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国歼击车的末裔们:T92轻型坦克

2017-04-07 元佑 坦克装甲车辆杂志

节选自 由“好高骛远”到“脚踏实地”-----冷战中美国对坦克歼击车技术方向的探索

原作者 元佑

前言


从军事装备技术的发展角度来讲,展望未来的需求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必须适应预计的国家安全目标以及预计的威胁,而这两者均可能出现突如其来的重大变化-----这一点在美国战后坦克歼击车的研制脉络中体现得非常鲜明。作为战后美国坦克歼击车的第一代产品,M50M56都是“应急”味道非常浓厚的装备--------这种“应急”不仅仅体现在其预定的作战用途上,更体现在设计的仓促性上。事实上,对于一个和欧洲大陆隔离并在世界范围内自认承担“安全义务”的超级大国来说,其对地面装甲机械化装备重要作用的认识,与对海军和空军相应装备的要求相比,显然是重视不够的。所以,从一开始,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就将各自手中的M56M50视为一种过渡性装备-----在真正令人满意的东西出现前,暂时填补空缺之用。然而,过渡性装备的定位也就意味着一种无奈,M50M56仅仅解决了有无问题,但在纯军事意义上,对于轻型坦克歼击车的需求,却在欧洲的冷战对峙中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强烈了,至于这其中的原因则非常简单-----铁幕两侧,北约对于“前沿防御”、华约对于“短期战争”的强烈军事政治诉求,都决定了这一点。


T92的“幻灭”说起

通过朝鲜战争的教训使得美国军方相当清楚,一旦战争突然爆发,既便是战备程度最好的重型坦克部队也只能在----24-72小时-----这样一个时间范围内赶到前线,而在此之前,先期部属于边界防线的部队,除了有限的重型坦克外,只能得到反坦克火箭筒和少量轻型坦克支援的局面不但无法令人忍受,而且将是灾难性的。事实上,自“前沿防御”的战略被固化后,这样一种印像在美国军方的脑海中不断深入-----抵抗苏联军队的全面攻击,本质上是一场核威慑条件下的反坦克战役,他们急需为边界防御部队提供大量各种形式的防御性反坦克武器。而在这其中一种由先进技术装备起来,拥有高机动性和高战斗效能的坦克歼击车的地位尤为关键------这种作战车辆必须在防御性的反坦克作战中,拥有比坦克更高的反坦克效能,同时又不能是M56那种仓促的简易设计,至于M50那种对于扮演火力支援角色要比反坦克角色更为热心的“怪物”则更不可取。同时在硬币的另一面,苏联方面对于打一场“短期战争”,而且为此不惜用“大锤砸核桃”的强烈诉求,也决定了美国人必需为其在中欧前线的部队提供一种现代化且作战用途只限于反坦克的专用坦克歼击车------这种机械化作战车辆不但不能再是轻型坦克的翻版或是简化版,而且必须拥有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以保证技术效率的最大化。

朝鲜战争结束后,除了M56M50两种过渡性型号之外,美国军方对获得现代化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尝试,其实一直在不断进行中。比如1956年出现的先进但却怪异的失败作品T-92就是如此。航空武器联合公司(AAI)的T92方案是一个地道的反传统设计-----干脆搞了一个怪异的无人武器站(以时代标准的确称得上是”怪异“),一门外置式76mm坦克炮被夹在了两个小型遥控机枪塔中间,4枚一组的弹夹式自动装弹机保证了一定的火力持续性(低矮的分离式炮塔,炮塔两边各有一个独立的指挥塔,指挥塔上装备7.62毫米并列机枪)。当然这绝非心血来潮的突发奇想,更不意味着古老的多炮塔风格再次复苏,而是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事实上,对轻型坦克的设计要特别突出重点防护的原则,如果还要求具备空降能力的话就更是如此,但如何将这个简单的原则落到实处却蕴涵着大学问:受重量条件限制,如果不能作到装甲防护的面面俱到,那么在武器系统与乘员间当然要选择后者,而选择后者最明智的作法无非就是如此----将全部乘员移入装甲车体,尽量拆除炮塔的装甲板,以便挤出那紧巴巴的战斗全重配额。但问题在于,T92本身是按照抗衡T-34/85标准设计的,而在样车下线的1957年,社会主义阵营(乃至亚非拉地区的民族主义解放运动武装)开始全面换装下一代的T-54/5576mm炮对此已经无能为力(况且更新型的苏联坦克还在源源不断的涌现)。面对未来战场形势的变化,T92至少需要一门90mm口径以上的高膛压火炮,可惜这种要求对该车的设计冗余度来讲是不可能的------76mm口径已经是个上限。结果,T92仅仅停留在样车阶段,没能进入量产。


                               T92轻型坦克样车

事实上,T92的流产既意味着一个幻想的破灭-----如果要在一个轻型装甲底盘上按照坦克那样正经八百地设计,那么高度的战略部署能力、灵活的战术机动性与大口径长身管高膛压火炮是注定无法兼顾的(至少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确如此),但同时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由某种采用半自动方式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武装起来的轻型装甲车,似乎才是明智之选。与纯人工操控的手动制导方式相比,采用半自动方式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在发射出去之后,射手需要完成的全部动作,就是不管目标怎样运动,都应当始终将瞄准镜视轴线对准目标,不管瞄准线怎样移动,导弹都将沿瞄准线飞行。这一点是通过一个复杂的控制箱实观的,控制箱内装有红外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探测到位于瞄准镜视界范围内的导弹所发出的火光,并问相应的信息传输装置发出电信号,信息传输装置通过导线将修正指令传到导弹上,“通知”导弹移动到瞄准线上。当导弹与瞄准线重合时,修正指令消失,导弹即可径直向前飞抵目标。显尔易见,这种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和轻型装甲战斗车辆在战斗全重与杰出反坦克火力性能间的尖锐矛盾,同时还能获得此前一直不敢想像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美国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作的。再加上时代为了稳定国防开支,不再强调发展常规力量,而只强调核武器的威慑和实战潜力的“新面貌”政策(195310月的一份备忘录显示,艾森豪威尔政府要求今后为各军种普遍装备核武器,未来的战争主要由美国的盟国动用各自的地面部队,在美国的空军和海军支援下去进行),随着肯尼迪政府的上台一去不复返,替而代之以重视常规力量特别是地面力量建设的“灵活反应”策略(肯尼迪政府把“灵活反应”当作其国防政策的基础,要求美国以相应的力量去对付各种程度的苏联军事威胁。只要能在不升级到核战争的前提条件下,保持地缘政治结构的稳定,就将取得胜利),其中中欧地区按照实施“灵活反应”战略的逻辑,这里的北约常规力量将得到大大加强,以使其在大规模苏联装甲集群的冲击下能进行较长时间的迟滞作战,这使包括现代化坦克歼击车在内的常规地面装备的研制装备,受到了重新重视和大力支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前方的道路就是笔直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