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健 | 爱与自由,让我们不再成为牺牲品

2017-05-03 周健 有益才说

 生活  公益|一个人和他真实的观点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有益才说


周健曾用名才让多吉



北宋之后,中国为何再无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因为靠政变登基的赵匡胤,担心武将再用暴力政变推翻赵家王朝,大力推行儒家宗法等级教育,对国民进行洗脑,把中国人的创造力、想象力、质疑能力从小就扼杀在启蒙教育之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89it1zx9&width=500&height=375&auto=0


前不久,四川省广安县某教师群流出一个视频,视频里一个七八岁大的小学生在教室里撕心裂肺地大叫,情绪处于崩溃边缘。他费劲地挥舞着拳头、搬起课桌、凳子砸向老师... .... 一群七八岁的小孩在旁边围观,另一位老师,站在讲台附近,一声不吭地拍着视频

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一百年前,菜市口围观好汉杀头,群众表情被动而麻木;一百年后,教室里围观同学歇斯底里,老师的表情还是被动而麻木。

面对儿童的暴力情绪,老师束手无策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它可能导致整个学校教育的无力。我担心,经此一围观的孩子陡然明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躲,生命诚可贵,活着价更高”这样深刻的道理。长大后,自然而然地把“强者为王败者寇,面对暴力,有优势就拳脚相向,没优势就认怂妥协”当成这个社会主流的竞争工具。

我敬重的一位乡村教师看了视频以后,非常生气地说:“看到上面这个视频,气死我了!先揍出他的屎来!然后再跟他讲道理!无法无天了么?什么‘依法执教’?这个‘教’难道不包含惩戒性教育?老师连学生都不能管教那是什么世道?”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校园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推崇“以暴制暴”,拒绝暴力、引导孩子认知爱与自由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允许老师在学校里对着学生“打、打、打”,并不能让顽劣的学生温顺起来,更不能由此杜绝校园暴力。

《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都明文规定,老师“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现实中,老师是否可以对学生实施“体罚或暴力”教育,我们的社会态度很温暖,反对意见占优势;但我们的社会行为却很鸡汤,支持者占优势。

在“体罚教育”的问题上,中国人呈现出表里不一的状况,和我们的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上千年的宗法社会,儒家的宗法等级制度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意识里,大部分人都认同法律要对宗法等级让步,儿子打老子是滔天大罪;父母、祖父母杀死儿子、孙子则从轻处罚。

“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很多父母认同“孩子调皮,老师打一下没关系”。这并不是我们的父母不爱孩子,而是在教育的事情上,他们大多急功近利简单粗暴,他们不太懂什么叫爱,他们给孩子的不是爱,而是在灌输社会的“潜规则”。

如果教育中缺少爱和自由,父母费尽心思的结果,只会让孩子的尊严、创造力、想象力在青春期之前被消灭得一干二净。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失败者会变得懦弱和虚伪,成功者会变得独裁和暴戾,但本质上都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因为不能认知爱和自由的人,永远就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

我儿子五、六岁的时候,曾经跟着一个法国老师上艺术课。有一次,上课迟到了,儿子很不高兴,在课堂上就一直不跟着同学做练习,法国老师暗示助教一直陪着我儿子,直到整个课程结束。期间,儿子一句话不说,也不做课堂练习。送走其他孩子以后,法国老师留下来继续陪着我儿子,他们开始用笔交流。儿子在纸上写“不做”,法国老师写“why?”,彼此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儿子开始在老师的陪同下完成了课堂练习。

后来,儿子在周广仁钢琴艺术中心学钢琴。有一次,也是因为心情不好,练钢琴的时候心不在焉,老师对儿子说:“不好好练,就别练啦!”儿子走了。儿子离开教室一会儿,又回去找老师说想继续练,老师对儿子说:“现在已经安排其它小朋友练了,你练不了啦。”

上面两个故事的告诉我们:

在法国老师的观念里,孩子和老师是平等的,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必须要完成课业这个道理,同时,也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做与不做的权力,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老老实实的服从者。

在中国老师的观念里,鲜有考虑孩子的心情和感受,他们认为,好孩子首先是要守规矩,而守规矩的前提是不容反驳的服从,是否完成钢琴训练远没有服从重要。

今天有一些学校,老师没有老师的威严,学生没有学生的样子,很大的程度是因为现在的老师也是“体罚”教育下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和学生少有平等的沟通,从一开始,就试图用教师的强权,简单粗暴地逼学生就范。当家长跑到学校吵架的时候,学校害怕事情闹大,就开始用卑躬屈膝的奴性来解决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上课时,安排学生写作业,他说:“答案发给你们,不会的就抄。”他发现有学生趴在桌上睡觉,就叫学生起来写,学生不动。老师一怒之下,直接把书扔在了学生身上。学生这下子不干了,要求老师把书从地上捡起来,老师当然没有捡。于是他和这个同学拳脚相加,打起来了。

老师说学生扇了他耳光、用凳子砸了他、用脚踢了他,还用手掐了他的脖子,当然,老师也对学生实施了同样的暴力。老师还说,因为他对之前科任老师被学生家长找麻烦的事情有阴影,自己没敢太下狠手。

最后彼此达成协议,学生写作业,老师收拾打架弄翻的课桌。

后来学校的领导来了,蹲在这个学生面前哄了半天,领导走的时候,老师跟了出去,领导说:有些学生作业不写就不写吧,睡觉就睡觉吧。

这一出儿,是悲剧还是喜剧?

无论是对于年轻的老师还是未成年的孩子,这样的青春故事实在让人忧虑。本来禁止老师体罚学生是为了减少校园暴力,料不想却把校园暴力做成了解不开的死结。出现这样的奇葩故事,核心问题在于,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都认为用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教育是培养孩子爱和自由的认知能力,老师和孩子沟通中有一个很困难的地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心智不匹配。如何让成年人时刻照顾孩子未成熟的心智,做出让孩子能够理解的举动,让孩子一步步地去认知社会,认知情感,认知爱和自由,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东西。

中国的教育,一直把树立权威,建立规矩、叫人服从当作核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表面看是提倡批判精神,事实上讲的是个人修养。现实中,我们可以批判个人,但我们不能质疑制度。

西方的教育,从苏格拉底开始,学生和老师之间就是相互平等,老师从不刻意树立权威,老师是教人怀疑,教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学生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美德?

苏格拉底说:我不知道。

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怎么培养美德?

苏格拉底说:我连什么是美德都不知道,怎么能告诉你如何培养美德。

苏格拉底的办法是把问题留给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陪伴者,陪同着学生一步一步地怀疑、讨论,在逐渐澄清问题的时候,也培养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放弃“体罚”权力的大人,首先应该先放下棍子,蹲下身子,去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去多思考如何孩子沟通。如果作为强势群体的大人能够平等地对待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那么将来这些孩子进入社会之后,就会平等地对待生活中的弱者。

只有这样,我们社会中的暴戾之气才会越来越少,我们社会的变革才会逃离暴力革命的宿命。



作者介绍:

周  健  曾用名才让多吉,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公共政策与公益评论专栏作家。有十年以上的公益项目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规划和管理经验,是慈善公益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慈善公益领域的资深践行者。

推荐阅读:

周健 | 活着,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

周健 | 泸县14岁中学生校园死亡,“校园霸凌”是谣言还是真相?

周健 | 杀人者,儿子!有男人把生殖器放到母亲的脸上,你怎么办?



这是有益才说,实话实说,有假包换。




点击视频,帮帮您家乡的孩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1413gywgp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CC讲坛《梦想的力量》



点击“”,进入“一校一梦想”慈善超市,转发就是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