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浙大首次提出“透明病理”新概念
近日,浙江大学核医学创新中心田梅和张宏教授团队受邀在《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正式刊登了题为《透明病理:基于分子影像的病理学》的综述文章,首次提出“透明病理”新概念。该文章认为,基于分子影像特有的分子识别和分子示踪优势,通过微观—介观—宏观多尺度的多模态分子影像与病理学的紧密融合,将机体各种生物特征通过无创影像方式进行系统性的全尺度“透明化”,不仅能够无创呈现疾病局部详细信息,而且可以在体评价疾病整体的病理生理的改变,从而实现基于分子影像的病理学实践新模式,进一步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新概念的提出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为该文同期配发了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分子与医学药理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Phelps,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医学院院长、德国科学院院士Markus Schwaiger,欧洲核医学学会主席、《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主编Arturo Chiti联名撰写的专题评述文章,对该新概念新理论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透明病理’是多年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凝练和理论创新,不仅高度概括了分子影像和病理的内在联系,更是迈向精准医学的重要一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教授在2021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年会”上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田梅教授团队的“透明病理”创新理论,表示“生物医学影像是支撑神经外科百年发展的三个主要维度之一,从结构、功能、到分子水平影像,‘透明病理’有助于“术前诊断肿瘤性质,判断肿瘤的归转。在这方面我们要继续往前走,引领世界的发展。”
“透明病理”指出,临床上正在形成一套基于分子影像的病理生理可视化方法,并具备变革当前病理学实践的巨大潜力。传统病理学实践需要通过活检或手术取出标本,再进行一系列处理后观察分析,反映的是局部所取组织的一些改变,对于全身情况的反映是不全面的或丢失的。但是,重大疾病往往是累及全身的系统性疾病,比如仅观察肿瘤病灶局部对于疾病的整体性评估和把握常常有局限性,影响疾病的精准诊治。同时,由于病理样本组织需要离体检测,无法进行时空动态的观察判断,这些都限制阻碍着病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各种分子影像技术的结合,进行活体、时空动态、多尺度地评价病灶,无论对于精准评估疾病状况还是临床治疗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作用。
病理学发展日新月异,但面向未来,如何整合并提升为一种超越传统病理活检的无创、安全、特异、系统的病理生理检查方法,病理学的发展面临挑战。“透明病理”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到目前为止的现代医学实践和未来医学发展趋势进行的理论创新;通过分子影像和病理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实现跨尺度、多模式、时空动态评价疾病病理的临床实践新模式。近年来,病理学和分子影像学的结合已经越来越紧密,通过“透明病理”概念系统性地整合这种新的基于分子影像的病理学实践,将加速推动病理学与分子影像学的学科融合发展,更好地推动精准医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内容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
本文编辑:王茹
责任编辑:杨金︱周伊晨
👇👇👇
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
2021年暑期团干部培训班开班
火已经烧到了眉睫!《国是宣言》里的浙大担当 | 鉴史知来专栏走进“中国黄花梨之乡”,赓续农学精神,共筑美丽乡村 | 鉴史知来专栏
浙江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校领导“七一”前夕走访慰问老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