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检晚八点】夜读:俯首皆拾慧

温州检察 2021-04-28

1051

为进一步深化书香机关建设,助力“重要窗口”建设,我院宣教处和研究室特推出“温检晚八点”文化专栏,作为全市检察机关文艺爱好者彰显才华、丰富精神、愉悦生活的交流平台。欢迎赏析本期作品!                          

文字作者

龙湾区检察院 徐凡


俯首皆拾慧 






 ▲主播朗读,点击收听‍


读书有益,读史使人明智,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偶然翻阅前人的文章轶事,或可寻迹先贤的言行情绪,或可在现实中解惑释疑,再不济也是放松身心、平和心态的好去处。遂有明代于谦将书卷比作故人,晨昏间,忧乐时,唾手可得,知心不负。




近日读得王荆公的《读史》一律,有几分心得。王荆公名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因北宋军政体制和财政制度的失策,造成三冗问题,王安石主持新政成绩卓著,被宋神宗封为“荆国公”。时人称为荆公既是因其爵位,也是因改革触犯权贵的利益有意贬损他。世人误会他不通情理,不达时务,殊不知王安石扼守本心,不为物惑,即使贵为宰辅,不事修饰,俭朴如初。曾有要好的亲戚上门求官,临近中午,没有置办宴席的迹象。亲戚正感到奇怪,王安石请其入座,只有两枚胡饼,几片肉脯和素菜,和宰相显耀的地位实在难以匹配。烤制的胡饼边角干硬难以下咽,亲戚自然弃置不用,未料王安石取过残渣就水吃了下去,这位亲戚羞惭万分,不敢再提请托的事情。



王安石的不变通是因其对操守和政治理想的坚持。王安石出身官宦,自幼聪颖好学,十六岁随父入京就被大文豪欧阳修赏识,二十一岁以第一名入选殿试,却因文章中引据了《尚书》“孺子其朋”,宋仁宗认为有损皇权的体面,“此语忌,不可魁天下”,遂黜为第四名。王安石丝毫不计较一时得失,放弃进入翰林院的机会,到地方任一方县官,在任上,王安石兴利除弊,政绩显著。王安石多次推辞提拔和举荐入朝为官,这于当时的官场可谓逆势而行,他所记挂的是通过变革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仁宗嘉祐三年,王安石作万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阐述国家在吏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忧患,主张效法先贤改革制度,但未得到支持。“合则来,不合则去”,是王安石的政治信条,历经仁、英二朝,王安石不愿为仕途而妥协。直至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有心改变时局的宋神宗重用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宋神宗既想以变法富国强兵,又碍于权贵的极力反对,为维护政局稳定变得患得患失。熙宁七年,王安石因保守派阻挠被迫辞相,次年复出,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再次罢相。王安石几经浮沉仍不改其志,直到元丰八年(公元1085)三月,神宗赵顼去世,保守派得势,反对、攻讦新法和王安石的言论甚嚣尘上。就是在这种满怀忧愤的情况下王安石写就《读史》,颇有是非功过凭谁述的感慨,也叙说自己锐意改革、矢志不移的心意。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王安石政治失意,却未因此沮丧。退居金陵后,王安石著书立说,结交僧俗雅士,并筑居舍于城郊曰“半山”,因其距金陵城和东晋名相谢安旧居之间,却又引出一段文史公案。谢安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最显著的功绩是运筹帷幄,击退前秦苻坚百万大军,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世说新语》记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是指王羲之和谢安曾经共同登临冶城,把酒置盏,畅论古今,二人驻足的地方被后人称为“谢公墩”。王安石居于“半山园”后,误以为自家宅院坐落于“谢公墩”旧址,于是借景喻情,“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虽然经后人考证,王安石之心念的谢公墩并非彼谢公墩,但两代名相,事迹都足以彪炳史册,“凭阑吊古,模糊烟雨晋唐碑”,睹物思人,古人今人岂非又是一道轮回?但求得,不囿于得失,不惮于成败,无愧于世道而已。


绘画|鹿城区检察院 蒋红怡


 主播|温州市检察院 黄声驰






每六期稿件将举行一次“温检晚八点”的“最走心的温检佳文评选”活动,从中评选出了最终的top2!欢迎投稿!投稿邮箱:1689026332@qq.com,来稿请注明“姓名、单位、联系方式”


编辑:章洁 金士国

排版:温州新闻网


【温检晚八点】第一期评选来啦,快来pick你心目中的好文章吧!

【温检晚八点】夜读:雪行大罗山记

【温检晚八点】夜读:陌生人,我也祝福你

【温检晚八点】 夜读:迁与重迁

【温检晚八点】夜读:严谨、深刻与精准司法——温州检察官书架之《刑法的私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