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土重来的亚健康骗局
三观正的读者都转发了
◆ ◆ ◆ ◆ ◆
本文为2012年的发表于腾讯今日话题的文章。原文标题为《亚健康:忽悠果国人十六年》如今6年过去了,这篇文章里面的16年,都应该相应地改成22年,那么,22年后的今天,亚健康是不是消失了?
上图为2018年9月CCTV的一条新闻,亚健康概念已经冲出中医,冲出中国,冲出亚洲,走向国际学术了,而且都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亚健康检测工具了,又可以用来National Selfconfidence,又可以增加National Allegiance,又可以用来收Stupid Tax,唯一的一个不好意思回答问题是——治疗亚健康能不能进医保?答案读者掰着脚趾头都能想的出来吧?
闻着是不是有点阴谋论的味道?看下图,2012年就已经有6亿人口“亚健康”了,六年后的今天应该只多不少吧?多大的一个产业?能拉动多少内需解决多少就业![狗头]
今天转载这篇老文,就当我的国庆献礼吧😜。
编辑:爽临 | 文章来:腾讯今日话题
亚健康理论创始人王育学和他所著亚健康书籍。这人将永远钉在人类文明史中的耻辱柱上。
在中国,有一个很火的词叫做“亚健康”。
小孩子学业紧张亚健康、年青人生活不规律亚健康、上班族朝九晚五亚健康、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也是亚健康。
既然中国是个“亚健康”大国,商家们也就纷纷献策献力,电视上的保健品广告一个比一个玄妙——总之,它们都能用各种花样改善亚健康状态。
可悲的是,追根溯源,亚健康概念始于一个中医自创,此概念之所以火爆,亦与商家的营销策略不无关系……国人,已被这个概念忽悠了十六年。
“亚健康”概念来自中医自创
前苏联学者曾提出模糊的“第三状态”概念
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提出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存在一种“第三状态”。他认为,生活中有许多人存在着一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中间状态。“第三状态”同时也被称为 “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潜病期”、“前病态”等。
这一概念实际上十分模糊,在主流学界反响甚少。
青岛中医教授王育学受此启发,提出“亚健康”概念
在90年代中期,青岛医学院的中医教授王育学,将N·布赫曼的“第三状态”理论,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中“不归类在他处”的“衰老”、“不适和疲劳”等字眼对应,自创了“亚健康”的中文名称。
1996年1月,《健康报》开辟了名为“亚健康学术探讨”的专栏,为国内最早刊载“亚健康”的媒体。在由王育学写的“编者按”中,他指出“亚健康目前尚无规范性的明确定义”。此外,他还曾表示“在国外,没有亚健康这一说法。”
“亚健康”概念是伪科学
1.“亚健康”是个口袋罪,什么都能往里装
在“亚健康”的概念中,包含“精神紧张、身体不适、负担过重、浑身乏力、容易疲倦、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平衡……”等等。甚至有的亚健康专家总结了24类症状。
的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几乎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称为“完全健康状态”。健康如同数学上的“极限”,人类个体只可无限趋近,却无法达到绝对健康值。
所以,在医学实践中,只要身心各项指标正常的人,就被认为是健康人。如果被检查出病症,则被认为进入了疾病状态。
就此,“亚健康”便有了用武之地,以上种种“症状”,试问哪一个体检指标正常的人身上没有出现过呢?如果你还没有被查出确实的病症(即不是病人),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亚健康”了。
据亚健康支持者言,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世界上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此数据不知来源为何,据称为某协会副秘书长“造”出来的。)
是啊,按照这些症状分析,哪个人敢说自己不符合其中一条或多条,不是亚健康呢?
2.“亚健康”概念经常与“慢性疲劳症”、精神类疾病混淆
王育学认为,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就是疲劳。另有人言,N·布赫曼的“第三状态”得到了响应——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正式命名此症为 CFS(慢性疲劳综合症)。
但这两个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国际统一标准,是一种真正的病症,在人群中发病率为0.1%左右。而“亚健康”没有任何标准,据说有70%的人具备此特性。
此外,亚健康概念中还有众多属于“焦虑症”和“情绪类疾病”范畴的病症,这些都属于精神病学的内容,是真正“得病”了,不是“亚健康”。
总之,“亚健康”概念中混杂了许多实际上“不健康”的内容。再一次扩大了打击范围。
3.“亚健康”是个中国人关起门来自己玩的概念
据王育学称,亚健康的标准英文名称是“sub-healthy”。在学术论文搜索引擎中搜索中文“亚健康”或英文“sub-healthy”,作者一栏都会浮现出大量的中文人名。
据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黄建始称,其查遍医学文献,“亚健康”的说法仅存在于中国人的圈子里,“又是一个所谓的‘中国特色’”。而目前医学科学的主要成果80%以上是首先在英文文献中发表的。英文医学主流文献中找不到“亚健康”的研究不是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吗?
“亚健康”概念为何走红?实乃药企炒作
央视主持人欲说还休的一段“主持人手记”
樊登是一位曾经主持过央视《12演播室》栏目的主持人,他写下过这样一篇“主持人手记”——
“国内一家著名的家喻户晓的企业打算推出一种新的保健品,苦于没有找到热销的契机……出资数十万资助一位搞了一辈子保健工作的医生教授,去做些研究搞搞调查拿出一些令普通人民群众信服的‘科学依据’。于是,全国各大小媒体都出现了一个新概念,而且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一个科学概念——亚健康。”
药业公司资助王育学搞调查
上文中主持人提到的企业和医生,应该就是指青岛某药业公司和王育学。
自1996年王育学提出“亚健康”概念后,起初在学界和社会上并无多少反响。
然而在1998年时,四家协会及学会一起主办了场调查,这场调查面向全国范围,以问卷方式登在《中国青年报》上,共收回有效问卷近5万份,花费定然不菲。
在王育学写的《亚健康 21世纪健康新概念》一书中,专门提到了这个调查(这也是他开山立派之本),这场调查的实际承办方,正是青岛某药业公司。
在这本书的“上篇”最后一部分中,王育学专门拿出一章介绍了“亚健康与‘采力’”。“采力”即这个药业公司出品的“采力合剂”,彼时还是保健品,在2010年时已经成为了非处方药。
在另一篇文章中,王育学这样写到——“XX药业公司推出的保健药采力合剂,明确提出‘采力突破亚健康’的醒目招示,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次提出调治亚健康状态的药物。”
而这个药业公司总经理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有过如下表示——“我们与王育学教授合作,向社会推出了‘采力’”、“我们受到许多患者的反馈,他们不但对‘采力’的功效表示认可,还说‘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亚健康’在作怪’。”
作为“市场培育者”角色的“采力合剂”,最终并未获得想象中的成功。但亚健康概念已在中国打响。
“亚健康”概念的两大受益者
保健品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如同樊登所说——亚健康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描述的所有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有,而它把有这些症状的人从正常人群中划分了出来,告诉你这是亚健康,如果不理不睬的话可能会导致如何如何吓人的后果,这是威逼。然后再说重视得早就能治好,调理调理会让你活的像个超人,这叫利诱。
反正保健品也不是药,那些症状又如此模糊,即便吃下后没疗效,顾客也很难拿这些商家如何。
中医借机打出“治未病”概念
如果在国内论文期刊库中查找“亚健康”,会出现很多和中医有关的搜索结果。
据说,中医有着“治未病”的医学思想,即治疗未得病的人,预防病症。这与尚未得病却即将得病的“亚健康”简直一拍即合。
所以“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中医药对亚健康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等文章接连出炉。
更令人惊讶的是,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司长王晓方还写下了《‘治未病’——医疗保障的思路创新》一文,他说“西方发达国家基于现代医学的医疗健康保障模式正在成为‘供不起和不可持续的医学’……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为创新中国特色的医疗健康保障之路指明了方向。”
16年前一位中医自创的概念,经卫生部部长发文助推,经卫生部、科技部、统计局专家强调后,已经成为我国最普遍的公共健康问题。这真是一出无奈的黑色幽默。
--- END ---
欢迎关注小号替身 EasyMind 思想汇
投稿邮箱:Easy.FM@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