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在2019中美能源合作会议暨ECP十周年招待会做主题演讲12月16晚上,周健在2019中美能源合作会议暨ECP十周年招待会,以《永续乡村社会生态的美好力量》为主题,分享了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在扶贫和乡村发展方面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公益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下面是演讲实录整理文稿。
从穷人的眼中看不到他们的无奈与不公,任何慈悲都是一首肤浅的抒情诗,都是你们在营造“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人间”的氛围。
2012年以前,一到开学季,我们就能频繁看到各地农村校车发生翻车事故。
校车事故一发生,就有公益组织呼吁给农村学校捐校车,他们认为有了坚固的校车,就能挽救孩子的生命。
我们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却认为校车事故的频发和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有直接关系。2012年,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合作,持续召开了5-6次研讨会,高密度呼吁停止“撤点并校”。
所有的这些努力,最终催化了2012年9月6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办发〔2012〕48号文件《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这个文件事实上宣布了停止“撤点并校”,由此挽救了成千上万乡村儿童的生命,乡村学校校车故事频发的新闻也戛然而止。在校车事故中,孩子死于非命是每个人都看得见的事实,但从“孩子死于非命”穿透到造成悲剧的社会问题,这就是需要公益人“以人为核心”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来设计行动方案。
专业的公益人需要具备从个体困境穿透到复杂社会问题的想象力。
停止“撤点并校”以后,乡村学校留下来了,但如何让乡村儿童在偏远的乡村学校度过他们快乐的童年,这自然而然地成了需要我们继续关注的话题。
2015年5月,我和杨东平、俞敏洪、野夫、康健、杨立新等人,一起在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了“一校一梦想”公益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解决乡村学校被人忽视的小困难,去提升乡村教师组织社会资源的能力,帮助乡村学校搭建一个本地化的社会资源组织平台。
2015年5月底,河北省邢台市南陈村小学尹校长告诉我们,他想要解决学校102个孩子喝水的问题,这些孩子16年在学校里没喝过一口干净的水。
2015年5月30日,“一校一梦想”为南陈村小学在网上展开募款,学校第一时间动员了家长、老师和村民参与捐款,不到48小时就筹到了修建饮水系统的30000.62元。从筹款到学校的饮水工程结束,“一校一梦想”用3万块钱、 12天的时间,助力南陈村小学完成了16年没有完成的梦想。
这些年,很多乡村学校的学生都一年比一年少,但南陈村小学的学生却从最初的102人增加到了350人。
南陈村小学尹校长说:在实施“一校一梦想”的过程中,乡村教师的社会视野得到了开阔,乡村教师链接社会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些都是因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你们有很多巧妙的设计。
“一校一梦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如何打开乡村教师的社会视野和社会资源,我从五个方面来做一个分享。
相信人的选择,相信人的能力是“一校一梦想”的核心理念。让一个人自由去选择她喜欢做的事情,没有人不会努力把它做好。
四川冰川小学,他们的梦想是去成都动物园看熊猫。这个学校离成都90多公里,学校里有203名孩子,其中只有5个孩子去过成都,2个孩子去过动物园。
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在乡村孩子那里就是他们渴望的梦想。
截止到今天,“一校一梦想”已经帮助了中国农村540多所学校实现了260多种不同类型的梦想,每一个梦想都是学校自己提出来的。
满足乡村学校最真实的梦想,是乡村学校校长和老师主动参与其中的力量源泉。只要有参与,有行动就会有改变,这是我们对每一个乡村教师的期望。
第二:激活中国传统社会的互助模式
人类的互助关系就像水波纹产生的同心圆,愈远彼此愈疏离。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解释说,人与人之间,基因重合率越低,互助的概率就越低。
重塑乡村学校的活力,“一校一梦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和“乡村学校”有关系的人动员和组织起来。
同乡、同学和同族是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结构中最核心的关系网络,让“乡村学校”的老师通过这样的社会关系网把愿意支持“乡村学校”的人组织起来,是乡村老师最得心应手的事情。
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梦想学校的乡村教师组织了超过25万人次参与捐款,筹集善款超过370万元,捐款地区覆盖了包括香港、台湾、澳门在内的中国34个省市行政区以及加拿大、美国、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
中国农村今天面临着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农村留下来的是妇女、老人和儿童。“乡村学校”要在村里筹款,简直是难上加难。
“一校一梦想”培训乡村教师通过移动互联网筹款平台,以同乡、同学和同族为线索,把散落在全国各地和学校有关系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为完成“乡村学校”的梦想展开筹款。
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过去乡村学校很多认为不可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都变得简单而快捷了。
“一校一梦想”发动村民筹款是起步,让村民捐完款以后,学校把收的钱记清楚、把花的钱说明白是目标。
透明化的公共财产管理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关键,建立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筹款平台,为学校提供了“零成本”的记账和财务反馈服务。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求“梦想学校”在项目结束后,在学校门口做财务公示,邀请捐款的村民和学生家长到学校参观项目成果。
甘肃省武南镇武南小学,有学生家长在参观完学校的梦想项目后,主动出钱帮学校把破烂的校门和围墙重新修整了。
重建乡村学校的支持体系,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建立起来了,很多爱心和资源就被激活了。
在公益项目中融入社会治理与文化,去发展人的价值,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在“一校一梦想”支持的580多个学校梦想中,我们从学校筹款开始,记录梦想实现的每一个过程,用端到端的办法去管理项目,真正做到过程和财务的双溯源。
所谓的“端到端的管理”是指从受助人到捐款人,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流程控制,以保证所有的参与方都有完美的体验。
所以,每个梦想完成后,我们都会撰写一份独立的捐赠人报告,来记录这个过程。我们希望每一个捐款人透过这份报告,都能对公益有一个完美的体验和感受。
截止到2019年11月底,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已经推出了500多份一校一梦想捐赠报告。
从2018年9月开始,我们把“一校一梦想”的模式复制到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村落,为他们安装“LED太阳能路灯”。
“安装路灯”是杠杆,“激活乡村社会的公共治理”是手段,为贫困村落搭建一座打开社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桥梁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为这个项目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点亮乡村 光明万家”。选择“安装LED太阳能路灯”为切入点,首先,是中国在光伏发电和新能源汽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行业的迅猛发展,让光伏板和蓄电池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LED太阳能路灯”极高的使用的性价比,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黑暗中都需要光明,光明是人类仅次对生命追求的第二需求。因为有光,我们可以认识到更多的世界;因为有光,黑夜里我们才不再恐惧。只有这样普遍性的需求,才能最大范围地去动员和组织村民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乡村潜在的社会支持力量。
目前,“点亮乡村 光明万家”已经为中国三个省的三个县市、八个乡镇、55个行政村的上百个自然村落安装了8690盏LED太阳能路灯,覆盖区域超过62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超过9万人。项目社会总筹款超过1200万元,参与人数超过760万人次,其中受益村民通过网络平台筹款超过120万,本地动员参与捐款超过6万人次。
“点亮乡村 光明万家”依然实行了“端到端”的项目管理,为了让受助村落和捐赠人有完美的公益体验,我们制定了最严苛的项目管理标准和反馈机制。我们对每一盏路灯的生产和安装都要一丝不苟,我们对捐赠的每一盏路灯都做了全国唯一的编号、做了经纬度和安装地区记录。我们把每一盏灯的这些信息都放在网上,随时随地供任何一个人去访问和核实。
当无论是受助人还是捐赠人都会对公益项目有一个完美的体验的时候,在公益行动中去重建社会信任,去重新激活乡村社会的互助机制,就变得容易多了。
无论是“一校一梦想”还是“点亮乡村 光明万家”,我们都在试图帮助贫困的群体去寻找走出困境的方案,而不是越俎代庖,把自己变成活菩萨和救世主。
我们是要帮助陷于困境的穷人融入到现代社会,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变得自由、独立、富有和快乐,而不是把某一个穷人变成富人,或是让富人把钱送给穷人吃吃喝喝那么简单。
我们所有的努力是要用公益这盏灯,为中国偏远地区的乡村,打开融入现代社会的一扇窗,一道门,去永续乡村社会的美好力量。
文末插入硬广:为了让乡村的孩子不再孤单,我发起了“义学空间”公益行动。捐十元钱,给乡村的孩子一年陪伴,请扫描下图二维码支持或点击“原文阅读”。
作者介绍
周 健 ,曾用名才让多吉,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公共政策与公益评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