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策划│“两创”视域下的主题出版——以故事会出版物为例

张黎敏 夏一鸣 科技与出版
2024-08-25

  • 本文刊载于《科技与出版》2018年第4期P31-35

  • 如果您喜欢,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订购我刊,邮发代号:82-65


摘  要


主题出版是新时代出版人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课题。文章以故事会出版物为中心,探索它们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引领下,积极开拓主题出版选题,做大主题出版市场,在理念、内容、表达、形式等层面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力求达到思想精湛、艺术精深、制作精良的效果,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题出版;故事会;话说中国;中华民族文化大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主题出版也不例外。“两创”对主题出版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故事会系列出版物的开发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1

有中生有:杂志文本资源的集成性开发


何谓有中生有?前一个“有”指的是作品前此就以某种形态存在,后一个“有”是指作品经过编辑加工后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两者体现了物理空间的变化或改变。这种类型在文摘类杂志中所见甚多,属于对文献的二次开发。


故事会主题出版物,通常做法是聚焦于某一主题,然后通过一定的编辑手段把散见于杂志之中的作品,做出合乎目的、合乎规律的分类、组合、配图和加工。之所以能“胜任”这一点,是与杂志既有相当规模可供开发的、拥有自主版权的“量”,同时又与达到较高文学水准、当下仍有传播价值的“质”分不开的。缺失前者,主题出版物只能是“哲学的贫困”,缺少公信力;而缺失后者,主题出版物肯定是“贫困的哲学”,缺少吸引力。


1.1  量:内容宏富,题材新颖


《故事会》杂志创刊于1963年7月。据统计,历年来杂志共发表3000多万字,3万多则作品,总发行量超过14亿册。《故事会》普遍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就空间社会来讲,既有都市的绮丽风光,又有田野的自然情趣,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纯朴风情;而就作品构局来讲,所选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感人细节和动人故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作品紧跟时代步伐,是时代最忠实的摄影师和记录者,是反映社情民意的“口碑网”、晴雨表,元气淋漓地再现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正因为此,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盖玛雅说,她在给学生讲授汉语时,喜欢把这本杂志当作教材,一方面因为它取材广阔、通俗易懂,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与分析杂志里的故事,可以自下而上,从底层社会、民间社会去解读当下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1]


1.2  质:源头着手,质量着眼


《故事会》编辑部建立和完善作者培训机制,做大阵地,占领原创作品的制高点。从1996年开始,为培养和发现一批《故事会》的骨干作者,杂志社免费举办了18届“故事理论培训班”[2]154-162。 授课者除了请社外专家,更多的是编辑人员自己讲课。以此督促编辑自觉成为本专业的理论研究者。如今,《故事会》编辑部成为中国故事文坛名作家、名编辑的成长摇篮,成为公认的中国现代故事理论研究中心。此外,杂志社还在全国各地实施作者网格化管理,建立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故事沙龙”,通过沙龙组织团结和帮助文学青年走上创作道路。《故事会》杂志视作品质量为生命线,实施原创内容“慢编辑”,深耕细作,从而使每篇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观赏性。


无须讳言,时下不少主题出版物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故事正好补上这一块短板。丰富多彩的内容、过目不忘的艺术、清新刚健的风格,客观上为主题出版提供了品质优秀、源源不断的知识富矿。2006年,《故事会》杂志首推《过目不忘:50则有关荣辱观的故事》,在出版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全国20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多家网站予以转载。故事会公司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联手合作推出《过目不忘》“荣辱观的故事”绘画本,选择了10则有代表性的故事,并邀请6位优秀画家参与创作,文图互读,使故事的感染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3]。 2006年,《过目不忘》获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称号。近年来,杂志社先后出版了《口耳相传:100则感动心灵的美德故事》《我的中国梦:80则青春励志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读本”丛书等。


1.3  点:栏目聚焦,主题突出


《故事会》利用栏目能积聚读者人气、系统传播文化的特点,有计划、有节奏、有力度地推动主题出版工作。设置“栏目”是《故事会》的一个创举,最早可追溯至1983年的“妈妈讲故事”[2]367。 此后为感应时代的发展脉搏,《故事会》编辑部每年都要策划新栏目,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使之成为杂志的“看点”和吸引读者的“亮点”。迄今常设栏目近30个,如“法律知识故事”“3分钟典藏故事”等。而在此基础上,编辑部相继开发了“滴水藏海系列”“青春读本系列”(获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称号)、《以案说法:100则生活中的法治故事》(入选“农家书屋”)等系列主题出版物。


2

无中生有:社会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


无中生有指的是作为主题出版的作品资源在初始阶段还相当匮乏,但通过一段时间广泛深入的主题宣传、征集、社会活动,逐步积累和收获了一定数量的作品资源。


2.1  广泛合作,形成合力


从2005年始,编辑部几乎每一年都与有关单位共同策划举办主题活动。合作机构可以是中央层面的,如司法部法宣司、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也可以是地方层面的,如上海市法宣办、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司法局;还可以是社会基层,如闵行区梅陇镇、嘉定区安亭镇等。合作形式或跨行业或跨地区或跨媒体。如2016年联合举办的“中国好家风”全国故事征文大赛,就有上海妇联、上海版协、浙江丽水莲都区人民政府、新民晚报社共同参加,出版了《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入选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2.2  主题鲜明,凝神聚力


需说明的是,最后作为成果的文本形式是通过开展活动形成的,是合作单位通过广泛宣传、组织集体劳动的结晶。以2014年“我们的价值观——中国好故事”为例,此项活动由故事会杂志社与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新民晚报社5家单位共同举办的。从整个流程来看,主题出版从启动到文章征集再到加工、讨论,然后形成图书,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2014年4月初,与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磋商,启动“我们的价值观—中国好故事”故事脚本征集活动。4月下旬,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故事会》、故事中国网等媒体重要版面以“我们的价值观——中国好故事”为题连续刊发全国性征文广告。5—8月,对征集而来的故事脚本精心选择、艺术加工,并在《新民晚报》《故事会》等报刊择优选登部分优秀作品。9月初,由部分专家、学者、资深编辑组成组委会、评委会,对所有的应征故事脚本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在《新民晚报》《故事会》、故事中国网、上海黄浦门户网等媒体公布。9月中旬,召开 “我们的价值观 —中国好故事”大型研讨会,会议以专家论坛的形式在《文汇报》发表。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再次邀请专业编辑加工修改脚本。9月下旬,以《故事会》增刊的形式刊登部分作品,作为“六进”(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家庭、进楼宇)宣传材料。由世纪出版集团编辑出版《中国好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读本》一书。结合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举办颁奖仪式及《中国好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读本》首发式。


3

有中生无:图文共时互鉴的现代性体验


《话说中国》是故事会公司策划与编辑出版的一套大书。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演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文化史。《话说中国》出版后,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被中宣部列入“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2005年,国家领导人胡锦涛访美期间,《话说中国》即被作为国礼之一馈赠耶鲁大学图书馆。目前,《话说中国》发行总码洋已超过2亿多元。


为什么说《话说中国》是从有到无?这个“有”到底是指什么?《话说中国》是一套讲述中国历史的图书,这个当然不能向壁虚构。然而,如何讲却无章可循。它既不同于白寿彝《中国通史》这样研精覃思、博考经籍的鸿篇巨制,又有异于历史普及读物《上下五千年》。它介于两者之间,既立足学术,又着眼大众,具有现代意识和表现手段,能够符合最广大读者需求的历史文化出版物。就此而言,它又填补了市场的“空白点”,故称之为“无”。


《话说中国》对读者阅读形成强大的冲击力,有3个方面值得探讨。


3.1  图片的效能


有人称现在的时代为“读图时代”,图片对阅读有极为重要的信息指导作用。该书汇集了文物照片、复原图、示意图、历史地图、透视图以及科学考古发掘现场照片在内的3000余幅图片。这些图片具有原生态的历史价值。每一幅图片都可称得上是历史的文化全息图像。说它是插图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与文字是一对孪生姐妹,既有共同的血缘基础,同时也显示了各自不同的生命个性,可对比,可拆分。有时它能传递大量文字所无法表达的信息。精炼简洁的故事,多元化的视像元素,读者得到的是图与文给予的双重收获。该书同时引入了中国历史上富有代表性的10幅地图,并请专家进行释疑解读。


3.2  碎片化阅读


该书创造了一种“从任何一页都可以开始阅读”的全新形式,读者打开书,每页都能看到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和它的相关知识点,以关键词揭示故事内核,由此来检索和使用我们的故事体文本与相关知识性信息。在每个历史故事的右上角,编纂、设计者标画出了一个类似“导航条目”的区域,其中包括人物、关键词、来源和典故这几个节点,如此可对读者起到“导读”“分类”“检索”等作用,力图给读者提供快捷、方便的阅读途径。


3.3  细节的关注


美术编辑在全部20卷设计中,一方面重视整套丛书的整体感,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细枝末节。即使小到一根线条的粗、细、深、淡,都要经过反复调试。此外,还有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的设定都经过多次实验。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图书设计往往忽视飘口部分,可该书设计者认为它的重要性大于书脊,最后决定将历史年份经过计算,每一页作微小移动,这样就使人在翻阅时产生一种流动的美;而当合上书本时,飘口会清晰地显现这本书所讲述故事的年份。又如在讲述赤壁大战时,该书配有当时指挥作战将领们的年龄,以及战军所用的战船模型图等;还有把中国历史置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比对:在页面左边,记录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中国发生的大事;右侧的对应面,则告诉读者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当时发生了什么大事,从而把中国和世界置于同一个坐标之中。


4

无中生无:集成普及融合的创新性发展


这里的“无中生无”,前一个“无”是指以前没有同类出版物,后一个“无”则指经过创造性的编辑,赋予图书以新鲜的阅读功能和不同的阅读体验。


“中华民族文化大系”是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主编的一套大型图书,共56 卷,国家民委担任总顾问,故事会作为编辑出版单位。该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 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著名学者乌丙安、郝苏民、葛剑雄担任总主编。2017年出版了第一辑七卷(包括《天之骄子——蒙古族》《雪域雄鹰——藏族》等共七卷九本),呈现如下特点。


4.1  文化集成


“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的编辑宗旨是“为每一个民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在这张极简名片的背后,集合了数十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心得,集中了数百部有分量的学术专著,集纳了上千帧各个民族有代表性的美丽图景。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这张名片,读者能深刻理解每个民族最为辉煌的历史,深入体验每个民族最为灿烂的文化,深切感悟每个民族最值得骄傲的人文精神。以表格为例,书中列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表格,有关民间文学的变异,文明演进的过程,文化现象的展示,删繁就简,一目了然。


4.2  学术普及


“中华民族文化大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故在工程启动阶段,就聘请了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400多位各学科专家。然而,如何有效地把民族学者一辈子研究的学术观点,转化为一般读者都能接受的通俗性读本,对于编辑来说,却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挑战。因为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民族学者的叙述特点和学术风格,另一方面却又要与整套书保持相对统一的叙述基调。


4.3  媒介融合


首先,该书大量运用二维码、互联网等新技术。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会呈现相应的音频、视频资料。音视频信息与静态的文字、图片巧妙结合,为读者带来立体而丰富的阅读体验。其次,嵌入“RAYS技术”。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可以直接与丛书主编们对话交流。他们可以向主编们提问题,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第三,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学术著作数据库及数字交流平台”,以各卷纸本图书为引导,读者阅读大系的某“一本书”,甚至对某一个学术点感兴趣,即可以延伸阅读到相关相连的几十本书。[4]


5

结  语


10多年来,故事会公司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在主题出版领域全力推出了一批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图书。然而,无论是“有中生有”“无中生有”,抑或“有中生无”“无中生无”,都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需要编辑工作的久久为功及编辑心态的宁静致远。而对于《故事会》杂志社来说,主题出版仍是一个长期和富有挑战的探索之旅。



参考文献


[1] 盖玛雅.《故事会》让我们了解中国[J].故事会,2016(6):84-85.

[2] 沈国凡.解读故事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 张功升(文),桑麟康(图).过目不忘:荣辱观的故事(绘画本)[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 袁晓文,齐木德道尔吉,刘劲荣,等.《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第一辑)[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

|  作者单位

张黎敏1) 夏一鸣2)

1)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030006,太原;2)《故事会》杂志社,200020,上海



科技与出版

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投稿

请登陆我刊投稿平台http://www.kjycb.com

订阅&合作

订阅杂志:010-62770175转3418

联络合作:010-62770175转3411-3413/3425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技与出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