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快没了,基层不能是一本糊涂账

周健 周健野谈 2022-11-22

人性周报 · 社会杂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周健野谈



一说到振兴乡村,公认的困难就是“空心化”。农村都没有人了,怎么能够振兴?

这就要从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变说起。

不想看文字的,可以点击视频号!

很多人都看过《让子弹飞》这部电影,黄四郎为什么能够权倾一方与县长马邦德对抗?因为在宗法社会里“皇权不下乡”。“皇权不下乡”意味着朝廷不直接找乡下人收皇粮国税,朝廷的税收都是通过像黄四郎这样的乡绅或族长收上来。如果上缴朝廷的税还有剩余,乡绅黄四郎和县长马邦德就可以分了。

《让子弹飞》里有一段经典的台词:“拉拢豪绅,缴税捐款。他们交了,才能让百姓跟着交钱。得钱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这不是段子,这是过去乡村社会的现实。

当然,乡绅黄四郎或族长也不能白分结余的税款,他们还得拿出一些钱来给乡村社区提供福利,比如办义学、种义田、搞义诊、扶老育孤等等。


现代政府打破了“皇权不下乡”的格局,把社会管理和控制延伸到了乡村的每一个家庭。“村两委”取代了过去的乡绅或族长在乡村的地位,管理和运营着农村的基层社会。

但现代国家的税收制度让“村两委”不能从中截流,没有油水可捞,“村两委”自然拿不出来钱搞一些村里需要的公共福利。

振兴乡村的时候,如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村两会”不能取代过去的宗族或乡绅为农村提供社区服务,而是完全要依靠政府的公共福利政策,振兴乡村很容易变成“输血振兴”,输血一停止,乡村就没落。

在我走访乡村小学的过程中发现,“村两委”能够给予一些支持的村小都还能办得不错。“村两委”完全不给予支持的村小,基本上都是孩子一年比一年少,然后被当地教育局撤并。

如果村里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没了,自然父母孩子爷爷奶奶都不可能留在农村,农村的凋敝和“空心化”就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振兴乡村最终要落实到农村公共福利的改善上,如果农村有学校、有医院、有天然气、有自来水、有路灯等等公共福利,就不会有那么多农村人愿意往城里跑。


为什么现在连农村人都不愿意生三胎?

因为乡村小学撤并后,如果把孩子送到镇上上学,首先需要爷爷奶奶陪着,租房需要钱、吃饭需要钱、爷爷奶奶还不能种农田,买一根葱都需要花钱,这些都是货币支出,而在农村生活很多东西可以自给自足。

总之,一个农村的孩子到镇上上学,差不多要消耗一个人在外面打工的收入。你说农村人还敢生三胎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善农村福利,无论是政府还是公益组织都不能下猛药,一定要一点点地来。在增加农村福利的过程中,慢慢地把村里的人带进来,逐步让本村人参与到本地社区福利供给的服务中,同时也去激发村里的互助精神,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慢慢地把农村社会的公共福利建立起来。

中国这么大,农村的地理环境,文化差距很大,社区福利需求也不一样。有效的社区福利供给绝对不是一刀切,而是应该由各地的村两委员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社区福利特色。

社区福利有了,社区互助机制就建立起来了,本地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经济小循环也建立起来了,乡村就容易把人留住,才能获得新的振兴。


联系入群 | 加微信:wenqin0523


推荐阅读:
1.艾芬说:正确的防疫之上,还有更正确的生命至上
2.离婚率变低的秘密,其实是旅游
3.疫情阻挡不了公益的力量

点击视频,关注中国乡村教育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CC讲坛《梦想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