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rs:有事请直说,求别问在么
在网络上找一个人,一般你会有一个事情,或者要达成一个目的。这可以当成一种价值的索取,除非你能让对方很快看到你的价值,否则交流往往是不对等的,因为你是在榨取对方的脑力。
“在么?”
“在不在?”
“你好,在么?”
……
这些开场是不是烂熟到不行?这大概是PC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习惯,因为对方不是随时在线的,而且企鹅也可能有延时,头像是亮的,其实人已经下线了,还有另外一个就是隐身,在线对你隐身,隐身对你可见。这些滴滴声伴随着你对对方是否在线的纠结,伴随着你的青春记忆,刻在了行为模式的基因里。
所以我们想和对方有个开场,问个在么,往往是内心的一种安全感。但是现在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么做就有点不符合时宜了。第一个时人们接触即时通信软件的时间更多了,第二个是,信息增多,人们给一个事件分配的时间少了。
如果学习过TCP协议三次握手的话,一个在么相当于是发了一个同步SYN报文,然后“在么”发送者也期待一个“在”或者其他形式的响应,于是才会进入后期的回话。这种三次握手的机制,我觉得主要是来自于以前的网络不稳定,所以我们需要很多次“我爱你”的确认才能真正干一些事情,但是我觉得现在到了4G时代,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网络已经比以前稳定许多,还因为这个不够效率。
以前我们上网要找一台联网的电脑,于是可能是专属时间专门分配,你坐在电脑前面老老实实的,拿来聊天说话,于是你会盯着一个窗口看到对方正在输入好高兴啊。但是现在手机微信或者手机QQ,我可能是在电梯里等候的时间看一下消息,做一个响应,注意力更加游离,就是顺便看一眼。
这个顺便看一眼你可以理解为注意力密度变小了,所以一次你来我往的对话交互,信息量也应该变得更大。
按照这个逻辑你可以理解,一次在么的来回对话,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你只是在宣泄内心的不安全感从而一直在外围做前戏,不能直切核心。就像有的人没有休假也喜欢开自动回复邮件一样天真可爱,SMTP协议如果投递成功你在发送邮件的时候就会看到“发送成功”,你干嘛给我回一个“你好邮件已经收到”的自动邮件的垃圾信息?
其实大家在线的时间长了,在么就显得没有意义了。以前如果我不上网,你用电脑上的QQ和我说话,如果我不在,在线的小船说翻就翻。但是现在我们醒着的时候可能基本上都是连网的,你还要问在么做什么?换一个比方就是,你联系一个朋友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还会说,喂你还活着么?
我们可能每个人的事情都很多,假使我看到你一个“在么”是半小时后,于是我回复了一个“在”。然后你又过了半小时看到,心里的安全感已经消失了,于是你大概又要发一个“在么”。于是就像两个神经病在玩过家家的游戏,即使你们是热恋的情侣,智商也经不起这么玩的,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
所以即使你要释放内心的不安感,“在么”之后,最后立即把事情或者请求也告诉对方,不必要等一个回复。我如果要在网络上找人,陌生人我一般会用“你好”,或者“老师,您好”,然后把自己的事情马上清楚地写出来。想法、请求、需要的东西,最后看情况可以加上“愿意付费咨询”。如果这么一整理,你会发现有时候你只是要找个发泄,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需要什么,对于这种情况,我就建议你去挠墙就好。
最近我就遇到这么一个案例。有一位读者加了我的微信,先发了一个“你好,在吗”,5分钟后,发了一个“我可以问你一个事吗?”,10分钟后发了一个“??”,见我没有回复后,20分钟后开始发飙了,“我是看到你的文章和ID后加你好友的,本想和你聊聊,奈何你是这种态度,宁可在朋友圈里发说说也不回复,令人倍感失望。但是你的处世之道似乎远远比不上你的文章,所以想教育提醒别人前,最好自己先以身作则吧”,然后还有一些其他的话,“足见你诚意何在啊……我的事情很重要……请你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要逛朋友圈……”。
其实实际的情况是,我在那个时候,加好友的人比较多,大概收到了100多条消息。因为之前人民日报推送了我的文章删减版,所以有许多人加我找我要一个完整版的,这位也是这么加我的。于是我在朋友圈更新一下完整版链接。而且因为信息太多了,所以我没有来得及一条一条处理。但是就会有人在大概半小时之内完成了一轮情绪从生到死的春秋变幻,我以前预期过会有这样的人,但是第一次见到也是倍感清奇。你看我什么也没有干,他就对我恨之入骨了,怎么办?
当然出于所谓“为人处世”的考虑,我还是解释了一下,但是对方一脸“你是坏人我不听我不听”的情绪,我最后只好把对方删除了。因为这根本就不是沟通了,全过程对方也没有说是什么事情,只是在说我的事情很重要,也没有听我的解释,连另外一种可能性都不愿意知道(参见《Scalers:另一种视角,另一种可能性》)。写到这里我意识到,这才是“为人处世”的问题啊。后面由于手机卡了一下,所以删掉之前他最后还发了句话,恶狠狠地发泄了一把,把我批判一番。截图我就不放在这里了,有碍观瞻,我在成长会群里做了个备案,我们拿来和告诫自己不要成为这种人。
在网络上找一个人,一般你会有一个事情,或者要达成一个目的。这可以当成一种价值的索取,除非你能让对方很快看到你的价值,否则交流往往是不对等的,因为你是在榨取对方的脑力。而为了平衡这种情况,要么你要在短时间内展示你实力,介绍好你自己,要么你就展示出你的诚意,比如尽量节省对方的效率,或者你要图省事,你干脆发红包或者你去给他打赏。注意,这个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态度和趋势的问题,这是一种二阶沟通,表示的是,我尊重你的时间,我也可以或者有能力在将来给你带来价值。
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你以为只有你找他,其实可能有很多人也在找……所以我的做法通常都是尽可能把信息说清楚,让对方一眼就能明白要什么,可以做什么,而这样效率就很高。然后在你们是陌生人的时候,最好是不要去闲聊的,因为你只是加了一个人,并不代表你们成为了朋友,所以对方也没有义务去理你。把心态放低一些,你自己也会好受一些,因为有时候对方可能真的就是忙了没来得及回复,然后你的心态却已经翻了十次船。有意思么?(参考文章《Scalers:在你想得到的时候,先想想自己付出了什么?》)
我的QQ签名一直是“有事请直说,求别问在么”。然后我发现在线教育领域里的达人秋叶老师的QQ签名是,“找我直说你是谁?何事?为什么要我帮你?——我很粗暴,我没有不忙的时候,我天天加班。”还有著名的电商专家万能的大熊的QQ签名是,“约稿问问题全都发邮箱。有问题直接说别问在不在!……”大家感受一下。
所以我觉得我还是很客气的。当然后面两位老师的收入比我高十倍,所以自然有牛的底气。所以现在问题来了,假以时日如果我赚的和他们一样多的时候,我会不会变得像他们那样更加“粗暴”?
其他参考文章
ScalersTalk ID:scalerstalk
本文原文lousy-hello首发ScalersTalk本微信公众号作者Scalers,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微信公众号ScalersTalk,微博Scalers,网站ScalersTalk.com,口译100小时训练计划群C 456036104
成长会是由Scalers发起的面向成长、实践行动,且凝聚了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从业者的社群。有意入会者请和Scalers直接联系,我和其他会员会和你直接交流关于成长行动等各方面的经验教训。2016年成长会持续招募中,参见做能说会写的持续行动者:ScalersTalk成长会2016年会员计划介绍(2016.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