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年坚守,大凉山深处的守望者

浙大发布 2021-04-22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大凉山深处二十余年,为这片古老的大地点亮希望的明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于斯地长于斯地,在这片最为熟悉的故土架起了梦想的桥梁。在远方书写着青春故事的他们,是“平平无奇实干者“,也是“默默无闻梦想家”。

“我想你们了”

绿茵场、红色跑道、新建的教学楼,这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昭觉县东晨中学的校内风光,它和学生一起,散发着青春独有的生机与活力。

此刻,九年级三班的教室内,掌声、笑声、欢呼声一阵接着一阵,这是因为孩子们心心念念的周老师回来了!

学生口中的周老师正是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周亚星,他曾作为第十九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团长在昭觉县东晨中学支教一年,支教期间任九年级三班的英语老师。

临近中考大关,周亚星专程从杭州赶到昭觉县东晨中学,再次以支教时的老师角色返回校园,为当地学生加油打气。时光荏苒,历届支教团成员与学生们的联系因研究生支教团开始,更以研究生支教团为纽带而愈加紧密。

学生们看到周老师时的眼里有星星,即使泪珠下一秒就要夺眶而出,也未能掩去这些星星的光芒。这一份光芒来源于以周亚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启迪。

扶贫先扶智。自1999年成立以来,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连续21年选拔输送123名青年志愿者前往四川昭觉开展支教扶贫工作。在当地,研究生支教团带领学生睁眼看世界,通过自身经历讲述、多媒体形式展现等方式向当地学生介绍昭觉外的大千世界,激发学生了解世界的好奇心,进而启发孩子们以知识武装头脑,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他们是当地学生的造梦者。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浙大学子一约既定,万山无阻,在昭觉薪火相传、代代接力、倾情彝乡,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彝家子弟,涌现出一件件先进人物事例,为这片古老的大地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明灯。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专业的卢俊毅便是这众多明灯中的一盏,而今他更是多了一个身份——新一代的造梦者。

十五年前,卢俊毅是昭觉县东方红小学的一名五年级学生,浙江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王祎正是他的老师。

文质彬彬、自信大方,是小俊毅对这名“外面来”的老师的最初印象。在此后的一年内,卢俊毅从王祎老师那里学到了课本知识,认识了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一颗小小的种子悄然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好好读书,去探索更广阔的的天地,像王祎老师一样帮助更多人。

卢俊毅与当年的支教老师王祎视频通话

2019年,卢俊毅以第九届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的身份深入四川省布拖县展开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十五年前,王祎是卢俊毅的造梦者,为他打开了看见外界的明窗;十五年后,梦想成真之时,卢俊毅和王祎成为了战友,传承浙大研支团精神,身体力行,支教扶贫,以“小我”成就“大我”,用行动诠释“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一开始是为了自己,后来一切为了孩子”

像卢俊毅这样生于斯长于斯的造梦者还有许多,他们在造梦圆梦路上都与浙大研支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第五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开始,万达爱心学校校长沙马伍合便与浙大研支团有了交集,在此后的十几年内,交集愈多,交情也愈深。

早期,伍合校长还是一名乡村教师时,他教书为的是养家糊口,其教育梦也很单薄。然而,浙大研支团的出现好比催化剂,使伍合校长的教育梦更加五彩缤纷:一方面,研支团成员为当地师生注入了新鲜的青春热血,伍合校长从他们那儿学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仅仅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是远不够的,还要激发学生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育本身即教学相长的过程,浙大研支团成员也从伍合校长那里了解到当地教育现状、掌握学生特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适应自身教学工作

实践团成员采访沙马伍合校长

在万达爱心学校,浙江大学研支团成员作为支教老师积极参与教学工作,带领学生取得佳绩,同时研支团还尽心投入扶贫工作,经济上,通过募捐等形式解决部分学生困境,思想上,鼓励学生到更广阔的世界学习。

沙马伍合校长的教育梦在时光流转中,其羽翼日渐丰盈,它以学生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建设及彝族非遗文化基地建设为主要板块多维铺展,这是大“梦”。在造这一大“梦”的过程中,万达爱心学校的近三千学生实现了先成人、再成才的蜕变,每一位学子的小“梦”也因此生发、延续。

谈及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伍合校长给大家留了几分神秘:“我想做出成果后再去透露,做事是第一位的,那么多孩子还在等着我。”

从东晨中学离开时,孩子们将实践团成员团团围住、拍照留念,有的通过拥抱表达了分别的不舍;有的用手工制作的彝族饰品相赠,以示感谢与感动;有的则将长信书写,纸短情长……

凉山孩子们是充满潜力的“梦之队”,他们的未来在一代代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和当地教育者等”造梦者“的坚守中绚烂绽放。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对于凉山深处的昭觉,教育不仅仅意味如此。

每一位接受教育的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这片古老大地上新生出的嫩芽,是带领大凉山走向更美未来的主力军。

以一灯传至诸灯,终至万灯皆明,这或许是这么多年来一批批仁人志士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脚踏实地成为平平无奇实干者,仰望星空成为默默无闻梦想家的原因。

一约既定,念念不忘;薪火相传,昭昭有光。

行至此时,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各位优秀学子也即将接过这神圣而光辉的使命。

我们完全坚信,“公忠坚毅,担当大任”的浙大人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精神继续书写进大凉山深处!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大地上诠释何为燃烧的青春、不悔的韶华!



昭觉分团简介

从1999年研究生支教团成立至今,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共向昭觉派出支教志愿者120位,教授学生一万余名。

在日常教学中,昭觉分团成员将教育教学作为核心,积极关心学生学习情况,本学年授课2300余课时。支教团开展“暖冬”计划向社会进行公益募捐,向昭觉县贫困学生发放超过734万元的冬衣、棉鞋、棉被等各类御寒用品;通过开展“千人圆梦”结对资助活动,支教团已累计帮扶4000余名中小学生,筹集助学金300余万元;持续推动“求是筑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累计引资近700余万元,向昭觉乡村学校发放课桌椅、图书、体育器材,修缮希望小学和便民桥等;此外,针对目前学校教学中出现的激励性不足问题,支教团在今年新发起了“爱在彝乡”奖教学金设立计划,为昭觉县设立1项县级奖教学金和12项校级奖教学金,共8.8万元。

二十余年来,各届支教团成员切实推动了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认可的社会好评——2017年,支教团昭觉分团获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2015年,在由光明日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主办的“2015年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活动中,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从200余支申报团队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十大“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


内容来源:浙江大学“互联网+青年扶贫”赴四川昭觉暑期社会实践团

文字:赵书琪、马宇昕

摄影:付毅

本文编辑:张怡雯

责任编辑:杨金|周伊晨

热门内容

👇👇👇

《光明日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深远意义浙大新闻纵览|陈薇院士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ZJUI执行院长获IEEE交通技术奖成为内地高校第一人……媒体持续关注:20年!浙大皮卫星研究填补中国空白,明年再发射20颗年轻女性要当心,关于卵巢癌你需要知道…… | 涨知识亮相《新闻联播》,浙大老师解读区块链浙江省科协“双创”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先锋论坛举行Langmuir封面报道 | 浙大及合作团队发明新型球形探针为测量纳米世界带来新“触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