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生活,心灵成长——记成长会的海外游子们

2015-09-25 Scalers 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

0.卷首语

这是一篇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作品。

我们成长会文案小组从7月份就开始收集调研在成长会中生活在海外的成员,而最终成稿却直到9月才和大家见面。我曾经说过,成长会的450名小伙伴是遍及全球各地的,从英国到法国,从德国到沙特,从日本到澳大利亚,从美利坚到加拿大……互联网让我们在一个社群中产生了连接,而这一次的连接,却跨越了时区,跨越了社会制度……

这是一次比较大格局的尝试,大到甚至超出我最开始规划的预期。海外生活乍一看是一个不算简单也不算复杂的话题,但是其实却涉及众多。而我们最开始设计的问题,也是从看自己、看中国、看世界三个角度,但是最终定稿成文时,我发现这个话题的宏大已经超出了以目前我们的能力所能驾驭的范围。这三个角度无论哪一个都足以构建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分支,所以最终我们将话题聚焦下来,聚焦到个人的视角,也就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文章比较长,但是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提供给你一个尽量真实的视角,让你看到在海外生活游子们一些剪影,就像从大数据中取出的一个小切片,这些虽然不能反映全貌,但是我相信仍然有很高的价值,因为如果你在成长会,你可以直接找到他们,并且成为朋友。

最后本文由成长会文案小组共同完成调研材料收集整理,由文案小组FF酱完成归纳整理并形成初稿,由Scalers修订完成二稿,由全体文案小组审定通过。这是文案小组第二篇长篇文章,第一篇参见《一路有你,永远相伴:记成长会的妈妈们》。你可以来文案小组,和我们一起练习写作。

1.打响一个人的战斗

离开故土,踏足海外,第一反应可能是满面春风、光鲜亮丽,但是从熟悉的环境里脱离,从原有的局部跳出,所有外部变量都翻转的时候,这其实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

(1)战斗第一关:语言的挑战

也许我们再怎么准备,都无法让我们的第二语言十全十美,且不论我们的拖延症和侥幸心理,在我们学习外语的时候诱使我们放纵偷懒。所有不经意间忽视的盲点,都会在你进入异域的时候,成倍地引爆。这会让你心生痛苦,但是这也正是成长的最好磨砺。

和练口译一样,身处异国,首当其冲的就是听力了。当把你扔到一个外语环境,周围都是陌生语言炮火的时候,你会不会在枪林弹雨里,感受到窒息?

Lydie在高考结束后,远赴法国图卢兹留学。她说:

“在法国上学基本没有教科书,全靠老师的课堂口授笔记,不然期末时就得哭瞎了。一年级时,刚写下两个单词,老师下一句就接上来了,一堂课的笔记基本面目全非……

“后来慢慢学会了用符号来做笔记,但在期末复习时发现手写稿很乱,不好复习,在二年级时学会了用电脑做笔记。法国的公立大学淘汰率是很高的,当初也是胆颤不能顺利毕业,如今已大三,已经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且有些舍不得离开了。”



图0 Lydie拍摄的法国加龙河晚霞,这是法国西南部最重要的河流


Lydie从战火中胜出,游刃有余地走了出来。现在她在成长会做ScalersTalk法语小组牵头人,带领着一批法语小伙伴,共同持续行动。

Belinda在英国读口译硕士,在国内读的是MTI方向。而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是口译专业学生,从落地到适应,也会需要一定的时间。

“刚来的时候对一切都是懵懂好奇的……口音不太适应,要走很多路,要翻两个山头半个小时去上学……每天上课恨不得手脚并用查字典,刚来一个月甚至听不懂老师作业。挫败感很大……逼着自己跟当地人讲话,问路,吃饭点菜(一场轰轰烈烈的阅读理解)。有一次火车差点因为更换站台没上去车,毕竟不是母语反应也迟钝。

“现在虽然不到一年,但是不会太手忙脚乱,写论文也不再有种世界末日的感觉,一切按部就班,多少适应了一些……也会跟当地人学一学威尔士语,基本对话也懂一点,这样可以拉近距离……”

Belinda目前活跃在成长会的交传小组和视译小组,是持续行动的中坚力量。由于有口译的功底,Belinda对于口音等问题,很快适应。

还有在德国留学、学习化学与能源工程的风骑,“从来德国时为0的德语到现在日常生活完全没有任何压力。从生存德语慢慢转向了生活德语。”此外,风骑还在天津滨海爆炸事件后,为成长会的在爆炸现场的小伙伴,提供了专业参询,普及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和并推荐了应急方式。

于是你可以看到,语言可以说是海外生活的第一道门槛。上述案例中的主角都是从刚来的各种窘迫,到后期的游刃有余。而这个过程,可能只是一两句轻轻带过,但是我们能看到,背后持续地投入。

但是看到这里很多人倾向于得出的结论是,你看都是要一个语言环境才能学好,于是为自己学不好,找到了原因。看上去好像的确如此,但是实际上,如果Lydie不主动去做笔记,Belinda不逼迫自己和当地人讲话,她们都不会有后期的结果。因为你出国生活就不意味着外语就高枕无忧了,你还有可能只学会了室友的家乡方言。

(2)战斗第二关:生活的习惯

生活的要义在于节奏,不同的节奏会有不同的生活。在国内,不管你是在北上广大城市,还是在县村乡街道办,习惯了原有的节奏,你可能甚至都不会意识到,生活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谱写,而谱写的方式也取决于你的想象力。

比如在国内我们可能见到朋友高兴了,晚上出去吃个夜宵,而国外的很多商场店铺,不仅晚上关门早,而且周末是不营业的。在德国的风骑表示,“和国内生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里很少有24小时营业的店铺。即便是有,周日也一定是关门的。餐馆周末的开门时间也会推迟到下午1点以后。所以,如果周六晚上八点之前没有在冰箱备好粮草的话,周天就只能挨饿了。”

你可能会觉得德国人很古板,但是Lydie表示法国人也是这样的。“中国这样的发展速度离不开国人的勤劳,加班加点的追赶,于是我们习惯于全年无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忙碌也便利。亚欧大陆另一端的法国,还保留着星期天不开门营业的习惯。……商店每天晚上7点就关门,于是没有享受过晚上逛街。星期天不开门是因为要与家人相聚,对于留学生,大概就是要记得在星期六之前屯够周末的粮食。”

法国商店关门早,美国商店可能稍微好一点。在美国的Vivienne说,“刚到美国的时候发现他们很多店9点就关了,走在街上没有人,我郁闷了好一阵子。……如果要是在国内的话,会有很多的应酬,熟悉的不熟悉的人,拉你去K歌,去吃饭。给红包,喝满月酒……”

Vivienne在美国读书毕业后留美工作并拿到H1B签证,从事的是公共健康方面的工作。目前她活跃在成长会交传小组、法语小组还有听力小组。

当然尽管会有这些大的小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最后大家还是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Vivienne现在的生活节奏是这样的,“早上起来,做早饭的时候跟爸爸妈妈视频,然后把中午的午饭装好就去上班。晚上5,6点下班,回家做饭。跟异地的男票视频。然后健身,或者去上陶艺课。现在是要开始虐口译了。然后最近的生活是会跟朋友去攀岩,看个电影,几个女生一起吃个饭什么的,之前还去做了一段时间的志愿者,给缅甸来的逃难的人教英语。”


图1 Vivienne学习陶艺时制作的第一个杯子,V说这是尝试了几十次后才做出的


Lydie现在的节奏是这样的,“早上起来做早餐洗漱收拾好了看看bus的时间准备出门。到学校上课,一节课一个半小时,若只有一节课,下课就拎包走人,回家弄自己的事情。要是之后还有课或者是需要交论文这种学习投入要求比较多的时候就去图书馆呆一会,完成了任务回家,期间不会看手机。回家之后先整理一天的笔记,给自己做顿可口的晚饭吃完立刻洗碗不然可能会放很久。之后休息一下,看看明天的安排,跟朋友聊聊天,洗洗睡。”当然现在还会有一个任务,就是组织点评法语小组小伙伴们的朗读录音。

TT是名IT从业者,出国6年,移民澳大利亚,现已在墨尔本安家落户。他在登陆澳洲以后的感受是这样的,从头开始在陌生的国度里经历在国内看来很简单的事情,感觉类似在新副本里面reload了一次,重新积累经验值和技能点。租房,交朋友,买车,看病,做饭,找工作,买房等等等等,很简单的事情完成后都有新技能get的感觉。所以当第一年结束后回顾起来发现自己已经完成了那么多的事情时候的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


图2 由TT拍摄的墨尔本当地的站台,他说车站象征着人生的站点


你会不会觉得他们的生活祥和而又幸福?那是因为即便在异国地环境中,他们也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当你找到了节奏,就能驾驭,也就能在自律的生活中,找到心的自由。在通往自由的路上,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于是我们到了第三关,请往下看。

(3)战斗第三关:内心戏怎么办?

人是一种内心活动能力极强的动物,内心活动包括横飞四溅的戳脑洞,古灵精怪的乱遐想,天马行空的内心戏,自作自受的瞎纠结,有时然并卵的烂情怀……这种内心活动往往与所处的环境也紧密相关。所以当你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时,内心活动的强度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给这些内心活动的起伏起了个名字,内心戏……

有些国内有的东西,在国外未必就有。于是这就像一个简化版的生活模型,成长会的小伙伴借用了一个词来描述,叫产品经理砍需求。TT说“其实很像是一个产品经理在砍需求,它只能实现你某几个需求,甚至实现的非常好。但是那些其它的需求譬如在国内一样多的发展空间,各种圈子聚会,和亲人的相处机会,廉价的人力服务……有的你也许未来才能实现它们,有的只能砍掉。一个会砍需求的人,他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于我的家庭个体来说,我们生活的更加从容和平和,享受和家人陪伴的每一天,和孩子共同成长。That’s it.”

有时候,我们走出了原有的环境,思考的路径也更容易换一个方向,然后你会发现,你曾经纠结的,也许没有那么大的必要。

Yoga目前在美国做为期一年的交换生,从事生物方面的工作。她的内心状态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出国前,在学校忙的时候患得患失,不忙的时候焦虑空虚,对自己的未来的态度并不积极,容易自责,有压力。刚来的时候,对自己的包袱放下了。到了一个新环境,新鲜事物需要重新适应的。感觉整个人变得轻松,不再患得患失,而是努力争取,重视过程而不是所谓的成绩和成功。现在,轻松,自在,充实。”

Dora也是由于交换,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半年,内心也经历过成长与变化。“出国没有我以为的那样体面光鲜,事实上刚到一个新国家还是会有巨大的迷惑和疏离感,刚到美国时因为时差成夜的睡不着觉。食物,语言和文化的不同让我非常焦虑。我没有朋友和家人,放学后只能静静地写作业,然后去健身房跑步。基本上独来独往。

“我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克服这些问题的,虽然焦虑不过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新环境必然带来的压力。……经常会写日记观察自己今天的表现,鼓励自己。周末会跟我的寄宿家庭一起去教堂,因此认识了很多友好的美国人和朋友。班级讨论也是了解对方的好机会。一个月以后,渐渐度过了身处新环境的焦虑期。与寄宿家庭感情日益深厚,也因为主动和帮助别人交到了很多朋友。”

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与自己的世界沟通,与自己的内心沟通。Dora通过写让自己安静,让自己充满力量。


图3 Dora和美国的小动物们在一起

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勇敢地砍掉需求留下最核心的需要,让我们度过进入新环境时的焦虑,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让我们看到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2.更大的世界,照亮更好的我

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往往要跳出国家的范畴,才能让你看的更清楚;同样,一个个体当改变了所处的环境,也能在新的环境中,看到不同的自我。也就是说,我们走出国门,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而这个更大的世界,也可以照亮更多更好的我。

TT在澳洲生活后,对于华人的身份,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在国外生活,尤其有了孩子之后对华人的身份认同有了更新的认识。法律上的国籍和各种身份名称改变不了你在西人眼中的民族属性。在海外华人的讨论的话题中,孩子的中文学习始终是一个热点之一……我是希望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中华文化,更多的机会接触中文,包括口语和文字。无论我们自己如何希望孩子融入本地,但客观上,我们的孩子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有一种文化根基,我相信多多少少都存储在他们的血脉基因里……”

而如果你在国内往往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民族问题的,因为你很难有这样的格局和视野,跳出国家这个层面的范畴,尤其是你甚至没有出去走一走的话。而当你走出去以后,你会发现以前可能很遥远的事情,突然能出现在你的身边。

Vivienne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感受,以前在国内的时候,觉得美剧和美国大片上出现的东西离我都好遥远。觉得男生们喜欢看的NBA跟我没什么关系,虽然现在还是没关系,但是想看一场比赛还是比较容易的。出国后觉得世界很大,却又好小。觉得世界大,是因为nothing is impossible。你会在朋友的教堂遇到州议员,并跟他很友好的谈话。会去那些之前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景点。会被邀请去做radio访谈。会在当地的报纸发表文章。你可以因为做项目跟市长见面。会参与到白宫的关于老年领域的电台节目录音。这些是我以前想都没想过。

风骑在德国,也感受到了更大的更完整的世界,“出国以后看世界和国内最大的不同,应该说国内看到的是碎片化的。出国后看到的虽然也是个人那一点小小的碎片,但是不同于国内,是可以拼接在一起的。举例来说,在国内你可以卧游德国,一本书,一块屏幕就可以带你看遍德国的景色。但是你绝对感受不到那些能将书中、视频中的碎片连接起来的看的摸不着的气氛,比如火车旅行,比如建筑物的实感。同样的,所谓的国际事件也不再是新闻里的没有生气的文字。而变成了身边正在经历的,切实会影响自己生活的东西。而国内的事务虽然物理上远离我,却依然影响着我的生活。”

而这些经历和感受,最终还是要映射到对于自己的认知身上。Vivienne是这样理解的,“会有很多颠覆原先世界观的东西,很多想法都没有束缚了。很多你以为的其实根本就不是你以为的了。世界有一个大的准则,但是没有什么人可以随便的定义你了。因为你才是你的主宰。想不到更好的词了。觉得世界好小,是因为美国就是一个大熔炉。各种文化的冲击都能感受的到。世界真的每天都有惊喜。选美小姐都有可能是你的朋友。印度人来跟你抢工作。我们比伊朗人幸福的太多。”

而Dora对于“不同”,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看见不同会尽量理解和宽容,而不是急于捍卫自己或者改变别人。至于决策方式我觉得,思考和做事可能更加灵活。不会过分在意结果,更用心的去感受过程给我带来的体验。也不会刻意的取悦不重要的人。”

Belinda也说自己的心态更独立了,心态更独立,更包容,出门在外什么都靠自己,变得独立很多,包容是因为大概见得事情和人多了,渐渐理解人生百态,有时候夏虫不可语冰,人家的观点你不认同,或者被别人误解,只是因为大家生长环境不同罢了。”


图4 斯旺西最美的海滩之一mumbles,由Belinda拍摄


在澳洲的TT深刻地认识到了尊重的重要性,“习惯尊重他人,这是西方人“独立”的价值观。因为不尊重他人的人在西方文化里很令人讨厌。尊重他人大致包括:不抱怨,不影响他人,不麻烦他人,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评判别人,等等。”

……

还有很多案例,由于篇幅这里无法逐一列举。而这些例子都能让我们进一步确认一个事实,也就是视野和格局,的确会对人的认知理解,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转化成行动的时候,也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

成长会的小伙伴们走出了国门,从一个更大的世界,照亮一个更好的自己。

3.你我同在一个成长会,却有24个时区的变化

我在修改这篇文章的时候,成长会文案小组的Summer同学出了这么个微博话题#你我同在一个成长会,却有24个时区的变化#,我用来作为结语的标题。然后Yao在这个话题下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境:

“来一起看许多美景,来一起看许多美女,绝对不会让你迷失在有限的光阴里;

用句德语介绍自己,用浪漫法语说爱你,全球行动时刻有伙伴们和你在一起。”

成长会从成立运营到现在,已经有近450名成员,足迹遍布全球各地,用文案小组陈亮的话说,要把成长会的小伙伴都见上一面,不知不觉就绕地球一圈咯!”

我们以成长相聚,来自不同的行业与背景,有着不同的年龄和经历,但是都有一颗向上的心。追求成长可以成为我们一生永不停息的话题,而海外生活的游子们,可以算是精彩缤纷成长会的一个方面。

成长会的海外游子们,从华夏大地,走向全球各地,带着牵挂和思念上路,独立面对陌生的世界,承受挑战和压力,挥洒汗水与泪水。最终我们都看到,从逆境中重生,从困难中收获自如。而这就是一种成长,一种披荆斩棘的成长,一种自我浇铸的成长,这个成长的印迹,会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里。

或许我们还没有机会走出国门,去到那样一个明显差异的环境中去磨砺自己。但是,成长的路却从来不会因为环境而改变,不论你在哪里,不管是什么职业。

成长是你和你的世界关系的演进。世界很大,我们要去看看;但是内心也很深邃,我们也应该仔细聆听。



ScalersTalk ID:scalerstalk


本文原文http://www.scalerstalk.com/629-my-global-fellows,首发ScalersTalk


本微信公众号作者Scalers,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微信公众号ScalersTalk,网站ScalersTalk.com,口译100小时训练计划群C 456036104


成长会是由Scalers发起的面向成长、实践行动,且凝聚了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精英的社群。有意入会者请和Scalers直接联系,我和其他会员会和你直接交流关于成长行动等各方面的经验教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