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倡议书》发布
“自觉维护学术独立性和纯粹性,不做跟风逐热的研究,不参加不相关、无意义的社交型学术会议,抵制学术领域的‘圈子文化’和不端行为……”11月2日晚,136位青年科学家代表站在位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校园内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前,齐声朗诵《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倡议书旁,是刚刚签下的136个名字。
倡议书内容还包括“坚定‘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全身心投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问题导向的学术探索与科技创新”,“做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表示,希望青年科学家代表,坚定科技报国信念,争做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夯实基础理论根基,立志做“从0到1”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的开拓人和突破者;拥抱科研范式变革,勇做人工智能与学科“大交叉”时代的“弄潮儿”和引领者。
“安逸的时代可能过去了,我们要做出改变。”倡议发起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苏杭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在德国工作过15年,从国际科研伙伴的经历中看见了世界局势的激荡,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郭靖涛颇有同感:“在现在的国际形势下,我们不能再‘在A4纸上雕花’,仅满足于跟风逐热地发论文,而要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苏杭认为,青年科学家要反思自身研究对国家的意义,“在和平时期,某项研究的意义可能很大,但在特殊历史时期则不然,就像一个人擅长哲学,但当他落水时,最需要的能力是游泳”。
郭靖涛认为,青年科学家要敢于“打破常规”。“做科研是有惯性的,我们喜欢沿着现有方向探索,却容易忘记为什么出发。”郭靖涛说,“走出舒适区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人就会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延龙认为,青年科学家要顺应科研范式变革潮流,做有组织的科研。“‘两弹一星’抽调了各行各业的人,这对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国家重大任务能够把各学科的人才有机结合到一起。”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皓感慨,前不久他和孩子一起读到“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这句话,今天他的感触更深了,“孩子们未来的时代脉搏,与我们现在的拼搏有关,我们现在做什么,就决定了他们未来是什么”。
此刻,136位青年科学家代表的身旁,纪念馆外墙上的8个大字在夜色中清晰可辨——“放眼世界,胸怀祖国”。
来源:
扫
码
关
注
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
小程序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苑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