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炳华:赤心报国终不悔,誓用生命筑长城 | 鉴史知来专栏
献礼建党100周年系列
鉴史知来专栏
开栏寄语
初心人物
他就是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现代化模范科技干部”荣誉称号的原第二炮兵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黄炳华,也是1963年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优秀校友,他生前最爱说一句话——“把事业的‘油门’踩到底”,也用生命践行了这句话。
★”工程的事大如天!“★
黄炳华所在的单位担负阵地勘察设计任务,被誉为“工程建设的龙头”“开工前的最后一道关卡”。
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黄炳华先后组织多种型号导弹阵地论证、勘察、设计和现场指导任务,带领科研人员攀险峰、钻密林、探深山、蹚急流,夜以继日地拿方案、搞论证、画图纸,攻克多项重大技术难关,取得1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7项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1项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1项获全军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为国家节约工程经费3000余万元。
“工程的事大如天,我必须马上就去!”这是黄炳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为了完成国防工程任务,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工地上度过,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塌方地段,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
1992年4月的一天,黄炳华被查出患急性阑尾炎,已经化脓必须马上手术。医生护士做好术前准备,他却央求:“请等我1个小时,施工现场的山体滑坡比我这病更危险,我必须先开个会,拿出治理方案。”
施工部队的同志哽咽着汇报山体滑坡情况和有关数据资料,蜷曲在手术车上的黄炳华用手死死压住下腹,艰难地口授抢险方案和注意事项。
这次特殊的工程抢险技术分析会后,滑坡止住了,阵地保住了,可黄炳华却因术后休息不好,伤口下面突起一个鸡蛋大的脓包,经常隐隐作痛,还常常发低烧。
他吃了20多瓶止痛药、消炎药,仍不见效,直到两年后才利用出差间隙,做了第二次手术。
★把事业的“油门”踩到底★
黄炳华近1.8米的大个儿,因过度劳累,1994年体重急剧下降到仅50公斤。
生病后的他却比以前更加拼命,工作干得更猛、去施工现场的次数更勤、时间更长!
仅1994年,他下部队多达10余次,跑了十几个施工点。他像一支高燃的红烛,把最后的光亮闪耀在人生最后一次军事演习中。
那场持续7天的演习,黄炳华天天靠药物维持,以锹把作支撑,走遍了阵地的每一个角落,他兜里的本子记满了一组又一组宝贵的数据。
演习结束,黄炳华向指挥部提供完最后数据,自己却倒下了……一个月后,他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已经大面积扩散。
曾和黄炳华一起上高原,闯戈壁,同甘苦,共患难的老搭档谭可可回忆起那段并肩战斗的时光,感慨万千:“黄炳华是累死的啊!他没倒下以前,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癌症病人。想起黄炳华那匆匆的脚步,我们一点都不敢懈怠。”
同样是跟随黄炳华转战南北的冯利清楚记得:那年,某导弹阵地工程塌方,赶到现场的黄炳华,已进入癌症晚期,疼得直不起腰,很多专家劝他不要到现场。
“用担架把我抬进去,不进现场我不拍板!”
最后,大家拗不过他,医务人员提着吊瓶,战士用担架把他抬到了施工现场。
赤心报国终不悔,誓用生命筑长城。1997年5月13日,因积劳成疾,黄炳华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共和国导弹阵地建设事业。
斯人长逝,精神永续。
2015年12月31日,火箭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个新的军种诞生了,从此“第二炮兵”的称谓将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曾用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恪尽职守、极端负责,事业至上、无私奉献”黄炳华用生命淋漓诠释,他的精神也永印刻在了不起的火箭军荣光之中。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2021年常务理事会会议召开
第三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举行
浙江大学“戏曲雅韵校园传承计划”启动
浙江大学发布2021中国共同富裕指数模型
《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在浙大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