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策划|2020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

宁笔 等 科技与出版 2022-04-25
点击蓝字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作者单位

宁 笔1)2)3)  杜耀文3)  任胜利4)  陈 哲5) 

1)中国科学院大学,100049,北京;

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00190,北京;

3)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100190,北京;

4)《中国科学》杂志社,100717,北京;

5)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办公室,100020,北京




开放科学 OSID

长按识别二维码

听作者讲述文章写作背景

还可以关注作者的学术圈喔



为便于阅读,《科技与出版》制作了文章的思维导图

点击看大图



以下进入文章全文阅读 






摘  要  收集2020年中国新批准CN号的英文科技期刊名录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批准情况,整理2020年SCI和Scopus数据库新收录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情况,基于JCR数据库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回顾2020年影响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重要政策和事件,并就预印本、载文量、引入社会资本等影响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英文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科技评价;预印本;社会资本





2020年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一个完整年,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在学术影响力提升、集群化发展、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构建、办刊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处于、扎实推动、竞相发展的阶段。并且,以《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使得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获取优质稿源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此外,2020年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激发了预印本等新型论文发表与传播模式在全球的大规模使用,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界不得不思考和应对预印本等新模式带来的挑战。 


本文主要从2020年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创办、中国科技期刊被SCI和Scopus数据库收录、相关科技评价政策对稿源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回顾2020年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概况。


1

英文科技期刊CN号审批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的申报与批准情况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的公示,2020年共批准了15种英文科技期刊的CN号(见表1),相比2019年的17种稍有下降。与此同时,卓越行动计划继2019年批准支持创办30种英文版新刊后,2020年再次选择30种高起点新刊予以支持(见表2)。这些高起点新刊正在筹办中,必将成为未来中国英文期刊的新生力量。 




在15种新批准CN号的英文科技期刊中,主办单位为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各有6个(40%),学会3个(20%);在获批准的30种高起点新刊项目中,大学出版单位占明显多数(17个,占总数的56.7%),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各7个(23.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时属于大学出版机构和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表明大学是高水平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强劲力量。 


值得提及的是,作为卓越行动计划前身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自2013年实施以来,已累计遴选D类新创刊项目90个(2013—2015年每年支持10个,2016—2018年每年支持20个)[1]。2019—2023年为期5年的卓越行动计划每年支持30种高起点新刊。因此,到2023年,两项计划将累计资助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新刊项目240个,而2013年中国大陆主办的具有CN号的英文科技期刊只有244种 [2],足见相关部门近些年对于建设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强大决心和坚定支持。





2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整体表现


2.1  SCI数据库新收录情况


2020年SCI数据库新收录中国大陆期刊8种(见表3)[3],是近年来新收录中国期刊数量较少的一年(2019年27种、2018年16种、2017年的18种)[4],新收录期刊的特点可大致总结如下。 



(1)大学主办的期刊占绝大多数。8种期刊中有7种(87.5%)为大学主办,显示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强大的办刊优势。2020年入选卓越行动计划的30种高起点新刊中,大学作为主办单位的有17种(56.7%),也体现出大学具有良好的办刊潜力。 


(2)以新刊为主。8种期刊中有6种(75.0%)是2016年以来创办的,显示出新刊在优势学科领域、整合学术资源、创新办刊模式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当然,这也可以解读为,未被SCI数据库收录的老刊其实数量有限,且这一情况短时间难以改变。 


(3)期刊学科覆盖面继续突破。新收录的期刊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填补了中国期刊在SCI学科中海洋工程(Marine Engineering)和电化学(Electrochemistry)的空白。随着中国科协等多部门重点支持优先领域和空白领域创办新刊等措施的实施,相信未来中国期刊SCI学科空白的数量会不断减少(截至2020年底,还有55个)。 


一方面,2020年SCI收录中国期刊数量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与2018年获批CN号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相对较少有关。2018年中国新批准CN号的科技期刊只有8种,相比2017年的30种大幅下降。统计表明,2015年及以后中国创办的英文期刊有40%以上在2~3年内被SCI收录 [4,5],2020年SCI收录的中国期刊中有3种是2018年创办的,占总数8种的37.5%。另一方面,截至2019年底,中国359种英文科技期刊中有225种(62.7%)已经被SCI收录 [6],其中创刊时间超过5年的期刊由于运作机制、学科定位等原因,相对较难被SCI收录。这两方面因素可能是2020年中国期刊SCI收录“小年”的主要原因。



2.2  Scopus数据库收录情况


截至2020年底,Scopus数据库收录各类同行评议期刊共25 751种,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的期刊有814种(占总数的3.16%)。在814种期刊中,科技与医学期刊有770种(中文版442种,英文版328种),人文与社会科学期刊有44种(中文版3种,英文版41种)。 


2020年Scopus新收录中国大陆地区期刊共103种,其中科技(53种)与医学(35种)期刊共88种(英文版32种、中文版56种)。88种新收录期刊的出版周期为:年刊6种、半年刊1种、季刊21种、双月刊26种、月刊31种、半月刊3种;32种新收录英文期刊的出版周期为:年刊6种、半年刊1种、季刊18种、双月刊6种、月刊1种。 


Scopus新收录32种英文期刊的创刊时间多集中在2010—2020年(30种,占总数的93.8%),其中2016年以来创办的期刊占75.0%(24种),尤以2018年创刊的最多(13种,40.6%),同样表明了新刊在学科定位和运作模式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2.3  基于JCR数据库的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根据2020年6月底科睿唯安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 2019自然科学版)统计 [5],2019年JCR共收录科技期刊9 381种,相比2018年的9 156种增加225种,增长了约2.5%。2019年JCR自然科学版共收录大陆期刊243种,除去18种中文刊,英文刊总数为225种,其中第一次获得影响因子的期刊为26种,为近年来最多的一年[5]。 


通过统计分析2015—2019年中国SCI收录期刊的主要计量指标 [7],可见中国的SCI收录期刊在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学术影响力指标方面上升势头明显,但年均载文量呈下降态势(见表5),与SCI收录全部期刊的整体缓慢上升趋势正好相反,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进程中需要加强的重要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首次获得SCI影响因子的26种期刊中有24种位于本学科Q1区或Q2区,另外2种处于Q3区,显示出近年来中国鼓励创办高质量英文期刊的直接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SCI数据库提高了收录新刊的要求。这26种期刊2019年的发文量介于20~139篇(只有3种期刊发文量超过100篇),刊均发文量为52篇 [7],远低于中国SCI 期刊同期的均值125篇,这直接拉低了中国SCI期刊的平均载文量。考虑到期刊新被SCI收录以后载文量通常会有一定的增加,未来这些期刊的载文量如何变化,值得关注和期待。




3

2020年与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相关的政策分析


2020年,部分省、市、自治区对标卓越行动计划,出台了当地支持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和计划,可以统称为地方版卓越行动计划。2020年10月,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发布《关于开展山西省科技期刊能力提升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2020 年11月,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联合印发《湖南省培育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并于2020年12月正式实施,《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6种期刊成为首批重点扶持期刊,扶持期间每刊每年获得100万元资助。2020年12月,广西科协、中共广西党委宣传部、广西教育厅、广西科技厅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技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陕西省科技期刊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出《三秦卓越科技期刊发展计划实施方案》。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参差不齐,科技期刊发展情况差异更大,因此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卓越行动计划可能将于2021年推出,值得期刊界关注和期待,尤其是经济发达且科技期刊事业较为领先的省市。 


2020年相关部委出台了多个科技评价政策,这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据此连续出台系列具体的科技评价方案,重在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规范各类评价活动,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 


《若干措施》中值得期刊界关注的涉及论文投稿与发表的政策主要有:①淡化了对非基础类研究成果评价中的论文要求,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根据科技活动特点,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三分之一。②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三类高质量论文)。③有关论文发表费用方面,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在高质量国内科技期刊发表;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发表支出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按规定据实列支,其他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对于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需要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进行审核,经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 


2019年中国第一作者发表于SCI期刊的科技论文数是45.02万篇 [11],其中在中国本土期刊发表的不足3万篇(约6.7%)。如果这些论文的三分之一在中国期刊发表,则可能约15万篇论文会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这对于中国高水平期刊建设无疑是巨大的发展机遇。并且,论文处理费用(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超过2万元的海外OA期刊将面临中国稿源减少的困境。实际上,2020年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投稿数量已经明显上升。据ScholarOne Manuscripts投审稿系统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约200种英文期刊的投稿量同比增长了40.7%,而2019年相比2018年的投稿量增长只有6.4%。




4

讨论与展望


2020年对中国科技出版影响较大的科技政策或事件主要有:《若干措施》等研究评价政策的出台,COVID-19研究成果的竞争发表,《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进一步落实等,尤其是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等。中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与传播平台建设、规模化发展、运营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均受到重视,并正在付诸行动。


4.1  预印本平台日益成为科技出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2020年全球科技期刊出版界,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预印本发布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日益被科研人员认可,尤其是2020年初以来有关COVID-19研究成果的快速发表,预印本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科技出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早期有关COVID-19研究论文发表的途径表明,2020年1月19日至2月3日发表的46篇COVID-19论文中,有33篇是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19篇)和medRxiv(14篇)发表的,另有13篇是在Nature(2篇)、Lancet(4篇)、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篇)等顶级期刊发表的。相比传统学术期刊需要一定时间履行同行评议和编辑出版等程序,预印本平台因为发表快捷而成为作者抢先发表重要成果的重要选择。2020年1月到5月,bioRxiv和medRxiv这两个生物医学的预印本平台就公开了3 000多篇有关COVID-19的研究论文 [8]。通过预印本,研究人员可第一时间获取同行的研究成果,用于自身的科研工作。 


当然,预印本形式的发表也有其不足之处,如研究的科学价值、可靠性、伦理问题、利益冲突和抄袭问题等。但瑕不掩瑜,预印本让研究成果能在第一时间发表,其时效性相比传统出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中国也建设了一些预印本平台,如ChinaXiv等,但一直发展得不温不火。从构建科技出版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预印本平台,也许应该提到科技期刊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了。



4.2  中国科技期刊做“强”做“大”的出版理念和条件日渐形成


近年来,有关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年均载文量不断减少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4,9,10]。笔者认为中国英文期刊年均载文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尽管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在同学科中影响因子名列前茅的期刊,但多数期刊的发展时间较短,品牌影响力的形成尚需时日,与此同时也局限了传播范围,甚至有国外的学者尖锐地指出这是中国人的“自娱自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化传播、期刊品牌建设等方面亟待加强;其二是中国大多数英文期刊都采用与海外出版商合作的模式,利用海外合作伙伴的出版平台进行全球传播,出版规模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海外合作方,尤其是采用编辑部买断“Open Access”操作模式的期刊,其文章发表数会直接关系到支付给海外合作伙伴的费用。 


可以看到,提高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载文量很难一蹴而就,既要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同时与全球同行竞争稿源,还要以“输血”的方式借船出海。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涉及多个环节,上到出版机制的创新,下到自主出版平台建设、科技出版品牌的建设等。当然,随着卓越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和论文代表作制度的落地,中国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由“强”变“大”。



4.3  民营期刊出版机构的规模和影响力日益增长


随着《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场运营能力”、“鼓励引入企业力量协同办刊”,这为社会资本参与创办一流期刊提供了可能。科技期刊,尤其是不涉及敏感话题的英文科技期刊,或许可以率先突破引入社会资本。或者,期刊管理部门可以给予民营出版机构正式的“身份”。 


目前已经有数家注册地在海外,但生产运作主要在中国大陆的民营期刊出版机构,它们已经较具国际影响和竞争力。如果这些民营公司的期刊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有CN号的英文期刊同样享受政策支持,定会有助于提高中国科技出版行业的整体市场运营水平,形成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竞相发展的生态。2020年是中国为期5年的卓越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在年初又有对中国科技期刊实质性“利好”的科技评价政策的颁布,为中国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


随着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办刊能力的不断提升和科技期刊发展生态的不断改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能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刊、刊群和出版机构,真正引领科学研究和科技的发展,从而充分体现中国的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上滑查看)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关于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总结验收的通知[EB/OL].(2019-04-26)[2021-01-10].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4/26/ art_458_94592.html. 

[2] 任胜利. 2014年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 科技与出版,2015,34(2):9-13.

[3] 宁笔. 2020年SCI新收录中国大陆期刊及简析[EB/OL].(2020-12-25)[2021-01-1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8109&do=blog& id=1264074. 

[4] 任胜利,宁笔,陈哲,等. 2019年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 科技与出版,2020,39(3):6-13.

[5] 任胜利,高洋,程维红. 巨型OA期刊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0):1171-1180.

[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7] 科睿唯安.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B/OL].(2020-11-23)[2021-01-1]. https://jcr.clarivate.com/. 

[8] DIANA K. How swamped preprint servers are blocking bad coronavirus research[EB/OL].(2020-05-07)[2021-01-2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 01394-6. 

[9] 马峥,俞征鹿,潘云涛.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情况的统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77-1281.

[10] 杨保华,郑羽彤.“卓越行动计划”入选英文期刊的特征数据分析和发展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2):1528-1534.

[11] 中国科技论文与统计分析课题组. 201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99-109.



注 释

(上滑查看)

① 数据来源:https://www.elsevier.com/solutions/scopus/how-scopus-works/content。

《科技与出版》2021年第3期P60-66

如果您喜欢,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订购我刊,邮发代号:82-655




科技与出版

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核心期刊

投稿

请登录我刊投稿平台

kjycb.tsinghuajournals.com

订阅&合作

订阅杂志:(010)83470506

联络合作:(010)83470490

                 (010)83470491

                 (010)8347049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