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晓刚:隔离期自述 | 武汉“隔离”艺术计划之八

小合 合美术馆 2021-01-17
武汉“隔离”艺术计划
武汉“隔离”艺术计划
武汉“隔离”艺术计划


 张晓刚 
Xiaogang Zhang




  隔离期自述  
图文/张晓刚

>>>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创作是一个日常的生活,不论是在何种时代背景下。我一直是一个喜欢宅的人,所以从疫情开始到现在转眼已宅了一个多月了,一次门也没出去过,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安,每天照常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也不刻意要求自己在隔离期一定要做出一些有实效意义的作品来。只是见不到朋友了,大家都只能在微信上交流,更多的时间是与自己对话。


每天网络上都是各种分不清真假的信息狂轰滥炸,也为许多充满悲剧的事件动情,恐惧,愤怒,绝望落泪,但更多的是某种无奈和无能为力的感觉。这些也许会直接影响到近期的创作,也许只是停留在对现实和时代的体验观望中,不知道,也许只有时间能够证明一切。


张晓刚在工作室里创作
张晓刚在工作室里创作


这一月来,虽然沒有身处于疫情的中心,但我与许多人一样深刻的体验到病毒的无情同时也导出了人性的某种恶毒残暴,这种交织在一起的恐怖,会自然而然地尤其被那些朴素单纯的情感深深感动。疫情终会过去,但人性之恶已成某种毒瘤深植于我们心中,只要机会成熟它们就会被激活迅速吞噬掉灵魂,使之腐烂发臭,永无解药,这才是最令人恐怖的病毒。


张晓刚近期画了一批创作小稿
张晓刚与猫一起看电影

我知道自己不具备将现实事件迅速转化成作品的能力,无法直接上升至观念的形而上层面去指导自己的创作方向,我也不具备在本体论的研究中超越现实生活影响的能力,但之后会看到每次大时代降临时作品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某些烙印,这些烙印日积月累便会形成某种摆脱不了的情感形式,不论你是去画一张脸一把椅子一个房间或者是一个灯泡,它们都似乎被魔鬼附了身一样,成为某种魔幻的组合,永远存在,不那样去画心里就会不安,就会觉得那只是一具空壳。

张晓刚工作室一角
张晓刚近期所阅读的书籍

我不会为时代去创作,我们的历史曾不止一次的告诫我们要去表现时代,去塑造伟大开拓未来,但往往却使艺术沦为了欺骗的工具。我开始怀疑艺术究竟能否改变现实一如果它连面对自己的真诚和勇气都没有的话。大时代小时代好时代坏时代都是某种体验,都会激发艺术的思考,都是我们可以获取和运用的资源。我相信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的魔力,从中我可以体验到善与恶,美与丑,真实与谎言是如何相处又互为转换的,在几十年的风雨跌砳中我不会再去相信所谓的绝对真理,就如对明天的期望实际上不过是基于对过去的某种神化和意淫一样。

张晓刚工作室里的书

艺术就是与自己相处与“神”对话的某种日常,在某种自在的生命状态中,才能更为专注和深入,使作品不至沦为某种失血,徒然劳作急功近利只会生产出一个简单的符号,一具仅仅是有标签意义的躯壳。我始终记着卡夫卡在一百多年前曾说过的一句话:“人不是从下往上的生长,而是从里向外的生长。这是一切生命自由的根本条件。”
  
我们最难摆脱的困境就是不甘承认生命的局限和孤独。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受聘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工作和生活于中国北京。


1982年,张晓刚以毕业作品“草原组画”开始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崭露头角,至九十年代初期,先后创作了“幽灵”系列、“遗梦集”系列、“手记系列”等。1993年,在经历了一段的时间的自我反省以及学习之后,张晓刚开始探索性地使用照片素材进行创作,“血缘-大家庭”系列应运而生。这一系列作品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的再演绎。1994年“血缘-大家庭”系列被选中参加了在巴西举办的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此次展览后,张晓刚的作品受到国际艺术领域的关注,并多次参加国际展览,张晓刚也在不间断的创作中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




 合美术馆  武汉“隔离”艺术计划  
持续征稿中... ...

( 如何投稿? 请戳下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