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从宋朝就已经有滴滴快餐、自来水和股票了~

吴钩 侯晋中 2022-04-02

宋朝“白领”也叫外卖


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百余栋楼宇房屋,其中可以明确认出是经营餐饮业的店铺有四五十栋,也差不多接近半数。


南宋笔记《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也收录了一大堆临安的饮食店与美食名单。


“每日交五更”,东京的“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宵夜),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药者,直至天明”。


朱雀门外的州桥夜市,那些卖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猪脏之类的饮食店,每天都营业到很晚,“直至三更”才打烊。


更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豪华饭店,“其门首,以枋木及花样沓结缚如山棚,上挂半边猪羊,一带近里门面窗牖,皆朱绿五彩装饰,谓之‘欢门’。


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庑,称呼坐次”。这些饭店以丰盛的菜肴吸引食客,“不许一味有缺”,任顾客挑选:“客坐,则一人执箸纸,遍问坐客。


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膘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须臾,行菜者左手杈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驮叠约二十碗,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


意思是说,你一进饭店,马上就有人招呼座位、写菜,你想吃什么,随便点,很快菜便上齐了。


饭店伙计若是服务不周,被客人投诉,则会受到店老板叱责,或者被扣工资、炒鱿鱼,“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


因为汴梁餐饮业发达,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换言之,宋代都市的小白领、小商人,跟今日的城市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


——没错,宋代饮食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


《清明上河图》就画了一个不知正往谁家送外卖的饭店伙计。



宠物店:卖猫粮狗粮,提供美容服务


人类社会对猫、狗的驯化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但古人养猫,多是出于捕鼠之需,养狗,则是为守宅、捕猎。将猫狗当成宠物养,是比较晚近的事。


宋朝已有寻常人家养宠物狗、宠物猫。宠物的出现,可以视为是生活品质进入较高层次的体现。


南宋画家毛益的《萱草戏狗图》,画的也正是几只可爱的小型宠物犬。


因为养宠物狗、宠物猫的人多了,宋代的市场上出现了狗粮、猫粮等宠物衍生商品。


《东京梦华录》的“诸色杂卖”条说:“养犬则供饧糟;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


南宋也一样,《梦粱录》的“诸色杂货”条也说:“凡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草料;养犬,则供饧糠;养猫,则供鱼鳅;养鱼,则供虮虾儿。”


《武林旧事》的记录更有意思,其“小经纪”条罗列了杭州城的各种小商品和宠物服务,其中有“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猫窝、猫鱼、猫儿的意思好理解,“改猫犬”很可能是给宠物猫、宠物犬做美容。


连宠物房、宠物美容都有了,这跟今日人们养宠物又有什么不同呢?


宋人生活,确实透出一种亲切的现代气息。


宋朝人怎么拆迁?


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要引出一个问题:拆迁。


宋朝也有“拆迁”。


作为一个具有“自发成长”性质的城市,拥挤与喧哗似乎是汴梁城与生俱来的性格,因为坊市制所代表的严厉管制已经失效,商业的力量必然引导着人们往热闹的地方汇聚,竞相开设商铺、侵占街道,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在当时这叫“侵街”。


宋政府“搞拆迁”的做法可圈可点。


首先,对侵街的权贵丝毫不会姑息。权贵掌握着权力资源,是北宋初期率先侵街的人。


比如太平兴国五年(980)七月,八作使(相当于城建局局长)段仁诲在家门前修筑了一道垣墙侵占景阳门街,宋太宗大怒“令毁之,仁诲决杖”。


其次,对侵街的升斗小民,宋政府一般能够考虑到他们维生不易,而顾全他们的生计。


如元祐五年(1090),给事中范祖禹上书宋哲宗,说,虽然“百姓多侵街盖屋,毁之不敢有怨”,但“有司毁拆屋舍太过,居民不无失所”,所以,他要求皇帝下旨,“除大段窄隘处量加撤去外,无令过当拆屋”。


最后,对皇城扩建、皇帝出巡可能导致的拆迁,宋代君主表现得比较克制。


如雍熙三年(986),宋太宗“欲广宫城,诏殿前指挥使刘延翰等经度之,以居民多不欲徙,遂罢”。


康定元年(1040),宋仁宗“车驾行幸”,尽管当时街道狭窄,仁宗却没有下令拆迁、封路什么的,而是简化了仪式,“侍从及百官属,下至厮役,皆杂行其道中”,“而士庶观者,率随扈从之人,夹道驰走,喧呼不禁”。在等级森严的皇权时代,这简直有点不可想象。


古人炒股,还有专门的证券交易所


先来看看耐得翁《都城纪胜》的一段描述:


“都城(杭州)天街,旧自清河坊,南则呼南瓦,北谓之‘界北’。中瓦前,谓之‘五花儿中心’。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御街,两行多是上户,金银钞引交易铺仅百家余。门列金银及见钱,谓之看垛钱,此钱备入纳算请钞引。并诸作匠炉鞲,纷纭无数。”


引文提到的“交引铺”,非常接近于今日的证券交易所,在这里成交的商品为盐引、茶引、矾引、香药引、犀象引等有价证券。


宋代实行比较广泛的禁榷制度,盐、茶、矾、香药等采取间接专卖:先由商人向政府设立的榷货务入纳现钱,换取一张交引,然后凭着这张交引到指定地点领取盐茶等商货。


宋太宗时,为了引导军用物资流向边郡,宋政府又创制“折中法”:商人在边郡入纳粮草等,政府估价后发给交引。


为吸引商人赴边纳粮,宋政府的估价远高于市场价,高出市场价的那部分,叫作“虚估”,市场实际交易价则叫作“实估”,宋代交引的面值,就由“实估”加“虚估”组成。


商人凭交引可赴京城或产地领取钱或者茶、盐、矾、香药等货品。



交引的原始功能类似于“提货单”,见引给货,认引不认人。


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得交引突破了其原始功能,获得了有价证券的流通功能——由于交引的价值存在一个巨大的“虚估”额,这个“虚估”额成了附加于交引之上的利润空间,可以吸引买家来购买交引,交引的转手,实际上便是分割“虚估”利润的过程,直至最后的交易价格接近于交引的“实估”。


而且,交引作为一种可凭证提货的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也会升跌,只要有升跌,便能够吸引商人投机、追涨杀跌。


因此,交引商通常并不是用交引提货,而是直接进行交引的买入、卖出。


“认引不认)人”的特点也让交引的自由流通成为可能。于是,类似于证券交易所的“交引铺”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之后,明清继续保留食盐的间接专卖,民间虽有私下的盐引交易,但已属非法的黑市,如明代成化年间的一条法令要求,商人如果典当、买卖盐引,将“俱问罪,引目、盐货入官”。


这也意味着宋代孕育出来的证券市场,在宋朝灭亡之后,并未能继续发育壮大。


最早的自来水竟是苏轼发明的?


城市,由于人口巨众又集中居住,水利资源相对紧缺,因此,生活供水往往极考验城市治理的智慧。


汴京的居民用水,主要取自穿城而过的河渠。


大中祥符初年,宋政府“决金水河为渠,自天波门并皇城至乾元门,历天街,东转缭太庙,皆甃以砻甓,树之芳木,车马所度,又累石为梁。


间作方井,宫寺民舍皆得汲用。


复东引,由城下水窦入于濠。京师便之”。


汴京政府也在城内开凿水井,供市民取水饮用,庆历六年(1046)夏,由于天气大旱,“令京城去官井远处益开井,于是八厢凡开井三百九十”。


此为汴京官井的数量,此外尚有大量私井。


杭州的居民生活用水,则主要取自西湖,虽是近水楼台,但也需要政府建立一个供水系统。


苏轼治理杭州时,曾主持浚治西湖,使“湖水所过,皆阛阓曲折之间,颇作石柜贮水,使民得汲用、浣濯,且以备火灾,其利甚博”,引西湖水贮于石柜,供民取用。


后,政府又从杭城西门,“引湖水注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


两宋的城市还出现了商品化的供水服务,《东京梦华录》称汴京“其供人家打水者,各有地分坊巷”;《梦粱录》称临安“供人家食用水者,各有主顾供之”。


这些“打水者”以卖水为职业,并划定了各自的服务区域。


当时水价极便宜,一担水才需几文钱。


不知你会不会问:宋代城市有没有“自来水”供水系统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的。


最早建成“自来水网络”的城市应该是唐代的白帝城,有杜甫的《引水》诗为证: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瞿塘峡山石坚硬,无法打井,人们便以成千上万的竹筒连接成一个引水网络,将城西的长江水引入城内。


这种“接筒引水”的技术自然流传至宋代。


北宋绍圣年间,苏轼被贬岭南惠州,听人说起:“广州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贫下何由得”。


广州知州王敏仲正好是苏轼的朋友,苏轼便给他写信,提了一个建议:城外蒲涧山(即白云山)有泉,可在:


“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


这个供水网络,跟白帝城的“万竹蟠”一样,有点像今天的自来水管道了。


苏轼还做了一个预算:


建成这个供水网,“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


他又建议,政府可以在循州购置一部分良田放租,作为养护供水网的基金:“岁可得租课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筏下广州,以备不住抽换。”


还可以在广州城中建一批公租房,“日掠二百”贯房租,“以备抽换之费”,并“专差兵匠数人,巡觑修葺”。


看,苏轼这个方案,设计多么周全,也极具操作性。


知州王敏仲听从苏轼提议,真的将这个供水系统给建起来了。


苏轼很高兴,又给王敏仲写了一信,捎去一个更细致的建议:


“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竿之塞,辄累百竿矣。仍愿公擘画少钱,令岁入五十余竿竹,不住抽换,永不废。”



王祯是元朝人,但《农书》上的许多技术,其实都是宋朝所遗。


一幅宋代的画作《浣月图》给我们提供了显示宋人已将“自来水”引入家庭的证据:图中假山盘踞着一个龙形雕塑,龙口源源不断流出清水(这才是“水龙头”嘛),显然,龙尾处必有竹制的水管,连接水源。


从龙口流出的水,又注入一个蓄水缸。


画上的女子,正在舀水使用。


可以看出,这个“自来水”装置,既是美化庭院的装饰性景观,又可为日常起居供应用水。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自来水设备,学习自西洋,出现于晚清。


不过恐怕许多人尚不知道,宋代的城市已经在建设“自来水”网络了。


那确实是一个令我们惊叹的时代。


编辑备注:其实,考古队现在在河南已经发现了约4000年前的上古时代陶制自来水管道系统,和自来水净化池系统,令人惊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