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假期,有的人为什么就能过成这样!
“芦山花灯”传承者杨虎:
非遗文化路上的守灯人“芦山花灯”,形成于汉代,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风雨传承,“芦山花灯”不仅是当地乡土文化的代表,也深受民众欢迎,展现出新时代民俗文艺的新气象。2019年新春前夕,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号角青年行”实践团队奔赴芦山,专程拜访花灯传承者杨虎,聆听这位“守灯人”守护非遗文化的故事。
芦山花灯表演
县上的一次花灯表演让杨虎有了振兴芦山花灯的决定,28岁正式拜裴体文为师,走上了学艺的道路。之后整个县城和乡镇便都布满了他搜集花灯资料的脚步。这些年,他演出的《军民鱼水情》《花灯献给白衣天使》等作品多次参加展演,深受观众喜爱,赢得各界好评。他本人获评“芦山花灯省级非遗传承人”,而由他带出的一大批“花鼻子”、“幺妹子”更是得到认可,将花灯艺术推向了省市。
芦山花灯传承人杨虎接受采访
谈起“芦山花灯”,杨虎的脸上写满了自豪。他讲到,中国传统戏曲是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而川剧分为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芦山花灯”就归于四川的地方灯戏,已有 2000多年历史,当地俗称“跩花灯”。
据介绍,在花灯表演中,主要角色只有两人,一是丑角(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涂着白粉,戴个假鼻胡,粗狂诙谐;一是旦角(俗称“幺妹子”),村姑扮相,娇羞柔媚。其眉眼、身段、步法、念白、唱腔等仍具有祭祀、驱邪的影子。因而,“芦山花灯”被称为是“傩中有灯、灯中有傩”,是研究傩戏的活化石。
为了振兴“芦山花灯”,杨虎带领着当地的花灯艺术表演团开始进行大胆创新,将京剧、街舞、流行音乐等元素慢慢融合进花灯表演,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尝试接受并重新认识花灯、喜爱花灯。
在杨虎看来,“芦山花灯”要想长久传承,除了形式上的创新,还得依靠新的政策环境支持。“我觉得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杨虎表示,“像花灯表演所需要的舞台、设备、道具等,县里都给予了照顾。”另外,县上常组织全县的文艺骨干召开交流会,同行间相互学习,对外宣传也互助协作,搭建展示平台。县领导在新春前夕也会看望慰问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支持以“芦山花灯”为代表的当地乡土文化。
杨虎为实践团队作花灯展览的介绍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芦山花灯”的未来需要像杨虎一样的“守灯人”一代又一代守护下去。包括“芦山花灯”在内的非遗文化梦的实现,既有赖于老一辈文艺匠心,更呼唤新一代青年学子注入年轻活力和新鲜血液。“只有当更多年轻人真正热爱非遗文化,愿意坚持和守护这一份民族血脉,那么,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事业才能绵延不绝、行稳致远。”实践团队队长罗雪如是总结道。
2019年2月13日正月初九,年味犹荣,“竹中行”团队成员相约四川省大竹中学,以“我与川农大有个约会”为主题,进行校园宣讲活动,为高三学子带去春节的祝福、高考的呐喊和大学的呼唤。此次活动圆满成功,并受到竹中老师和高三学子们的一致认可:“高中校园宣讲能够让学生们对择校有所帮助,提前获得讯息,能早做打算。”
为了达到宣讲的效果,让同学们从中了解到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奋斗目标,并让老师们认为本次宣讲是对学生们有重要意义的,“竹中行”团队成员们理清活动思路,力求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密相扣、大有裨益的,能够让同学们听得懂、看得懂与大学学习、生活和娱乐休闲息息相关的各种事情。为此,宣讲活动共分为视频放映、PPT讲解、川农答疑、问卷调查和川农采访五个部分内容。
队员讲解校史详情
为进一步让同学们了解认识川农,在宣讲会上,活动设置了川农答疑内容,团队成员耐心地回答了高三学子们的疑问。除以上活动内容外,“竹中行”团队对高三学子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川农采访。通过此活动形式,“竹中行”团队对问卷和采访分析整理,能够深入了解竹中高三学子对四川农业大学的印象以及个人了解程度。
“竹中行”团队任然在继续他们的寒假高中校园行之旅。团队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高中校园宣讲活动,不仅让四川农业大学的形象更加的深入高三学子们的心中,而且也是回馈母校的一个良好的机会。我们团队所有人对此都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2018年1月19日,19名四川农业大学学子组成的社会实践队伍,历经7天,以实地走访的形式走进乡村、走进社区,着重了解乡村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的新改变、新成就;以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方的形式,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能感受到建国70年来的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祖国现今的繁荣昌盛。
团队最先前往都江堰胥家圣寿社区。圣寿社区位于胥家镇的东端,地处“天府源”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社区辐员面积3.02平方公里,辖11个小组,总人口2468人。
团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经济文化发展,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看法。结果表明大家都认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服务比较好,甚至有人还说他们家还有家庭医生,每周都会过来给他们检查身体。可见圣寿社区的发展是很不错的,不管在哪方面都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努力建设乡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奋斗。
赤城社区猕猴桃基地
接着团队去了另一个社区---都江堰青城山赤城社区。赤城村位于青城山镇前山片区,东隔沙沟河与石羊镇接壤,为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区 “都江堰市十万亩猕猴桃基地”。这种大规模的种植方便进行统一的管理,如统一采摘、加工、出售等,大面积的猕猴桃种植也可以减少种植成本。当地大部分居民都种植猕猴桃,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也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努力奋斗着。
乐山大佛博物馆内
古代的乐山是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而成的。
除了修建堤坝,国家还采取南水北调、植林种草、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等方法来治理黄河水患,这也反映了国家更加的繁荣昌盛,因为只有繁荣昌盛了,才能有更大的能力去解决更加困难的问题。
苏祠博物馆内
最后团队去参观了三苏祠。三苏祠是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等10余人的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珍藏和陈列有三苏父子的大量手迹、各种印版和拓版的诗文字画等文物和文献。我们能感受到当年三苏为官的清廉以及他们的才华,现今国家也在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一个国家的强大与文化的强大密切相关。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
改革开放40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断优化完善扶贫养老新政策,为那些有困难的老人们提供了生活支撑,改善了生活条件。1月下旬,四川农业大学理学院“耆艾”团队走进雅安南郊乡、姚桥新区等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谈话,从农业经济、乡土文化、村镇风俗、百姓收获感等方面切入,调研雅安居家养老、公益养老、旅居养老等情况,倾听老人们晚年生活的点滴心声,关爱“夕阳红”中的冬日温暖。
采访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如今不少家庭中,由于子女尚有幼儿需要养育,负担较重,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养老保险或退休金。调研显示,对“三无”老人,政府和社区都会予以帮助,以姚桥新区为例,土桥村社区非常注重养老问题,养老协会多次慰问社区的“三无”老人并且予以资助。
在土桥社区老协活动室,队员们采访的第一个老人是土桥社区老年协会的总会长,同时老人还是一位党员。老人不仅给队员们讲述了土桥社区的转“村”为“社”的历史,还为队员们讲述了土桥社区老年协会的发展史。据悉,土桥社区的老人生活状况还是比较不错的,不仅有老年协会的活动室,每年还会举办春节大团圆等一些老年人的活动,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而位于南郊乡的余家村,注重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制定“1+25”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公共服务水平逐年提升。当地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们在家养老,或休闲宜居,或帮忙照看孙子孙女。随着村里的“绿色旅游”产业兴旺,老人们的生活得以逐步改善,获得感也得以真正增强。
“陪伴是最好的礼物”,老人们最大的愿望还是能有更多的关心和爱。而精神世界的陪伴,正是比物质资助更重要的陪伴。同时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的形势下,相信改革开放的成果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并越做越好,惠及千家万户的老百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月24日,雅安烈士陵园纪念碑前,铿锵有力的宣誓声从这里传出,一群青年大学生正在重温入党誓词,以此缅怀革命先烈,宣誓红色初心。近日,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红色小号角”实践团队深入雅安市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雅安红色文化,追忆革命先烈事迹,砥砺爱国奋斗之情。
雅安市博物馆红色文化展览
“大渡河、百丈关、夹金山……原来当年红军将士万里长征也曾途经雅安。”实践队员进入雅安市博物馆·红军长征纪念馆后,大量革命文物、雕塑、地图、影像映入眼帘,馆内中心展区和临时展区全面展示了雅安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
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红军故事
作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的雅安烈士陵园,是原西康省为纪念在雅牺牲烈士而建,如今成为了雅安市民追思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教育基地。
实践团队在烈士陵园纪念碑前
1月24日,实践队员们手捧菊花、神色凝重,缓缓步入烈士陵园。陵园内庄严肃穆,342名革命烈士的忠魂长眠于此,石壁上镌刻的661位烈士英名熠熠生辉。陈列馆中的700多件图文史料和实物陈列,向队员们讲述着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解放全中国的英勇故事。队员们行进在陵园墓区,置身于红色记忆,瞻仰烈士形象,向烈士们敬献鲜花并三鞠躬,行默哀礼,以表达对革命先辈的追思之情。活动结束后,队员们集体面向鲜红的党旗,进行了严肃的入党宣誓,表达了不忘初心跟党走、激扬青春展斗志的学子热情。
2月4日,四川农业大学理学院“溯洄乡”寒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勇怡帆来到素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美誉的河南省开封县,开展了为期十天的以“品古都风味,寻春节真谛”为主题的寒假调研活动,期望了解新年前后市民朋友们欢度春节的习俗。
4日早上10时许,队员勇怡帆首先来到位于开封县的一家已有60几年历史的老字号餐馆。据记者了解,开封是“豫菜”的发祥地,其汴京风味也是豫菜的代表之一,品尝开封的扣碗小菜,既品其味道,又可品其文化。
该餐馆负责人王大厨告诉记者,“扣碗制作很费功夫。以前每逢春节,大都是家里的女主人亲自购买食材、亲手制作的。女主人把对全家人的爱、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都寄托在每个环节中,因此扣碗也是女主人对亲人真挚感情的表达。现在开封人春节吃扣碗,不只是单单品尝美食,更是为了重温小时候温馨美好的回忆,从而增添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豫剧《辕门斩子》剧照
7日晚19时,队员勇怡帆走进开封剧院,有幸欣赏到豫剧《辕门斩子》。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能唱两口”,足以见得开封人对唱大戏的极高热情。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传统豫剧不断得到改良和创新,开封人充分发挥了豫剧寓教于乐的特性,改编出了一系列现代豫剧。
一同观赏豫剧的王老大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豫剧变革出多种多样的形式,既让我们这老一辈人感受到了开封人对豫剧大胆创新的魅力,又让下一辈人能够感受到豫剧具有的教育意义和独特年味。”
开封庙会盛况
13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开封翰园祭祖大庙会现场,观赏北北里舞狮、绛州大鼓等非遗项目。古老的舞中幡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杂技节目,也是吴桥县特有的节目。此节目代代相传,几经改革、创新,风格更加独特,技艺更加精湛。旗手或而把中幡竖起托在手前后翻转,或而把中幡顶在肘间任其倒下缺有起死回生般接住,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如雷般的喝彩不绝于耳。
开封县上元灯会夜景
据悉,今年的大宋上元灯会以“八朝古都迎新篇、汴京灯彩贺新年”为主题,把宫廷文化、民俗文化和彩灯文化融为一体。灯会以“新”出彩,引入新材质、新光源、新技术,精心打造一个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智能灯会创新与传统结合,让人体味到浓厚年味的同时,感受到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感。
四川农业大学学生聚焦农村环保
四川农业大学环保先锋队于1月28日至29日对南七里寨村、赵石庄村两个隶属朔同农村地区的村镇进行了环保情况的实地调查, 与村民探讨治理环境的方法,并做了相关的环保宣传。
1月28日,团队先对距离城市较近的南七里寨村展开调查。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显示由于该村没有耕地,所以主要污染来自生活垃圾和乡镇企业的污染。同时实践小队对村民们进行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村民对空气质量并不满意。
对农村而言生活垃圾这个长期性污染一般都采用填埋和露天焚烧的方式 ,随着塑料垃圾的不断增多,若不合理治理这必然会对土壤和空气造成日渐严重的污染。一般有耕地的农村都存在焚烧秸秆,牲畜粪便造成的阶段性污染,虽然对环境污染不大但白白浪费了资源,影响村容。最为重要的是在各类中化肥对土壤板结造成的影响更胜一筹,类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距离城市较远的村庄虽然污染比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庄小很多但是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大不如后者,这可能与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关。
团队成员在赵石庄村的宣传标语
通过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村民进行讨论,团队成员认识到:未来环境治理将与高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但最主要的仍是对“循环经济”的大力扩充,对农作物的废物及牲畜粪便更加深层次的利用将是农村环保的关键所在。
在与团队成员一起探讨环保问题时,村长告诉记者:“政府正在建设新农村,要求我们这些村干部了解各户情况,开会时讨论解决方案,农村环境问题在会上我也提到了,政府也是在积极解决。”
“通过这次的团队实践调查活动,我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有了基本的认识,希望以后能够在环保和污染治理上提出有价值的实践性意见。” 环保先锋队队员郭小川感慨道。
夹江手工造纸产业区位于夹江县金华村,状元纸坊坐落在浅溪旁,隐藏在金华村层层青翠的竹林之中。作为手工纸手艺传承人、已在夹江县金华村各个纸坊流动工作四十年的66岁高龄石全富老人,就久居此地。团队早晨9点半到纸坊参观体验时,他静静坐在“状元纸坊”桌案前,熟练地用右手拿竹棍,左手压着纸,起纸、验纸。
青年时期小作坊自学造纸,365天几乎无休熟练工艺
夹江县手工造纸产业区从前以造纸为经济支柱。解放前,实行一家一户造纸,以小家庭自己销售,所以,能从事造纸行业的人家一般都有一定的的经济基础。
据石全富老人介绍,每年五六月份山上苦竹、青竹等竹子长大,匠人们十几二十人就会上山砍柴或者从附近买竹子取麻、去青(专业术语:泡竹子去掉青色)。获得原料后,熬浆、晾纸等等,石全富都全程跟进。 通过对七十二道工序完整学习、实践操作,以及除春节无休的每年三百多天、每日8到12小时的重复练习,最终,他掌握了精湛的技术。
一行人来到“状元纸坊”时,石全富老人正在教体验者刘敏如何辨别纸质好坏、如何将每张纸无破损地分离开。石全富老人弓背站在刘敏左边,指导刘敏用左手大拇指捻着五六张粘合的纸,右手拿竹棍在两张纸中间从左至右横向滑动。“对,就是这样。你要轻轻地把竹棍划过去”、“你看,这张纸上面有一个小黑点,你要及时把它清理掉。就像我这样。”……石全富老人边说边用手中的形似冰棍棒的木片清理纸上的小黑点。
“看起来我以为一点都不难,等我尝试后才发现,虽然只是简单地分开两张纸,但是很考验耐心和细心。如果粗心,就很容易把纸弄破或者漏掉纸上面的黑点等等小污渍。”体验者刘敏道。
四十年七十二道工序道道用心,感恩政府重视非遗
当被问到每日重复验纸、起张纸工作,会不会枯燥无聊甚至想过转业,老人边说边摇头:“传了千年的造纸术,我们不该因为它会重复简单工作就放弃它,那是我们的根啊!”说完,他低头指指记者手中的手机,顿了顿后感叹道:“现在许多年轻人更喜欢玩玩手机和电子产品,不愿意来做像造纸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而造纸的老师傅也越来越少,我希望年轻人也能静下来学习传统文化。”
2019年1月18日至23日,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罗兰之歌社会实践团队走访医养机构、上里卫生院以及雨城社区,结合专业知识,围绕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发展现状,通过个案访谈、实地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与外地老人交谈在雅安的生活现状
我国是正处于老龄社会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未富先老”的情况导致我国的老龄服务压力远超处于老龄社会中级或者高级阶段的发达国家。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医养结合”这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现老年人“有病治病、 无病疗养”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路径。
以医带养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有限、医养结合资金可持续供给不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专业人才和服务人员短缺等诸多问题。
“我们基地现在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冬季没有老人,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困境,所以对于未来的发展还是有一些担心。”万森康养中心的负责人在谈到现在该基地落实“医养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表示季节性养老模式仍需改进。
德仁医院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与成员聊天
“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我们团队的成员加深了对‘医养结合’政策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实践活动,仔细整理前期调研成果,不仅要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相应对策。罗兰之歌团队砥砺前行,用行动书写青春,用知识回报社会。
//////////
想要你的社会实践被更多人看到么?
那就投稿到《四川农业大学报》和枣子团队
就有机会将你的稿件呈现在《四川农业大学报》和四川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平台为你精彩的社会实践经历加分
《四川农业大学报》的邮箱是xks99@163.com
枣子团队的邮箱是cdamczaozi@163.com
往期精彩
来源 | 枣子邮箱投稿 中青网
编辑 | 吴宇 达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