠肺炎患者用上ECMO之后几乎没有能活着脱下的



DAY16:挑战!“清醒ECMO”


让危重患者活下去,还要让他更好地活着。36岁的陈华是ICU里最年轻的危重症患者,为了他的治愈康复,医护人员们倾注了很多。


“救治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脑功能是好的。”团队专家创新性应用“清醒ECMO”,“患者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上ECMO,一个周期下来,可能肺好了,但其他器官和肌肉却因为‘休眠’而萎缩退化。”与深度镇静的患者相比,清醒ECMO要“人盯人”才可能实现。要知道一旦清醒患者出现烦躁乱动等问题,即使是无意中“误碰”管路,都可能造成患者即刻意外死亡。医生选择这样做,就是把所有风险和压力,统统扛在自己肩膀上。



虽然是清醒状态下的ECMO,陈华浑然不知多少双眼睛为他盯过一个个通宵。很少有人知道,之江院区的病房窗外从一片漆黑的夜到透出一丝天光再到蒙蒙亮的过度是多么漫长又是多么快速。


人机相连的景象,陈华感觉自己被仪器管子束缚在了茧里面,场景魔幻得像科幻片,却又真实异常,看到从颈部引出的拇指粗细的管子里鲜红的血流进嗡嗡转动的机器中循环,相当震撼。虽然如此,医生护士每天扶他带着机器起床,脚上自主地蹬着康复自行车。第一天,陈华站不稳蹬不动,第二天,一分钟,再后来,随着自行车时间加长,医生们喜笑颜开:有希望了!


一手支持肺功能,一手抗炎抗感染,一刻不停与病毒的赛跑,与死神的拔河。


精细化治疗到了什么程度?ECMO的流量调节、并发症预防、拍背吸痰、同时固本治疗,十八般武器全上了。


穷尽一切办法拽回患者,为了让患者胃肠功能尽快恢复,隔离ICU负责人方强主任医师把稀饭送到病房,一口一口喂给陈华。后来陈华回忆,那一口稀饭,堪比山珍海味。戮战到17日,检验科好消息传来:陈华病毒转阴了!


2月18日,浙大一院牵头发布了《COVID-19 浙江诊疗经验(精简版)》,这部备受国内专家关注的浙版方案,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临床诊疗经验,凝结了上百位专家的心血。



DAY24:撤掉ECMO!从死亡线上归来!


“你在干什么?我刚脱离危险期。”2月26日,陈华给近20天没有联系的妻子发了一条信息,这一天他成功撤掉了ECMO,而他的病毒核酸转阴也已一周。


妻子简单地回了5个字:“知道了,开心!”同样经历过这次惊心动魄的疫情,当时已经痊愈的妻子正等着她康复。


“能呼吸了,感觉整个人都轻松多了。”陈华心想,这下至少已经成功一大半了。


经过严格的监测和科学治疗,陈华最终顺利闯过了这一关,就像早春的花儿一样,生命重新绽放!


那一天,包括梁廷波书记在内的所有专家团队,一改往日的严肃神情,终于绽开了笑颜。但他不知道的是,时刻关注他的救治团队专家们相视一笑,他们知道风平浪静之下尽是暗礁。




DAY36:达到出院标准,庆幸在浙一治疗


陈华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人的生命真是太脆弱,也太可贵了,一定要自己保养好。”这是陈华历经生死后最直击心底的感悟。


原本有77公斤的他,因为这次前所未有的大病,瘦得只剩60多公斤,所以每天两次的康复锻炼,他每次都很积极,原地踏步、金鸡独立、深呼吸、平衡能力锻炼……回想起过去这段时间,陈华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一样,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生活重新回归正轨。



“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在浙江,在浙一接受治疗。”陈华连说了十几声感谢,“有浙大一院医护人员的照顾才有我今天的重生。”


浙大一院精湛的技术,他切身体会过;救治团队半夜忙碌的身影,他亲眼目睹过;医护人员在耳畔的谆谆呼唤,他亲耳聆听过,“虽然他们都穿着防护服,但现在我只要听他们的声音就知道是谁。”


陈华此刻最想回湖北老家,虽然那是疫情最核心区。他知道,浙大一院还派了150余人援鄂医疗队,武汉樱花已经盛放,春天来了!


另一位与陈华情况类似的老人陈阿太(化名),是目前有据可查全国最高龄ECMO脱机康复的新冠危重症患者,目前她已经踏上回宁波老家的归途。


“我出院以后,肯定能活到100岁!”陈阿太跟医护人员们爽朗地开着玩笑,“这么多医生护士围着我转,我是个有福之人,不长命百岁都对不起你们这么努力救我。”


在之江院区隔离病房里的35天,陈阿太说回忆起来,跟半辈子一样漫长。“能活着走出去,是对浙大一院最大的感恩。”



时间回到春节,陈阿太做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虽然无任何不适症状,但在2月2日那天,在宁波当地医院查病毒核酸提示阳性,并且肺部CT提示两肺感染,立即在宁波当地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2月9日,由于病情加重,陈阿太从宁波当地医院转至浙大一院之江院区,转院后的第二天就进入了ICU作为危重症患者救治。


陈阿太作为高龄新冠患者,并伴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病情进展迅速,进而发展到了呼吸衰竭,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于2月14日进行了气管插管,2月25日上清醒ECMO治疗。


在经验丰富的ECMO团队治疗后,陈阿太病情稳定,在床上踩自行车康复。



3月7日,妇女节前一天,80岁的陈阿太ECMO脱机,脱机后一切氧和循环平稳,多次核酸检测阴性,并且肺部影像病变好转,达到出院标准。



“你们都是我的亲孩子,虽然我不认识你们,不知道你们长什么样,但是你们的声音我都记得住!”陈阿太说她记得每天在病床前救治她的医生声音,记得每天陪她聊天梳头的护士声音,“我在杭州多了很多子女,就是救我的那些医护人员”。

内容来源:浙大一院本文编辑:龚奕飞责任编辑:杨金


热门内容


👇👇👇


浙江大学2020年度工作会议举行由浙江大学牵头的浙江应用数学中心正式成立浙江大学2020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举行花都开好了!这里是浙大紫金港…(“美貌”来袭!)公共卫生学院:主动担当,助力科学防疫
西湖区来校调研疫情防控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