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BC新世纪百佳 |《黑暗骑士》:最不原著的蝙蝠侠

2016-10-29 张三 葡萄槽电影
《蝙蝠侠:黑暗骑士》阅片路

「BBC新世纪百佳第33名」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 乔纳森·诺兰 /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克里斯蒂安·贝尔 / 希斯·莱杰 / 艾伦·艾克哈特 / 迈克尔·凯恩 / 玛吉·吉伦哈尔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动作 / 科幻 /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8-07-14(纽约首映) / 2008-07-18(美国)
片长: 152分钟


文/张三


我第一次看到蝙蝠侠的时候,我大概刚刚上学。在某个下午我看到一个身穿黑色紧身衣的蒙面男子狂扁一个长相猥琐的矮胖子,那个矮胖子居然口吐绿色的不明液体,接着还有一个穿着黑色胶衣的女人不但强吻了一个路人大叔,还口吞高压电线——这是什么鬼!但是我居然看完这一部奇妙画风的电影。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提姆波顿的电影(《蝙蝠侠归来》),除此之外还有《蝙蝠侠》、《永远的蝙蝠侠》、《蝙蝠侠与罗宾》。除此之外提姆波顿的电影,我都很难欣赏,我实在是受不了脑洞新奇的提姆波顿美学。


这是我嫌弃提姆波顿的开始也是我痴迷于蝙蝠侠的开始。


2008年,改编自DC漫画公司的经典超级英雄漫画《蝙蝠侠》,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全球公映。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蝙蝠侠电影的片名中没有出现“蝙蝠侠“三个字。



诺兰接手蝙蝠侠电影开始,就一改以往漫改电影的夸张和低幼,转而以写实的手法去刻画超级英雄。而这一部《黑暗骑士》是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我个人认为最为优秀的一部。作为第二部,诺兰不必如第一部一样,老老实实讲“蝙蝠侠源起”这样一个“新瓶装老酒”的故事,尽管第一部很好地为“三部曲”定下了“dark”的基调,但是让无数“粉丝”吐槽的是雷霄古(Ra's Al Ghul)作为原著中数一数二的大反派居然在第一部里就领了便当。这分明是诺兰这个反贼装模作样拍源起,实则是夹着自己的私活。

第一部3.52亿美金的票房,让诺兰发现原来拍得不像原著,还是会有市场的,于是警匪片老司机诺兰于是冠冕堂皇地开始了自己的飙车之旅。



尽管“DC”(《DetectiveComics》)就是为蝙蝠侠而诞生的,蝙蝠侠第一次出现在39年的发行《Detective Comics》,而DC家的第一个超级英雄“大超”诞生于38年发行的“AC”(《ActionComics》),这两本漫画同属于DC公司的前身“NationalAllied Publications”,直到1967年,采用旗下最火热的杂志《Detective Comics》为新公司的名字,于是正式更名为“DC漫画”。


这足以证明,蝙蝠侠对于DC的重要意义。倘若诺兰瞎改,那无疑是砸了DC家的招牌。还记得被改成一坨屎的《龙珠》吗?还记得被改成一坨屎的某两部提姆波顿《蝙蝠侠》吗?

然而,历史被创造了,第一部跨过10亿美元大关的漫画电影,顺便刷新了一票影史纪录。

而这部漫改电影的成功之处就是——哲学性思考、社会化问题、人性道德的拷问。

既不是诺兰以往的犯罪飙车,也不是其他漫改的低幼智障,不再是打打杀杀,爆炸加特效。而是改为对现实、人性的思考与探究。英国人就是比美国人有文化啊!(笑)

 


探究整部电影的本质,其实是不仅仅是耳熟能详的“囚徒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于极端邪恶与极端正义之间的探讨。


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正义好过邪恶。事实上,这个问题连带着要探讨“个人正义”、“社会正义”之间的矛盾,“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矛盾。

蝙蝠侠声张正义利用的手段是“恐惧”,化身“恐惧”却心向光明。而邪恶的手段也是制造恐惧,蝙蝠侠与罪犯之间的差距非常小,他的一切行动不需要向任何人负责,不受任何人监管,唯独受自己的道德自律还有人性制约。如果道德和人性可靠,估计这世界上就没有不可靠的了。而同时,蝙蝠侠所贯彻的正义是个人正义还是社会正义?他真的能代表歌谭市该有的希望吗?还是他的一厢情愿?

他永远是“黑暗骑士”,永远是个影子,他永远不能替代哈维带来的光明,哈维贯彻着社会正义,遵守着法律而不是放弃程序正义。



哈维的堕落则是理想主义者的矛盾,因为他的人性,使得他发现自己一如既往坚持程序,得不到他要的正义,既然理性和道德都靠不住。哈维选择“运气”来裁决一切而不是靠理性与道德判断,博弈的本身就是一种判断,况且哈维还会作弊。他行使着名为“复仇”的正义,却已然在程序上犯罪了。双面人的矛盾隐喻不是正义与邪恶,而是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相悖。这就是小丑所期待的混乱和堕落。


文明社会的支柱是理性培育的法律与程序,而文明社会的基石与原则却是道德与人性。小丑利用愤怒和不满摧毁了哈维,利用蝙蝠侠对哈维的期待浇灭的蝙蝠侠的希望。

小丑在游船上设下“囚徒困境”,为的是毁灭歌谭市的道德与人性。终极的混乱,没有任何可以判断的尺度,没有任何限定的规则。

看上去最后皆大欢喜拆解了这个困境,两边都没有按下按钮。

Yeah!人性还在,歌谭梦还可以继续!



然而,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依旧是不合适的结果。其实最合适的结果应该是引爆囚犯的船。(至于原理翻一翻书就有了。)


片中的方式是典型的“暴力拆解”,囚徒扔掉了起爆器,另一方却在最后时刻怂了。

不要说结果是一个没死,请注意在这个问题上程序和结果一样重要。

囚犯的选择基于的心态应该是:老子一点都不想被你这个疯子耍,爱咋咋地。或者极有可能推断出一般人没有按下按钮的勇气。

群众们的心态是:想炸,但是不能我来按按钮,万一没炸死对面,会被报复,万一炸死对面,所有道德压力全部压到我一个人身上,就变成我杀了一船人。

假设,起爆器在平均到每个人手里,按下数量多的那艘船会活下来,结果会如何?

诺兰已经很客气地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小丑并没有设下终极难题。这个问题还是不是真正的囚徒问题,囚徒问题不存在道德判断和人性压力,因为有人性压力,这个问题就不会构成存在了。



在这个难题里,群众船里一人一票的投票是拆解的关键,看上去最民主,但是在最后的操作上不能把杀死一船人的罪责平分,使得最后的操作者变成了替罪羊,在没有强制执行义务的条件下,最后操作者可以选择放弃操作,事实表面,的确没有一个愿意做罪人的人。因此引爆囚徒船是根本不可能的。


囚徒按下按钮的可能性更低,因为在法理上说他们没有人身自由,选择压力在看押人员手里,看押人员没有办法承担,为了保护一船犯人而杀死另一船普通人的罪名。囚犯杀死一船人的结果和被炸死的结果也区别不大。事实表明,放弃选择了,爱咋咋地。

如果要真的考验人性与道德,小丑可以选择人手一个起爆器。

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陷阱,歌谭早已经堕落了。既没有一个有勇气承担责任的理性,也没有不需要思索的高尚道德。


如果有承担的、有道德,那就只有那个走在黑暗刀锋上的那个蝙蝠侠了,他最后选择替哈维背起黑锅,但是歌谭市的希望呢?希望已经没有了,最后的希望怎么可以在一个罪犯身上?


小丑已经赢了。


我痴迷于蝙蝠侠的原因在于蝙蝠侠里充满了各种矛盾。超人是永远正确的,他是神而不是人。

蝙蝠侠是人,是矛盾的人,是孤独的人其实不是他让小丑完整,而是小丑让他完整。试问没有邪恶,正义又有什么用呢?


诺兰蝙蝠侠三部曲的终极彩蛋---流水的boss,铁打的稻草人



近期文章

美剧 |《行尸走肉S07E01》——驯服造物主

阅片|《香肠派对》:大肉肠的性解放与重口《十日谈》

热映|《龙珠Z:复活的F》:正因为我从小看到大才更能区分感动和爱

BBC新世纪百佳丨《老男孩》:暴力与荒诞中盛开的恶之花

本周9部新片,教授解谜破危机,精灵耍贱献HAPPY| 一周影讯指南

喜欢这一篇内容吗?喜欢就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微信号:funnygrape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我们是一群电影爱好者,及时为你带来最新的资讯、电影测评。
如果想加入我们这个Family或是投稿的话直接在公众号里联系就好啦~!小编会尽快与你取得联系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