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隔着几百米,它就能“掏空”你的银行卡!有人一夜被盗刷7万…

李桐样 CCTV法律讲堂 2020-02-26

     假如您好端端“躺”在手机银行卡里的资金,一夜之间不翼而飞了,“飞走”的原因竟是有人在相隔几百米的情况下,对你的手机实施了盗刷行为,会不会让人细思极恐?



广西柳州:深夜手机被“嗅探” 隔空盗刷银行卡


     去年12月21日,到柳州出差的李先生入住柳石路一家酒店,第二天醒来,发现银行卡内的7万多元被刷光两天后,家住荣军路某小区的何女士,也在一夜之间被盗刷了3万多元。

▲央视财经《中国财经报道》栏目视频


     近期,类似李先生与何女士遭遇的情形时有发生,不少老百姓不幸成为了犯罪嫌疑人一种新型犯罪手法的受害者。这种技术叫做GSM劫持+短信嗅探技术,犯罪嫌疑人首先通过特殊设备探测附近的手机号,用这些号码登陆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然后再通过专用的短信嗅探设备拦截支付平台发送给被害人手机的验证码。再通过向网站发送验证码,绑定被害人的银行卡,从而冒充被害人进行消费或者套现,达到非法占有被害人财产的目的。



一、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一)盗窃罪

     对于“利用嗅探设备”盗刷这种新型犯罪行为所触犯的具体刑法罪名,各地法院尚未形成统一裁判标准,实践中多以盗窃罪或信用卡诈骗罪来追究这些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我倾向于将其认定为盗窃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盗窃罪的本质特征是“秘密窃取”,秘密窃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乘财物的所有人或者合法使用人不在场时盗走财物;另一种是虽然财物的所有人或者合法使用人在场,但是行为人却乘其不备进行偷窃。上述案例中,不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手段如何狡猾,其本质离不开“秘密窃取”,故定性为盗窃罪更为合适。

(二)信用卡诈骗罪

     如果犯罪嫌疑人盗刷的是受害人的信用卡,也有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也对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作出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则对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做了细化:“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三)窃取、售卖、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

     上述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如果盗刷的是受害人的信用卡,那么其通过特种设备,冒充被害人登录第三方支付平台,并利用技术手段拦截支付平台发送给被害人的验证码,从而达到非法占有被害人财产的目的,其行为也有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三)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在拦截支付平台发送给被害人验证码的过程中,为了更为便利地拦截支付平台发送给被害人的手机短信,有时犯罪嫌疑人还会采取干扰3G、4G信号的方式,使用户信号只能通过2G网络进行信号传输,该行为还可能同时触犯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在非法占有被害人财产的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收集到被害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还可能同时触犯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值得一提的是:犯罪嫌疑人利用“嗅探设备”盗刷受害人银行卡或信用卡的行为,虽然同时涉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但司法实践中一般将其认定为牵连犯罪,不会数罪并罚,而是择一重罪处罚。



二、律师支招





     律师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防范此类盗刷行为↓↓↓

     第一,群众绑定在购物网站以及微信之类的社交软件上的银行卡,不要存太多的钱;第二,银行卡的转账和每日消费的限额,不要设置太大。第三,许多网络支付平台可以设置包括图片验证、语音验证、人脸验证、指纹验证在内的多种二次验证机制,用户开通这些二次验证机制,可以有效增加犯罪嫌疑人劫持信号的难度,提升自己的资金安全性。

     最后,如果手机收到来路不明的验证码,有可能不法分子正在攻击手机,这时候要立即关机,或启动飞行模式。尽量关掉网站App上的免密支付功能,或者降低每日、每笔最高限额。此外,如果看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来的验证码,但不是本人操作,除了关闭手机,还要尽快冻结银行卡,减少损失,并保留短信内容及时报警。


编    辑:刘晓锐




猜你喜欢

1.这张纸有时比房产证还重要,千万别扔了!

2.花16万请的补习“名师”竟是衣冠禽兽!要不是女生“自救”……

3.微信转账转错人后被对方拉黑,你可以这样要回钱!

4.送花圈、辱骂威胁、堵门喷漆……这些“软暴力”也属于犯罪!

5.未经对方同意的录音,怎样才有法律效力?‍

6.我在微信群里抢的红包,要缴税吗?

7.真正的智者都养就这一种功夫


   李桐样

   《法律讲堂》生活版主讲人,毕业于南昌大学法律系。1998起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现担任广东正大方略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律师。广东省律师协会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律师协会普通犯罪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收看往期视频!

 • end • 


CCTV法律讲堂

微信:CCTVFLJT


长按二维码关注↑↑↑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