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一丨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生态基础设施分会场成功举办
点击蓝字
2023
关注我们
4月16日,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生态基础设施分会场在长沙市成功召开。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生态基础设施分论坛邀请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15位顶尖行业专家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生态基础设施的战略意义、发展方向、理论体系、循证研究和实践创新等内容开展了深入交流。
会场照片
分会场一报告环节
生态基础设施分会场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媚道设计主持规划设计师何昉教授作为学术召集人并发表致辞。分享专家分别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斌教授、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锁秀总景观规划设计师、中铁建工长沙市规划设计院刘诚级工程师、易兰规划设计院副总莫晓、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裘鸿菲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敏副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李波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李倞教授。本场分别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斌教授、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锁秀总景观规划设计师主持。
上半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 王斌
报告题目:
建立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报告梳理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理论的提出、演变和相关实践,以及国家对建设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的政策要求,介绍了风景园林学会团体标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评价标准》的要点内容。对国土空间体系和城市更新行动背景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规划编制、核心理念、政策机制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等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景观规划设计师 锁秀
报告题目:
双碳目标下的景观路径思考
绿色基础设施全覆盖作为区域国土生命支撑系统,以美好自然、人文共享为最高目标,涵盖城乡范围内多尺度的纯自然、近自然、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通过公园城市“人、城、境、业”多重场景的融入,构建主要由城乡间各类绿地、绿廊、水系等多功能绿地及开放空间交织成的广域人居环境相互联系的网络本底,实现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综合目标。
中铁建工长沙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刘诚
报告题目:
韶山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研究
基于红色文化与山水林田及风貌的研究,以韶山村毛泽东同志故居为重要的实践对象,遵循 “山水林田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保护方针,以区域生态化为目的,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共建山水林田系统,保护原有森林水田斑块及生态肌理、恢复农田原貌,以及对水塘、铺装、挡墙边坡、植物。实现韶山土地冲的山水林田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成为我国首个红色文化遗产环境治理示范点,为今后的红色遗产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易兰规划设计院副总 莫晓
报告题目:
从混凝土堤坝到城市滨河绿道——浅析遂宁南滨江公园设计模式
为遂宁增加一个美丽的城市名片,为市民增加一处喜闻乐见的滨水休闲场所。项目重建了城市与河流之间联系,同时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公共服务空间。完成后的滨江公园已成为联系城市的纽带,对接整个城市的绿色廊道和活动空间。项目一期落地,展现出设计团队用现代手法演绎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的理念追求,实现了政府和市民所期望的“城市客厅、游憩中心、生态腹地”的环境目标,为遂宁的市民提供了一处理想的休闲去处。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 裘鸿菲
报告题目:
城市蓝绿空间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及协同效益研究
报告概述了城市蓝绿空间建设的相关政策背景,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探讨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的定量化响应机制,综合测评城市典型蓝绿空间的生态和景观协同效益。并将研究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解读东湖风景区、紫阳湖公园、凤凰湖公园等相关实践与研究,为城市蓝绿空间的生态修复和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协同与可持续发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王敏
报告题目:
数智交融的蓝绿基础设施系统构建与创新实践
面对城市绿色转型与更新发展对蓝绿空间的更高诉求,在鼓励多学科交叉综合以解决问题的“大工程观”视角下,“数”“智”赋能为蓝绿基础设施的循证实践打开新的思路,提供更科学、客观而理性的依据。基于团队多年在长三角地区的多个实践案例,探讨迈向智能化的景观信息采集、社交媒体文本分析、遥感影像反演、精细化数值模拟、生态效应监测等在蓝绿生态网络构建、滨水空间生态复兴、社区环境精准修复、城市公园更新改造等多尺度、多类型的系统应用和实践创新,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李波
报告题目:
山地蓝绿基础设施构建策略研究与探索
研究旨在提出适应山地特征的蓝绿基础设施系统构建框架,以典型山地城市蓝绿空间分布情况为代表展开剖析,系统梳理山地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境功能)、雨洪管理功能、气候调节(城市热环境)、固碳释氧、空气净化、噪声降低(最后两项可以适当弱化)和休闲游憩等方面所具备的功能特点,对山地城市地形条件制约下的蓝绿网络系统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雨洪、慢行交通)方法进行探讨,从供需平衡的空间格局优化和重要节点优化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和优化策略。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李倞
报告题目:
景观与基础设施的协同设计理论——以交通景观基础设施为例
报告针对城市生态廊道(绿道)网络构建中空间获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依托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城镇生态廊道(绿道)网络的景观与基础设施协同设计的理论方法。重点以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廊道构建交通景观基础设施网络为例,提出了基于使用行为和空间潜力的选线识别技术途径,归纳了空间转化的主要设计模式,并以北京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实践为例,提出了渐进式行动设计的实施推进途径,为建成区生态廊道(绿道)网络的空间识别、选线规划、构建模式和实施路径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方案。
下半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教授 洪波
报告题目:
城市开放式景区热舒适影响因子及其适宜性设计
开放式景区室外空间作为游客与环境交流沟通的桥梁,其环境的舒适性、健康性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研究采用气象测量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热感知(热感觉、热舒适和热可接受度)进行调查。通过构建不同季节不同人群的热感知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并比较了影响当地居民和游客热感知评价的各类因素(物理、个体、社会和心理)。最后提出城市开放景区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游客出行建议以及景区管理策略。
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副教授 魏家星
报告题目: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绿色基础设施降温网络构建方法研究——以南京为例
研究主要探究了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是改善城市热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结合降温率和景观连通性识别得到25个“源”斑块;将反映景观格局的景观格局指数和反映地表覆盖特征的地表降温率进行叠加并构建阻力面,进而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识别出20条廊道;与“源”斑块共同构建出以缓解热岛效应为导向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研究可为通过合理布局绿色基础设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参考和借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王晶懋
报告题目:
西北地区生物滞留设施植物景观设计与固碳效应研究
面对关中自然条件下城市生态与双碳建设需求,比较分析西北地区生物滞留设施植物景观设计与固碳效应,研究不同种类植物和复层结构模式的地被群落景观的固碳效能,提出场地高固碳植物名录、植物群落高固碳型组构设计模式优化策略,初步建立碳汇效应绩效评价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陈明
报告题目:
城市不同功能单元绿色空间格局对PM2.5的影响差异研究
城市绿色空间是缓解PM2.5的重要方式,为了探索不同功能单元绿色空间格局对PM2.5的消减是否有差异,基于武汉主城区511个控规管理单元划分的5类功能,选取1km分辨率的全球PM2.5浓度,以及0.8m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的绿色空间数据,采用空间回归模型揭示不同功能单元中绿色空间格局对PM2.5的影响差异。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吴隽宇(曹亚荣同学代为汇报)
报告题目: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区域绿色网络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
城市群扩张引发的景观格局破碎与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GBA)为例,通过GeoSOS空间优化模拟多种ES权重分配情景以识别生态源地,使用LinkageMapper提取生态廊道和战略点,结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稳定性分析量化ESP管理目标,为城市群的ESPs建设和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与依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教授 乔秀娟
报告题目:
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维护管理现状评估
以多个试点海绵城市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前已建成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维护管理现状的评估。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条件价值评估的方法,研究居民对维护管理费用的支付意愿调查;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调查居民对低影响开发设施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偏好,为更好的推进海绵城市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提供策略建议。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李相逸
报告题目:
基于鸟类生境营造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研究试图从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的角度对湿地生态修复进行应用拓展,提出提高物种多样性与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在总体生态目标导向下,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及调研分析数据对目标物种栖息环境的解译,进行环境质量量化分析,并建立环境因子与鸟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模型;根据定性定量耦合分析结果,提出生态系统层面、生境斑块层面及小生境层面的鸟类适宜栖息环境修复策略与营造方法;在应用层面上,提出从湿地生态修复到后期监测与管理的多层次整合式研究策略。
分会场一总结
生态基础设施论坛是基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围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基础设施理论体系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碳中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强化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化生态基础设施系统构建与创新实践等四个方面展开热烈研讨。15位顶尖行业专家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生态基础设施的战略意义、发展方向、理论体系、循证研究和实践创新等内容开展了深入交流,听众广泛,气氛热烈。
///END///
校核:何昉、李倞、付彦荣
审核:贾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