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健丨老师,提供了当选总统的一种可能性

2017-05-11 周健 有益才说

 生活  公益|一个人和他真实的观点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有益才说


周健曾用名才让多吉


5月8日,39岁的马克龙在竞选中击败勒庞,成为法国最年轻的总统。

这位多才又多金的“政坛小鲜肉”,2007年,迎娶了她的老师布里吉特为妻,布里吉特今年64岁,比马克龙大24岁。

竞选结束的第二天,网上开始传一个段子:

传段子不是一个严肃的公众号该做的事情,我们应该严肃地讨论,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该起什么作用。

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孩生下来就是一个盲人,大学毕业那一年,他被带到北京,治好了眼疾。

当睁开眼睛后,他无比兴奋地看着病房、看着周围的医生、护士还有他的父母,他完全忘却了自己。

孩子和他的父母玩了整整一上午,孩子渐渐地从兴奋中安静下来。

下午回到病房,孩子对妈妈说:我想看看自己是什么样子!

深夜,他躺在床上的时候,开始回忆上午看到的东西:医生、护士、父母、广场、纪念碑、城楼... ...

孩子疑惑,为什么自己看到的东西和原来父母、老师告诉自己的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这个晚上,孩子一直在做梦,梦到他在不停地画画,画他今天看到的一切。

后来,他把这些画送给了父母、同学和他的亲人们。

今天,中国很多的孩子,都像这个盲童,他们从小学开始,就是按照老师上课的标准答案在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天安门广场是宽阔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宏伟的、中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大会的决定是正确的、实施的政策是有效的、同学之间是团结的、学霸读书是刻苦的、差生都是品质坏的、考不上大学的都是没出息的... ... 孩子心中的世界不是他自己的世界,而是他父母、老师“赋予”他的世界,甚至是为了“高考”的世界。

黑格尔把人的成长过程分为认识世界——认知自我——发育自我——人的精神建立——用精神连接世界与自我——人的自觉与自由这几个阶段。文章开始的故事是我从黑格尔《历史哲学》中改编过来的,黑格尔用这个故事模型考察精神自我意识在非西方世界的表现。

黑格尔说:在中国,精神虽然有所体现,但远未获得自觉意识。人的认知停留在“非历史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国家政体具有客观性,但他所统治的却是盲目臣服的子民。这种情形下,他们很难用心灵、宗教、道德、科学与艺术去建立精神的世界,他们天生一副奴才相,缺乏一种内在人性的自我肯定。

第一,在正常健康的教育中,我们首先要教育孩子认识历史,但就目前状况而言,政治过多的参与到历史之中,学校的教育并不能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历史。

第二,在正常健康的教育中,培养一个人的批判精神非常重要。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出去春游,老师走错了路,所有孩子都不敢说,结果会怎样?有人说,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者思齐焉,见不贤者而内自省",这不就是自我批判的精神么?对,这是自我阉割的精神。中国的批判精神都是批判个体,从来不批判传统,不批判体制。这几天关于大学生“该不该退学的问题”大家最基情四射的批判都是对教师能力和师德的批判,而不是对教育制度的反省。在不能质疑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必然就是奴才。

批贪官不批皇帝,批个体不批判制度,在中国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骨髓。

我曾经对一些抱怨自己爱人的女人说:你为什么觉得自己的男人不行?那是因为你骂得太多,本来挺能干的人,都被你骂傻了。好男人是鼓励出来的,坏男人是辱骂出来的。我建议,好男人一定要远离整天骂你猪狗不如的女人,你的人生很容易在她的唾骂中变得猪狗不如。

第三,在正常健康的教育中,培养语文能力非常重要,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好,那这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相对就强。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更像是故事版的政治课,学生必须把阅读的中心思想归纳到一个统一的认知下。

从媒体的报道中,马克龙和布丽吉特他们彼此是这么谈论对方的:

马克龙说:“没有她,我就无法成为自己。”

布丽吉特说:“中学时期,马克龙表现出的‘文化修养和聪慧过人让人惊叹’”。(美国《赫芬顿邮报》)

马克龙说:“她的想法对我很重要”。

布丽吉特说:“我需要照料所有的事情,尽最大可能,保护马克龙。”(法国《巴黎竞赛画报》)

马克龙和布丽吉特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不是布丽吉特教给了马克龙更多的知识,而是布丽吉特在帮助马克龙认识世界——认知自我——发育自我——建立个体精神的过程。他们彼此之间平等的爱的关系,让彼此之间的教与学更加融为一体。

教与学是人天赋的能力,也是人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教与学的互动是建立在亲密的师生关系之上,学生的品格、智慧才能充分和自由地发挥。

卢梭在《爱弥儿》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真正平等和友爱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是奠定基础的基础。

准确地说,5月8日是39岁的马克龙和64岁的布里吉特联手在竞选中击败勒庞。马克龙和布里吉特两个人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累积出了可观的集体智慧。大而言之,教育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终极的目标也是不断地推动和促进人与人之间集体智慧的累积和融合,大家一起去共同面对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个好的大学生活,我们不仅仅要在教室里认识老师,认识同学,还要在同学间积极互动,一起去了解这个社会,共同培养彼此的心智。这样学到的东西往往比老师和父母教给我们的更有用,更多。因为世界上所有人的学习靠的是在与社会互动中的观察,而不是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

教育不是通过老师的灌输去培养某一种人,这个不叫教育,这个叫制造工具。好的教育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共同学习与成长,为学生成为某一种人提供一种可能性。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视频,马云说:“竞争的目的是自己快乐,对手生气”,这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心智显然不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的。真正的竞争应该是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社会中去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寻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

培养学生的生活与思考的能力,让所有人的生命能够联合起来,一起去共同面对人类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这才是好教育的本质。教育和学习都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灿烂,那才是我们每个人所要的梦想。



作者介绍:

周  健  曾用名才让多吉,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公共政策与公益评论专栏作家。有十年以上的公益项目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规划和管理经验,是慈善公益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慈善公益领域的资深践行者。

推荐阅读:

周健丨咪蒙,一个淫者的大学观

周健 | 累了?你该去西藏爱一个女人

周健 | 爱与自由,让我们不再成为牺牲品



这是有益才说,实话实说,有假包换。




点击视频,帮帮您家乡的孩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1413gywgp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CC讲坛《梦想的力量》



点击“”,进入“一校一梦想”慈善超市,转发就是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