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calers:我与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的故事

Scalers 持续力 2022-08-11

本文作者Scalers,微博@Scalers,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

研究生找题目感到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

——杨振宁

1. 这是一件大好事

最近清华大学的杨振宁教授和姚期智教授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由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网络上引来热议。因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所以中国科学院还专门制定了新的程序办法,才使得这一次的身份转换成功。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杨姚两位教授在各自领域属于世界级科学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获得了至高的荣誉。国籍的变换属于实质性动作,这对我们国家科研实力的推进,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科学人才的培养,科研氛围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国家在这一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我们会取得日益先进的成果。顶部的人来了,其他的人也会考虑考虑的。

 

当然在网络上也会出现一些比较有趣的声音。例如,许多网友表示,两位属于回国养老,圈钱的行为;也有的人表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给中国作出贡献,老了才回来算什么本事。

 

对于这种评论,如果用“脑残”来评价,我觉得是对脑残的不尊重。两位科学家做出的成就因为足够大,本质上是惠及全人类的,在这个意义上,纠缠国别问题是属于无聊的行为。当然我也表示理解,因为除了这么说,可爱的网友也没有别的方式可以发表感言了。论文看不懂,智商不够,又不会闭嘴,所以找一些国籍啊,个人生活的问题扯一扯了。虽然非常廉价,但是仍然可以显得自己懂一点的样子。

 

在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的工作,其实是像太阳的光芒一样,是普适地照在每一个角落的。而任何地球上的国家其实是无法把阳光据为己有的。我希望我的公众号读者不要有这么狭隘的意识。当你有100万的时候,这钱是你自己的,你可以把你的房贷还了,然后剩下的慢慢还;当你有100亿的时候,国家替你保管着,你的房贷、养老根本就不是事了。

 

所以,养老啊,圈钱啊,对于我等草芥之民而言的确是需要关心的,但是科学界的顶峰人物,去哪里不能养老,去哪不能圈钱?

 

2. 杨振宁:研究生找题目感到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

 

我在清华读书期间,有幸聆听过两位教授的报告,并且有些好玩的经历,今天分享一下。

 

2003年,杨振宁教授回国定居后,推动建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有一次,我参加了清华高等研究院举办的讲座,是关于《為何現代科學出現於西方──李約瑟問題新探》,报告人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方正。这场讲座的地点在科学馆,就是高等研究院的所在地,是一栋古老的建筑,外表古朴但是内部修缮后仍然完好。在听完报告后,我注意到前排有一位听众提问,我记得是关于《诗经》的一个问题。听讲者和听众交流的时候,我想这位听众好有水平,是谁啊?仔细一看,原来是杨振宁教授。那是我比较震惊的,一个是杨振宁教授作为学术大家仍然在认真学习,交流感受;二是我觉得教授听讲座明显要比我更认真,而我一学生却没有认真听讲,感觉自己很惭愧。若干年后,我的一篇文章《Scalers:大学生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在网络上被人民日报等1000多个公众号转载,也许潜意识里和N年前的这阶经历有一些关联。


之后和杨振宁教授的近距离接触就是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的《学术人生》活动邀请他做了一场学术报告,主题是《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杨振宁先生在这场报告中回忆了他年轻时代的三个物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产生的影响和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这中间分享了一些关于学习和研究的思路方法。其中有一些观点非常鲜明,例如:

(1) 永远不要把所谓“不言自明”的定律视为必然的。

(2) 一个研究生最好不要进入粥少僧多的领域。

(3) 基本物理学的语言是建筑在基本数学的观念上的,可是基本数学的观念用在物理学中的只是极少一部分。

(4) 研究生找题目感到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

这一次讲座给我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其中的许多理念后续对我的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关于推演法和归纳法的论述,限于篇幅,略。

(这一张可以算是金句了)

(图为杨振宁教授答疑,Scalers拍摄)

(杨振宁教授所用课件,Scalers拍摄)

 

到2016年,我做#ScalersTalk千人早起晨读团#,带着1000多位小伙伴早起晨读练习英语。之后发现,杨振宁教授在给清华本科生上物理课的时候,所讲授的方法,和我采用的是一致的,挺有意思的一个巧合的。这个时候我对自己的英语更有信心了……参见文章《诺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谈大学生如何学习英语》

 

3. 姚期智:理论计算机科学才是真正的计算机科学

 

杨振宁教授是物理系的,我作为计算机系的学生,除了英语学习和普通物理,其他的也就是门外汉了。姚期智先生是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在早期姚先生的“姚班”是挂在计算机系下面,但是相对独立运行的。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如果遇到姚班的同学,我们都会立刻投去崇敬的目光。

 

姚期智老师的实验室那个时候叫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ITCS),这个研究机构经常会搞一些学术活动,会请到一些非常高大上的嘉宾。有一次活动叫The Symposium on China Computer Science Vision 2020,展望2020年的中国计算机科学。在那个会场上,我看到了哈佛大学的Michael Rabin 教授!如果你学过密码学和计算数论等课程,你会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就像你曾经一直对着教材撸一个定理,然后突然有一天,真人出现在讲台上给你讲课!

 

这种感觉不仅仅出现过一次,ITCS所在的实验室正好在我的楼下,而他们会经常把学术报告的海报贴在FIT楼的大厅,于是有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我也会去蹭。有一次在啃一篇密码学的论文,中间卡了一段,琢磨不出来。也就是在那几天的时候,正好看到ITCS的一个讲座把论文的作者请来了!于是跑去听了讲座然后当面请教了问题,老头带有德国口音,但是很和蔼。我当时就是感觉姚期智教授真是神通广大。

 

其实我很庆幸的是,自己涉猎的一个方向和姚班的一个小方向有一小部分小重合(注意我用了三个“小”字),所以当我发现我能听懂他们在讲什么的时候,我觉得我的智商幻觉般地提高了。科研往往是一个虐心的过程,所以还是经常会去楼下蹭姚班的小型研讨会,看一下他们做的工作比我的难多了,自己心里也会好受一点。

 

研讨会一般会请一些博士或者交流的学者做一些报告,这是一个长桌会议室,大家围坐在一起。我作为一个外来人,就默默地坐在一个角落,然后发现来蹭听的不止我一个人。姚期智老师本人也在听报告。有一次坐在椅子听的时候,还打瞌睡眯了一会,我猜是工作太辛苦累着了。其实学工科上男人的课很容易犯困的,不管是谁讲,不是说内容不好,而是男中音的声线几乎没有什么起伏变化,所以催眠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多年以后的我,也逐渐掌握了这个技能,在全国各地开ScalersTalk成长会线下分享的时候,也能达到当初自己体验过的被催眠效果。

 

我们当时计算机系研究生会一直想请姚期智教授做一场报告,找到了她的助理,也很热情的答应了,但是日程一直排不上,直到这一届研究生会换届,也没确定下来。这是当时我们拟的邀请函件,沟通了很多次,最后仍然没有安排成功。

(这个邀请函当时改了几版,现在看仍然写得不是特别好。)

 

不过有意思的时,这一届研究生会结束后两年,自动化研会请到了……

 

不管怎样,最终我们还是得以有机会听到姚期智教授做的一场学术报告。那个时候交叉信息研究院已经成立了,下设有一个量子信息中心。量子信息中心用的地盘以前是清华的保龄球馆,后面重新装修成科研的地方了,原来早上打保龄球很便宜……后面就没了。(我仿佛听到学霸们说:打什么打,我们要科研呢,都拆了)

在这一场分享上,姚期智教授还在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洒了一把狗粮。在讲到他和高德纳(Donald Knuth)先生合作论文的故事的时候,姚期智教授说,高德纳这个名字,是他的太太储枫帮忙取的,并且让太太给大家分享了这场故事。储枫也是一名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这张图本来应该拍下相互对望的,图中右边的女士是姚期智教授的太太。左边那位白衣女子是工作人员,不要想太多。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摄影师。)

 

除了洒狗粮之外,姚期智教授回顾了人类科学的探索历程,以及计算机领域的一些重要发展事件,并且以萧伯纳、高锟等为例,讲述了人类在科学探索时的心路历程。其中姚期智教授说了一句话,意思是理论计算机科学才是真正的计算机科学。当时作为码农的我,感觉膝盖碎了一地。当然我是很服气的,因为这的确是很有高度和挑战性的,当时听完这个报告,回去就默默地搬砖了。

 

毕业以后,我就卷入了滚滚的红尘生活,苟且于市井间,惶惶不可终日。那些年在知识殿堂里锐意进取的少年,风华似乎正一点点消耗;而久别论文、公式、演算的手,再次触碰起来,也分外感觉生疏。而两位科学巨擘仍然在继续创造新的高度,培养人才,推进人类认知的边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大概就会是每一天,每一年,以及积累一生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和差距吧,尽管也许在过去某时,我们曾经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下,在可归约的计算复杂度前擦肩而过。

 

这里要感谢清华大学在我求学这几年给我带来的视野上的开阔,让我知道以自己的智力水准,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也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走在科学最前沿的人在思考什么、做什么以及生活状态如何。而这段经历,这些故事,在毕业以后给我最大的财富就是,走上社会,不会轻易地被那么多装神弄鬼糊弄住,至少得以开智健脑防忽悠保平安了。

 

最后,写文不易,原谅我这个标题党。

 

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

    ★★★★★   

ScalersTalk成长会是由Scalers发起的社群生态体系,专注1000天以上的“N阶持续行动理论体系与能力构建”,以“从英语初阶到同声传译全栈解决方案”为特色,以“持续输入输出训练实践拓宽认知边界”为导向。


微信公众号  l  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

新 浪 微 博   l  @Scalers

网           站   l   ScalersTalk.com

开 放 社 群   l  100小时训练群C456036104

 ★★★★★ 

2017年成长会申请说明

《用扎实稳定的持续行动,为2017写下新的篇章——ScalersTalk成长会2017年会员资格申请说明(2017.2)》(请点击)

Scalers:怎样快速找到ScalersTalk的历史文章(请点击)

本文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