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法人茶语】茶法与礼法:潮汕工夫茶的礼义规训

2017-04-02 沈玮玮 人民法院报

法律不光是一板一眼的法条,它可能还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源自于生活的习惯法就深切地体现了这一点。今天,小编带你走近茶文化,看儒家礼义规范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是怎样春风化雨做到润物无声的~顺便get点茶道小tips。


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潮汕文化特色。而以潮汕工夫茶为媒介的茶文化所形成的具有规则意义的茶法,充分彰显了儒家礼法文化的强大渗透力,让儒家礼义规范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润物无声。



工夫、功夫,傻傻分不清楚


“工夫茶”和“功夫茶”,人们往往易混淆,彼此不分。然而潮汕话“功与工”的音与义均有不同。按潮州声韵分部,“工”在潮汕话中音为“刚”,“功”音为“攻”。二者含义大不相同。

“工夫”在潮语中既有本领、时间之意,更有讲究、用心、圆满、周到之意。潮谚曰:“合得主人意,才是好工夫。”此之谓也。

因此,为了传达潮汕茶道之精义,“工夫茶”的称谓较为精准。工夫茶即流传于潮汕地区一带的以乌龙茶为主要用茶,以精致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独特讲究程式的一种茶叶冲泡和品饮方式。最早关于工夫茶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嘉庆六年(1801年)俞蛟所著《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工夫茶》,距今至少有210多年的历史。潮汕人将茶叶称为“茶米”,嗜茶成性,“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传统排序完全倒置,“工夫茶香浓得怪”也被誉为潮汕十八怪之一。


工夫茶的规则意识


潮汕工夫茶恰如其名,饮茶的程序和器具十分讲究。清人丘逢甲在《潮州春思六首》中写道:“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湖山处女泉。”此诗记叙了春日烹煮潮汕工夫茶的一系列器材道具。包括烹茶的用具竹垆和小砂壶,煮水用的榄核炭,茶叶用鹪觜茶,水用西湖山处女泉。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茶酒单》也生动地描绘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品饮工夫茶,小可怡情,大可托志。性情修养是儒家的修身之道,所有工夫程式都在精致细腻、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的和谐气氛中展现开来,意在让每一次饮茶都在接受儒家“和为贵”的精神熏陶。如“关公巡城”,即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且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要低斟;“韩信点兵”,即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之精华一点一滴均匀分注于每一杯茶中,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美感。潮汕地区地少人多,农业生产必须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养活子嗣。精巧的生产方式以及深受儒家文明熏陶的潮汕人久而久之养成了细腻的心思,在工夫茶的冲饮程式中极尽表现。


潮汕一向有“茶三酒四”之说,不论客人多寡,只有三只杯,茶冲好后,冲茶人自己不取,其他人互相谦让,君子之德尽显。常言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斟茶讲究“满遭损”的格言寓意。洒茶既毕,必让客人中的老者、尊者先端茶,以示尊敬。“强宾压主,响杯擦盘”告诫客人喝茶提杯时,不能任意把杯脚在茶盘沿上擦拭。饮完应轻放茶杯,不可发出响声,否则被视为挑衅心态。并且饮茶时不可皱眉,皆因“喝茶皱眉,表示嫌弃”。端茶之人往往就近取茶,以示礼貌修养。茶的摆放宜呈“品”字形,取团结和谐之意。品茶中途如有新客到来,当要立刻换茶,否则被视为“待之不恭”。“头冲脚惜,二冲茶叶”,讲究冲茶时第一遍必须洗茶倒掉,而第二次冲茶即为头冲茶,应该让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便叫“却之不恭”。


若遇主人亲自奉茶,长者常以中指轻叩茶几茶台,以表谢意,同辈之人则以食中二指轻叩之。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司炉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最后饮用,否则就被视为“蛮主欺客”。凡饮完一杯即要用滚烫的茶水再次冲洗,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传给下一位用茶者,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茶温在手,气氛浓烈。此种品茗传统与工夫茶的特点十分相关。潮汕人酷爱喝茶,尤讲“浓苦”,原因在于潮汕气候炎热,需要喝水解渴。为了不因大量饮水而加重肾脏负担,特别讲究以“水少而甘”为主,以少胜多,寓在其中。因此,工夫茶杯也以“小、浅、薄、白”著称。“小”能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薄”能使茶香四溢,“白”则茶色跃然。此种“小而美”的茶具设计是以“精行俭德”的心智教化为依归的。据茶圣陆羽的《茶经》所言,“茶性俭”,因此“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具当秉承潮汕人节俭务实的美德,如若茶具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茶水经数次冲泡后,应及时更换茶叶,不能出现“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怠慢客人,待人不恭;二是引申为办事敷衍,效果差强人意。但也有例外,如因饮茶时间过长而耽误工作休息,或者话不投机,可以故意不换茶叶,以示“暗下逐客令”。工夫茶的礼仪都蕴藏在这些细小的茶语中。潮汕人的礼仪习俗也几乎全部蕴藏在工夫茶中。宋人杜耒在《寒夜》中所言:“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结婚之日新娘向长辈下跪捧茶的仪式至今沿用。即便是海外归来的亲属,家中新妇及晚辈如是初见,定要行“跪茶”之礼。喜事如此,丧事亦然,祭祀拜神要“清茶三杯”等等礼仪讲究,极能代表潮汕人的儒家礼义秩序观念。精致的器具礼仪讲究,加上独特的冲泡程序,意在达到内外兼修,名副其实的工夫。


工夫茶的教化传统


工夫茶的品饮毫无虚情假意,可谓形式与实质兼容,这与潮汕人诚心实意的商人之质十分相近。饮茶不在于饮,而在于,故而又称为品茗,不会比较饮的多少,毫无竞争意识,但求人际和气,方能和气生财。而恶人多酗酒,少喝茶,缺少工夫与耐心。因此,工夫茶代表着一种文人的素雅与精致,其所包含的儒家正心诚意和格物致知的修身教化,造就了潮汕的人缘,人缘滋润着商道,成为潮汕人代代相传的生意经。


工夫茶道注重传递孝悌和善德的意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为儒家德性之本,时常在潮剧中出现的茶画面对此均有展现。《荔枝记》第三十四出载:“每月十五供养茶汤,伏事上祖乞人传。”《苏六娘·苏妈思女责桃花》也载:“我有爹妈无人映,早晚茶汤买(勿)失时。”以茶祭祖,以茶尽孝,如此精致心细无不彰显着孝顺之意。孝悌乃仁之本,《孟子·万章上》对“悌”如何体现“仁”的精神有着明确的解释:“仁人之于弟也,亲爱之而已矣。”因此,孝悌父母兄弟在潮剧中时有展开。精敬的工夫茶更多传达出的是一种美好的儒家人伦秩序。这种秩序是千百年来中国法文化滋生的深层次基础。将此孝悌之意推己及人,便是潮汕地区较为普遍的“施茶”文化。明代弘治年间潮州庵埠官路设有“赐茶庵”,清代康熙年间潮州南厢五里处“海云庵”也“建亭施茶”。施茶作为善义之举,将仁德自家扩展至国,经由工夫茶所承载的“修齐治平”之儒家义理秩序不断被推广宣扬。


工夫茶的终极哲学


工夫茶的终极哲学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圆通之道上。《周易·泰》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天地运动从泰到否,从否到泰,乾来坤往,循环往复。天地人事的运转不息,浓缩为工夫茶杯的反复滚动。工夫茶在淋杯之后需将一杯侧置于另一杯上,中指肚勾住杯脚,拇指抵住杯口并频频向上推拨,使侧置之杯作环状滚动,并不时发出清脆的铿锵撞击声。食指则始终轻按杯身,若即若离,以使滚动着的小杯得到适当调控而保持杯身平衡。这种方式正是典型的“圆道”运动。“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也是循回不息之“圆道”运动。诸如此类,都将此种圆通观完整地体现了出来。若在茶壶上镌刻“可以清心也”五字,以等距离分布,那么不管茶客坐在什么位置,只要将看到的字用作句首则都可以读通,且各有意境:“以清心也可”“清新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都将中国传统礼义文化中的圆通观展现无遗。可以说,潮汕工夫茶既可登大雅之堂,又可入寻常人家,从不拘泥于雅致的饮茶环境,也不深受精美的饮茶器具的束缚,老少皆宜,贫富皆可,代表了潮汕文化圆通的礼义境界,具有持久的魅力与生命


心平自在,精细圆通,这都是潮汕工夫茶所具有的“和、敬、精、洁、思”的文化礼义。茶艺的考究,显示出潮汕人业力“精”进的追求,而在吃讲茶的文化习俗中,其“乐”无穷,参悟人生。茶法体现礼法,礼法透着茶法,以潮汕工夫茶为代表的中国茶道就是通过饮茶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人类和谐的安乐之道。儒家礼义规训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便是“和”,“和”乃是包括潮汕人在内的华夏子民倾其毕生“功夫”去努力的方向。

(作者 沈玮玮)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地方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李艳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