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岁女童商场偷拿玩具亲妈报警,是小题大做还是必要之举?

唐兴华 人民法院报 2021-03-13

近日,一条“7岁女童商场偷拿玩具亲妈报警”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广东佛山南海警方接到一位母亲报警称,7岁女儿在商场偷了东西。一开始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妈妈于是想到了报警,给女儿一个教训。在民警劝说教育下,小女孩终于承认,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事后,女孩妈妈按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

视频来源:触电新闻


截至8月3日20:40,该话题在新浪微博的阅读量已达到5.2亿。


有人认为,孩子妈妈的这一举动,纯属小题大做。他们主张,小孩尚且年幼,年龄未满8周岁,无民事行为能力,不能充分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其行为尽管不正确,但并无行政、刑事法上的责任,民警对幼童的行为无权进行相应处罚。报警行为无法律上的意义,却会给女孩造成心理阴影。所以,孩子妈妈在明知警察不会对女孩进行处理的情况下还报警的行为纯属浪费警力、多此一举。

另有人认为,孩子妈妈报警的措施,非常适当。这是孩子母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孩其行为的性质,并且让孩子知道偷拿他人东西的行为在法律上构成盗窃,情节严重的可以构成违法甚至构成犯罪。这种教育对孩子而言,印象深刻,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对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常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各种因素而存在一些不良行为,是孩子成长当中的阵痛,是需要家长、老师乃至全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

从孩子家长的角度审视,尽管因为孩子偷拿东西的行为而报警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家长的行为至少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积极而明确的信号,也是家长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一种坦然诚恳的态度。孩子母亲的举动,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并不妥当,但笔者却认为,在没有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孩子母亲的行为,至少比那种放任、姑息的做法要好得多。

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家长都是心理学专家。孩子出现偷拿他人财物的行为,究竟如何矫正,在心理学上或许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心理学上的操作方法毕竟并不为一般人所熟知。在大多数家长面对这种情形高度依赖“搜索引擎”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保证父母获知信息的绝对科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报警给孩子以深刻的教训,与打、骂相比,显然是一种更为文明的教育方式。

中国人一直信奉“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古训,所以家长有时候可以容忍孩子的一些小毛病,但是对偷拿他人财物的行为,一般都是深恶痛绝的。也因此,不同家长面对这个相同的问题时,往往都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焦虑。在这种焦虑的影响下,不同家长也采取了针对孩子或正确、或不正确的矫治方法。

当然,我们提倡科学的育儿理念,面对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既要有积极面对的态度,更要寻求最为科学的矫正方法,以此帮助孩子更加健康、更加安全、更加和谐地与这个社会相处。

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不妨多一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所谓“法治思维”,并不是让孩子从小去学习什么法律条文,而是要在不同的年龄段培养孩子不同程度的规则意识,要让孩子在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在内心深处深深地知道:有些事情不可以做。

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千差万别,但规则意识的培养却不可或缺。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其一生的发展轨迹当中,都能在自由和秩序之间,寻找到最佳的行为平衡点。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作者:唐兴华 | 编辑:张瑾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

用法治思维教育孩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