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健|穷人的胸怀,装不下你假装的爱

周健 周健野谈 2018-11-16

人性周报 · 社会杂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周健野谈


刊发于《英国金融时报 FT中文》2018年6月1日


中国有很多穷人,有些人甚至会穷来看不起病,吃不起饭。即便是这样的穷人,也不是你有钱有吃给他,他就任你摆布。

穷人对待生活也有自己的态度。我小时候,姥姥说过:“人穷志不穷。三天不吃饭,也要装个卖米汉。”

《礼记·檀弓下》里有个故事。齐国遭遇自然灾害,大善人黔敖路边摆摊,施粥给路过的饥民。一天,有个饿得东倒西歪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晃悠悠地走了过来。

黔敖左手端着饭,右手拿着汤,牛逼哄哄地喊道:“喂!来吃饭啦!”

饥民抬起头来,瞪着眼睛对黔敖说:“牛逼啥呢?我就是不愿吃牛逼哄哄的饭,才落到这个地步!”

“有志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穷人虽穷,大多数也是有尊严无奴骨的同胞兄弟,他们不是看见谁手里拿着一沓票子,就点头哈腰摇尾巴,主动扑上去示弱博取同情的。

旧社会,财主过年也做要做善事,要救济穷人。财主让人把碎银子用纸包好,让小厮去找那些既没贴窗花,又没贴对联,门窗破破烂烂的人家。到了夜晚的时候,悄悄地把一包碎银子往穷人的窗户下一放,立马闪开,不能让人看见。

第二天早上,穷人发现窗台上有一纸包,打开一看是碎银两,就知道富人来行善了,年也就能高高兴兴过了。

那时候,财主行善讲究“善欲人见则不是真善”,也就是行善也要给穷人足够的面子,不要让穷人为一包碎银子感到难堪。

现如今,乐崩礼坏,焚琴煮鹤,世风日下。不少人做慈善的人也学坏了,他们带着一褡裢碎银子,跑到贫困山区,四处找穷人家的孩子合影。合影的小朋友穿得越破越烂,脸上越脏,鼻涕流得越长,这些“爱心人士”就越高兴越有成就感。他们说,在讲究“眼球”的时代里,穷得不极端就没有题材,没有吸引力。


2018年5月4日,河南三岁女童王凤雅,因视网膜母细胞瘤死了。

5月24日,某公众号发文《王凤雅小朋友之死》,指责王凤雅的妈妈杨美芹“利用小凤雅存活的希望诈骗”,在水滴筹、火山小视频等平台上募集善款15万元。文章说,杨美芹把王凤雅的救命钱,挪用却给小儿子治疗兔唇。

三岁女童王凤雅是被她妈妈给“害死”的。

随后,王凤雅家人遭网友声讨。每天各种侮辱的信息,把农妇杨美芹气得全身发抖,几度昏厥。

5月25日,当地警方证实,王凤雅一家实际募得38638元捐款,用于女儿王凤雅的治疗后,剩下1301元。剩下的钱,已于当天捐到太康县慈善会。

5月27日,带头质疑王凤雅家属的微博大V@作家陈岚发微博说,向王凤雅的家人、向努力奔波的民政和公安及村镇干部等所有在这场风波中受到伤害的人们道歉。

一个月前,陈岚把王凤雅一家推上风头浪尖。原因很简单,农妇杨美芹相信医生说,王凤雅“医不好,也救不活”的专业判断,拒绝了三波“爱心人士”要帮筹款的要求。


因为农妇杨美芹选择了“科学”,而没选择“爱心”。你们这些“爱心人士”,就可以红口白牙地把募集到的3.8万元说成15万?你们“爱心人士”,就可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说孩子的母亲把钱挪做了它用?你们“爱心人士”,就可以对孩子的家庭进行道德攻击,说他们“重男轻女”,“利用小凤雅进行诈骗”?

《礼记》中的那个饥民,因为拒绝嗟来之食,饿死街头,也没人去强迫他喝黔敖的粥。那个时候的人,比今天的“爱心妈妈”更懂得尊重穷人的生活,尊重穷人的选择。

一个家庭是否愿意接受慈善组织的资助,是这个家庭的自由,世界上没有一个慈善组织会强迫一个家庭必须接受资助。王凤雅的家人不愿意接受“爱心人士”的筹款帮助,这是他们的自由。

慈善本来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机制,慈善的社会文化价值是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互助与友爱,促进社会共同的幸福。

在“王凤雅事件”中,王凤雅的妈妈杨美芹和爷爷王太友,为什么不愿意接受“爱心人士”帮筹款,给孩子看病?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大树公益、陈岚以及参与其中的志愿者马婵娟等,你们自己应该非常清楚。

从慈善公益的精神角度来讲,穿着黄色马甲的志愿者马婵娟,一到王凤雅家,就开始拍视频、拍照片,发微博,是对女童王凤雅一家人的尊严和隐私赤裸裸地侵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愿意把自己家里的一切都放到网上。

志愿者这样的做法,得到王凤雅一家人的同意么?

从慈善公益的专业操守来讲,马婵娟也不能带着王凤雅一家开车上高速后,就发朋友圈说:“发起紧急用款,王凤雅需要两万块基金……”,让大家为孩子发红包,然后把一百、两百的红包统统收入私囊,至今没有人站出来说这些钱都去哪了?

“爱心妈妈”马婵娟把女童王凤雅一家带到北京后,这家人还是选择拒绝“爱心人士”帮忙筹款,回到了河南的家中。在“爱心妈妈”马婵娟被拒绝之后,“小希望之家”志愿者猎鹰和大树公益的宇琪,又先后来到河南太康乡下,劝说王凤雅的妈妈和爷爷接受帮着为孩子筹款治疗。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走廊里、楼梯的拐角处,每天都睡满了外地的穷人,他们没有钱,他们又要给孩子治病。这是天天渴望得到“爱心人士”帮助的人,你们为什么不帮,而要千里迢迢跑到河南太康去劝说王凤雅一家接受资助?

这些“爱心人士”这么做,究竟是什么目的?这三波“爱心人士”,究竟是什么关系?只有陈岚心里最清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669m021r4&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6年6月,在南京超市偷鸡腿给女儿过生日的妈妈打动了很多人,各种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蜂拥而至,母女俩收到了不少捐款。她们病房的一个病友,病情更严重,家庭更困难,却没有人帮助他们。

病人的父亲开始恳求媒体报道和爱心人士支持,但他们没有新颖动人的故事可讲,病人父亲有句话点破了一切,“就是我们没有偷东西,就是这个意思吗?是不是这个意思嘛?”

说白了,现在有不少人是用简单粗暴的心态在做慈善,他们脑袋里只想筹更多的钱,而没有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样的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逼迫弱势群体开始学会撒谎、学会编故事给你。不会讲故事,不会演戏,但真的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家庭,就成了被遗忘与被抛弃的群体。

在“王凤雅事件”中,第一个应该羞愧的是“爱心妈妈”们,你们不要认为现在不吭声,不说出问题在哪里,就可以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了。你们可以捂着不说,但不能把污水都泼给王凤雅一家后,还换个马甲在嚷嚷着要王凤雅一家把三万多块钱怎么花的说清楚。你们这样做,不仅让人觉得你们没有爱心,不够宽容,而是还会让人觉得你们没有道德,外加不要脸。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贫困家庭不愿接受救助的时候,你们这些“爱心人士”不听他们的意见,不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而是要搞霸王硬上弓。这一幕,就像潘金莲在戏里说到“大郎,先把药喝了,有什么事等身体好了再说。”

喝不喝药和是否接受救助一样,都是贫困家庭的自由。没有法律规定,穷人必须卖身给慈善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可以用泼污水的办法,强迫人家接受慈善救助。

现代慈善公益最核心的价值是帮助人们脱离困境,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尊重、独立自主的人。在有尊严地自由活着与活着之间,显然有尊严自由地活着比活着更为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尊严与自由的人,如何敢说自己热爱生命,自己比孩子的妈妈更爱孩子。

在我的经验中,一切说比孩子妈妈更爱孩子的“爱心人士”,背后都是在耍流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72jpj866&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从2012年至今,中国大部分慈善公益的丑闻都发生在儿童的个案救助,从山东的赵传旺、广西的杨六斤、南京女童小柯以及鸡腿妈妈和深圳的罗一笑。每一个悲情故事都讲得很好,每个故事在成为社会热点后,都发生了剧情的反转。这样的情况,真正的可以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救助。

记者王志安在采访完王凤雅一家后说:“复盘这一悲剧事件,几乎所有虚假信息源都指向陈岚团队。他们不但在事件中通过微博发布不实信息,不断报警,给政府施加压力,小凤雅死后,还专门拉了一个媒体群,提供各种不实消息。早期报道的媒体,有数家受到误导,发表了虚假报道。并最终酿成5月后的大型舆论风暴。”


普及一下个案救助知识,“个案救助”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存在,但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法律都明令禁止慈善组织进行“个案筹款”。也就是说,慈善公益组织可以为一个类型的弱势群体展开筹款,然后根据他们的苦难程度和紧急状态,来安排“个案救助”的先后顺序。

2013年6月,台湾东森电视台主持人俞娴17岁的女儿润润身患罕见病。她通过东森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在网上发起“抢救润润,台湾人民动起来”劝募行动。后因涉嫌违反“公益劝募条例”及相关规定,被要求依法向社会公众返还非法劝募所得善款1000多万新台币。台湾“卫生与福利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俞娴涉及违反《公益劝募条例》第2条规定,“公益”指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故不得为特定个人发起劝募案件。

一个社会的良善和适当的法律制度是相伴而来的,陈岚和“爱心妈妈”让人难以揣测的行为,显然和有关部门对“个案救助”的乱象熟视无睹有关。

有关部门长期不禁止“个案救助”筹款,因为救助“医学鉴定等待死亡的孩子”,简直是多方共赢。捐助者释放爱心的焦虑得到了满足,公益机构能收到巨款,孩子死后,剩下的钱花得轻松愉悦,有关部门缺失的责任,被遮蔽得满心欢喜。只有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成了被抛弃与被侮辱的群体。

“王凤雅事件”是这个社会的悲剧,但是我并不悲伤。我不悲伤的原因是,我差不多用了快四分之一的生命,做了很多试图改变中国“个案救助”现状的事情,却什么也没能改变。

老舍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其实,“王凤雅事件”就是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谴责和装出来的爱意。

“王凤雅事件”发生了这么久,我为什么一直不说话?因为,在过去太多的“狗血救助”和“鸡血捐款”中,我很少看到人性,而沉默的思考能让看到一些光明。

我知道,我今天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我没有办法为改变中国“个案救助”的乱象做点什么。

我相信,当“王凤雅事件”一家选择拒绝“爱心人士”帮筹款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是在放弃一些垂手可得的钱财。但是,穷人也是人,也有人的尊严、也有人的自由,利益权衡之后,他们选择了不示弱装惨讲故事拿钱。

一个孩子离父母而去是悲伤的,但孩子的家人维护穷人的尊严和自由是令人尊重的。

愿中国的穷人都能脱贫,都能远离这些假装的爱。


作者介绍

周  健 ,曾用名才让多吉,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公共政策与公益评论专栏作家。


推荐阅读

1野谈《金瓶梅》| 管住自己,迎接有所成就的人生

2. 5.12地震10周年,他们成为了孩子的守护人 

3. 请关注,5.12志愿者中需要帮助的农民兄弟



这是 
周健野谈  扫描二维码关注

点击视频,帮帮您家乡的孩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12otdmjc&width=500&height=375&auto=0

TEDx演讲 | 自由是点燃希望的灵魂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 “一校一梦想” 慈善超市

转发就是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