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民解放军1~70军 全集

2016-10-06 侯晋中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下发《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将全国各大战略区部队进行统一整编,规定军的番号排列数目为70个军。1948年11月至1952年10月,解放军陆续完成了70个军的组建工作。



  第一野战军:

  共有十二个军,分别是:

  第1兵团下辖的第1、2、7军;

  第2兵团下辖的第3、4、6军;

  第22兵团(1949年12月新疆起义部队改编而成)下辖的第5、9军;

  独立第1、2、3军;

  直接下辖第8军。


  第二野战军:

  共有十个军,分别是:

  第3兵团下辖的第10、11、12军;

  第4兵团下辖的第13、14、15军;

  第5兵团下辖的第16、17、18军。

  直接下辖第19军。



  第三野战军:

  共有十六个军,分别是:

  第7兵团下辖的第21、22、23、35军;

  第8兵团下辖的第24、25、26、34军;

  第9兵团下辖的第20、27、30、33军;

  第10兵团下辖的第28、29、31、32军。


  第四野战军:

  共有十九个军,分别是:

  第12兵团下辖的第40、45、46军;

  第13兵团下辖的第38、47、49军;

  第14兵团下辖的第39、41、42军;

  第15兵团下辖的第43、44、48军;

  第21兵团(1949年11月陈明仁起义部队改编而成)下辖的第52、53军。

  直接下辖第50、51、54、55、58军。


  华北军区野战军:

  共有十三个军,分别是:

  第18兵团下辖的第60、61、62军;

  第19兵团下辖的第63、64、65军;

  第20兵团下辖的第66、67、68军;

  第23兵团(1949年9月绥远起义部队改编而成)下辖的第36、37军。

  直接下辖第69、70军。



  一、70个军精简整编裁减扫描


  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到2003年,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10次大裁军,成建制裁减军的建制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至1982年9月。这期间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7次大裁军,共撤销和改编了38个军,其中15个军被撤销,23个军被改编成军兵种部队和经济建设部队。此外,建国后,人民解放军兵团建制全部取消,各军直接隶属大军区领导。被撤销的15个军分别是:第8、17、18、22、45、48、52、53、61、62、58、70和西北独立军第1、2、3军。

  第二阶段:1985年百万大裁军,共撤销了8个军。

  第三阶段:1997年50万大裁军,撤销了2个军。

  第四阶段:2003年20万大裁军,撤销了4个军。

  新中国成立后的10次大裁军,人民解放军陆军共撤销了29个军。推荐关注微信查找“老兵微刊”


  二、70个军转隶为军兵种扫描


  人民解放军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是单一的陆军,陆军又以步兵为主,海军、空军和其他军兵种部队基本上是空白。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人民解放军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共建立了10个军兵种领导机关。

  1949年11月11日,成立空军领导机关。6个军改编成空军:第11、15、25、33、49、51军。

  1950年4月14日,成立海军领导机关。4个军改编成海军:第10、30、35、44军。

  1950年5月1日,成立军委通信部。

  1950年8月,成立炮兵司令部。3个军的部队改编为炮兵:第3、4、7军。

  1950年9月,成立装甲兵司令部。

  1950年11月8日,成立公安部队领导机关。3个军改成公安部队:第29、33、34军。

  1950年12月,成立防空军司令部。

  1950年12月,成立工程兵司令部。

  1953年9月9日,成立铁道兵领导机关。

  1956年1月,成立防化学兵部。

  至此,人民解放军陆军的军兵种已基本上得到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70个军的大变革正是为满足这些军兵种发展的需要。推荐关注微信查找“老兵微刊”


  三、70个军支援经济建设扫描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70个军中有7个军改编成农建部队、石油部队和建筑工程部队。分别是:第2、5、6、9、19、36、37军。

  除了军部撤销外,解放军还将大量成建制的作战部队集体转业到地方从事经济建设。

  1952年初,当时的人民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作出了部队集体转业的决定。这一年有4个整师、11个整团,共46.5万余名官兵集体转业,变成铁路、水利、建筑、林业和屯垦大军。

  1954年8月,王震率解放军第1、22兵团集体转业,组建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开发中国大西北。

  1958年3月,中国为开垦荒地,发展国营农场,将5个预备师、2个预备医院,共10万官兵集体转业,开赴密山垦区和合江垦区。

  1960年2月,沈阳、南京、济南3个军区的3万官兵集体转业,奔赴东北松辽平原,开发大庆油田。当时,转业官兵占油田职工总数的54%。

  1962年至1964年,国务院抽调13万基层军官转业充实到商业、粮食、供销合作社,发展中国经济。

  1964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从部队抽调5500多名军官转业,到工交、财贸、农林等部门工作。

  截至1965年,共有55万多名军官被政府安置到地方参加经济建设。

  十年“文革”期间,有41万转业军官被错误地按士兵作复员安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纠正“文革”期间的错误,政府竭尽全力将复员安置的41万军官改为转业,恢复了地方干部身份。

  1981年,有8万多名军官转业,被充实到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在这之后,更大的安置任务接踵而来。1982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撤销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51万官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

  1982年以后,人民解放军干部转业走上正轨,每年大约有4万名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再没有出现过成建制的部队集体转业的情况。



  四、70个军保留部队现状扫描


  2003年,人民解放军进行第10次大裁军,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陆军的70个军,在陆军只保留了18个军,并逐渐发展成为集团军。

  这18个军中有当年第一野战军中的1个军;第二野战军中的4个军;第三野战军中的4个军;第四野战军中的8个军;华北军区野战军中的1个军。18个集团军分布在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兰州、成都7大军区,成为解放军陆军的机动作战部队。

  现役18个集团军,分别为:第1、12、13、14、16、20、21、26、27、31、38、39、40、41、42、47、54、65军。

  陆军中保留的18个军发生了三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从骡马化发展成摩托化和机械化。1985年,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机械化集团军试点,目前全军陆军机械化部队的数量已经超过半数。

  第二个变化是由步兵军转变为多军兵种合成的集团军。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在提出人民解放军裁军百万之前,就酝酿组建人民解放军的集团军。1980年3月,他在军委常委扩大会上指出:要根据军队装备不断改进的情况,搞些合成军、合成师,这样便于合成训练,便于指挥员熟悉特种兵的指挥,把平时训练和战时使用结合起来。这些问题都要当作制度问题、体制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接着,在一个未来作战研讨会上,邓小平又指出:有的同志提出来,过去我们也设想过,比如一个军,组成一个合成军,有炮、有坦克、有导弹,炮包括防空的,实际上就是一个集团军。不久,邓小平提出可以先搞一些军作试验。1983年,中央军委根据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转变”的指示,经过反复论证,于1984年4月组建了人民解放军的集团军。1985年百万大裁军后,人民解放军以步兵为主体的陆军军全部改变成多兵种合成的集团军。在此之前,人民解放军的步兵军不包括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兵种,这些兵种都自成体系,战时临时配属给步兵军。目前人民解放军陆军的集团军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电子对抗兵、航空兵等诸多军兵种,集团军编成内的各军兵种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作战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原陆军军,步兵不再是老大哥,专业兵种的数量超过了步兵,炮兵的数量居第一,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推荐关注微信查找“老兵微刊”

  第三个变化是隶属部队的编制变化。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命令各野战军所辖纵队改称军,当时军的编制是军、师、团、营、连、排、班的编制;现在部分集团军改为军、旅、营、连、排、班编制,作战单元逐步小型化、合成化、模块化。在陆军军的变革中,不仅步兵的数量大大减少,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伪装部队、特种侦察兵、气象兵等新型兵种专业不断产生。

  人民解放军陆军由70军演变成18个集团军的最大特点是“精兵、合成、高效”,实现了人民解放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历史性转变。


  第1军:

  属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

  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1949年2月改称解放军第1军,辖第1(头等主力师)、2(头等主力师)、3师(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52年6月同第3军合并为新的第1军。2003年最终称为第1集团军,属甲类。


  第2军:

  属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

  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1949年2月改称为第2军,辖第4(头等主力师)、5(主力师)、6师(王震任军长兼政委)。1953年3月该军番号撤销,军部整编成南疆军区,所属部队大都整编成新疆农业建设部队。


  第3军:

  属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

  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1949年2月改称第3军,辖第7(头等主力师)、8、9(主力师)师(第一任军长为许光达,政委朱明)。1952年6月与第1军合并,该军番号撤销,军部改编为西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所属部队两个师合编到第1军,两个师改编成炮兵和空军。


  第4军:

  属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

  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1949年2月改称第4军,辖第10、11(后起之秀)、12师(王世泰任首任军长,张仲良任政委)。1952年9月该军番号撤销,军部改编成中央军委城防高射炮兵学校,所属部队改编成炮兵和铁路公安部队。


  第5军:

  属第一野战军第22兵团。

  前身是新疆民族军。1950年1月10日在伊宁改编为第5军,辖第13、14、15师(法铁伊·伊凡诺维奇·列斯肯任军长,顿星云任政委)。1954年10月该军番号撤销,改编成新疆哈萨克自治区军区,后改编成伊犁军区,部队改编为农建师。


  第6军:

  属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

  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1949年2月改称第6军,辖第16(主力师)、17(头等主力师)、18师(罗元发任首任军长,徐立清任政委)。1953年5月该军番号撤销,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编成西北军区空军,所属部队改编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建部队。


  第7军:

  属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

  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1949年2月改称第7军,辖第19(主力师)、20、21师(彭绍辉是首任军长,孙志远任代政委)。1951年10月5日该军番号撤销,军部充实到第一高级步兵学校,部队改编成炮兵和空军。


  第8军:

  属第一野战军直接下辖。

  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1949年3月改称第8军(姚任军长、王长江任副军长),辖第22、23、24师。1949年5月29日该军番号撤销,军部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


  第9军:

  属第一野战军第22兵团。

  由新疆起义国民党军整编第42师在1949年12月29日改编而成,辖第25、26、27师(赵锡光任军长,张仲瀚任政委)。1952年11月该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改编成新疆农业建设兵团第7、8、9师。


  第10军:

  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

  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10军,辖第28(主力师)、29 41 37167 41 15287 0 0 3060 0 0:00:12 0:00:04 0:00:08 3060(头等主力师)、30师(杜义德任军长,王维纲任政委)。1952年4月25该军番号撤销,军部和一个师调归海军,其余部队改编为装甲兵和调归华北军区。


董存瑞:第11纵队(第11军前身)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

  第11军:

  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

  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11军,辖第31(头等主力师)、32(主力师)、33(主力师)师(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委)。1952年10该军番号撤销,改编成空军第5军,其182师改编为铁道兵,32、33师分别调归第16军和第60军。1969年以昆明军区部队重建第11军,辖第31、32、33师。1985年再次被撤销。



第十二军31师向上甘岭地区开进增援

  第12军:

  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

  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12军,辖第34(主力师)、35(头等主力师)、36(头等主力师)师(王近山任军长兼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12集团军,属乙类。


  第13军:

  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

  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所属第10、13旅以及豫西军区部分部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13军,辖第37(头等主力师)、38(主力师)、39师(军长周希汉,政委刘有光)。2003年最终称为第13集团军,属甲类。


  第14军:

  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

  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所属的第11、22旅以及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110师。1949年2月改编为第14军,辖第40(头等主力师)、41(主力师)、42师(李成芳任军长,雷荣天任政委)。2003年最终称为第14集团军,属乙类。


15军欢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第15军:

  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

  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15军,辖第43、44(主力师)、45(后起之秀)师(秦基伟任军长,谷景生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61年3月改编成空降部队第15军。


  第16军:

  属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

  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和豫皖苏军区独立旅。1949年2月改编为第16军,辖第46(头等主力师)、47(主力师)、48师(军长尹先炳,王辉球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16集团军,属乙类。


  第17军:

  属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

  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1949年3月改编为第17军,辖第49(主力师)、50、51师及1949年3月组建的补训师(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委)。1952年3月17日撤销,所属三个师分别改编为兴仁军分区、镇远军分区和独山军分区。1968年8月26日武汉军区部队重建第17军,辖第49、50、51师。1973年2月9日再次被撤销。



1951年18军进藏,西藏和平解放

  第18军:

  属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

  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所属豫皖苏军区部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0旅。1949年2月改编为第18军,辖第52(头等主力师)、53、54师(军长张国华,谭冠三任政委)。1952年3月17日该军番号撤销,改称为西藏军区。


  第19军:

  属第二野战军直接下辖。

  前身是中原军区所属的陕南军区。1949年5月改编为第19军,辖第55(主力师)、57师(刘金轩任军长,张邦英任政委)。1952年7月1日该军撤销,改编成陕西军区,所属第55师调归西北军区,第57师改编成解放军石油工程第1师,其余部队番号撤销。1969年以兰州军区部队重建第19军,辖第55、56、57师。1985年再次被撤销。


  第20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949年2月改称第20军,辖第58(头等主力师)、59(主力师)、60(主力师)师(刘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20集团军,属乙类。


  第21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1949年2月改称第21军,辖第61(头等主力师)、62(主力师)、63(主力师)师(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21集团军,属甲类。


  第22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1949年2月改称第22军,辖第64、65(头等主力师)、66(主力师)师(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委)。1958年2月该军被撤销,与其他部队合编为守备部队。


  第23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949年2月1日改称第23军,辖第67(主力师)、68(主力师)、69(头等主力师)师(军长陶勇,卢胜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改称第23集团军。2003年该军被撤销。


  第24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949年2月改称为第24军,辖第70(头等主力师)、71(主力师)、72(主力师)师(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改称第24集团军。2003年该军被撤销。


  第25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25军,辖第73(主力师)、74(头等主力师)、75师(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委)。1952年7月20日该军番号撤销,编为空军,所属部队一个师调归空军,其余调归第23、20军和江苏军区。


  第26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1949年2月改称为第26军,辖第76(头等主力师)、77(主力师)、78师(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26集团军,属乙类。


  第27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1949年2月改称第27军,辖第79(头等主力师)、80(头等主力师)、81(主力师)师(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27集团军,属甲类。


  第28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1949年2月改为第28军,辖第82(头等主力师)、83(主力师)、84师(朱绍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委)。1985年改称第28集团军。1998年该军被撤销。


  第29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1949年2月改为第29军。辖第85(主力师)、86、87师(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委)。1950年11月18日该军番号被撤销,被改编为军委铁道公安司令部,所属一个师调归军委空军,其余调归福建军区。1969年以福州军区部队重建第29军,辖第85、86、87师。1985年再次被撤销。


  第30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1949年2月改为第30军,辖第88、89(主力师)、90师(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委)。1950年1月16日该军番号撤销,改编成海军,所属部队分别调归第20、26、27军。


  第31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1949年2月改称第31军,辖第91(后起之秀)、92(主力师)、93(主力师)师(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委)。2003年最终称为第31集团军,属乙类。


  第32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

  前身是山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新编第5、6师。1949年2月改编为第32军。辖第94、95、96师(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委)。1950年11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33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

  前身是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和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第59军。1949年2月改编为第33军。辖第97、98、99师(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委)。1950年11月该军番号撤销,军部改编成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3个师改编成公安师。


  第34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

  由华东军区所属江淮军区部分部队和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第77军第132师合编而成。1949年2月改编为第34军,辖第100、101、102师(首任军长何基沣,赵启民任政委)。1950年11月该军番号撤销,军机关一部组建华东军区航空处,另一部和部分部队改编为华东公安部队。


1949年4月23日,35军将红旗插上南京总统府

  第35军:

  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

  由鲁中南纵队和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96军合编而成。1949年2月改编为第35军,辖第103、104、105师(军长吴化文,何克希任政委)。1950年1月该军番号撤销,军部及军属炮兵团改编成华东海军,所属三个师分别改编成绍兴军分区和杭州警备区。


  第36军:

  属华北军区第23兵团。

  前身是国民党军第111军。1949年12月改编为第36军,辖第106、107、108师及暂编骑兵旅(刘万春任军长,康健民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52年2月该军番号撤销,改编成建筑工程部队,部分部队归兵团直接领导。


  第37军:

  属华北军区第23兵团。

  前身是国民党西北新编独7师等部。1949年12月编为第37军,辖第109、110、111师及暂编骑军旅(张世珍任军长,帅荣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52年2月该军番号撤销,改编成建筑工程部队,部分部队归兵团直接领导。


38军万岁军

  第38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38军,辖第112(头等主力师)、113(头等主力师)、114(主力师)、151师(军长李天佑,政委梁必业)。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38集团军,属甲类。


  第39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1948年11月改称第39军,辖第115(头等主力师)、116(头等主力师)、117(主力师)、152师(军长刘震,吴法宪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39集团军,属甲类。


  第40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1948年11月编为第40军。辖第118(头等主力师)、119(头等主力师)、120(主力师)、153师(军长韩先楚,政委罗舜初)。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40集团军,属乙类。


  第41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1948年11月改编第41军,辖第121(头等主力师)、122(主力师)、123(头等主力师)、154师(军长吴克华,政委莫文骅)。2003年最终称为第41集团军,属甲类。


  第42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1948年11月1日改编为第42军,辖第124(后起之秀)、125、126(主力师)、155师(万毅任军长,刘兴元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42集团军,属乙类。



1950年43军与40军渡海解放海南岛

  第43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3军,辖第127(头等主力师)、128(头等主力师)、129(主力师)、156师(洪学智任军长,赖传珠任政委)。1961年8月该军被撤销。1968年9月重建第43军,辖第127、128、220师。1985年10月再次被撤销。


  第44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4军,辖第130(头等主力师)、131(主力师)、132(主力师)、157师(军长邓华,吴富善任政委)。1952年10月该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131师调归海军青岛基地,其他两个师分别调归第54、43军。


  第45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5军,辖第133(主力师)、134(主力师)、135(后起之秀)、158师(军长黄永胜,政委邱会作)。1952年10月该军番号撤销,与第44军合编为第54军。


  第46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6军,辖第136(主力师)、137(主力师)、138(主力师)、159师(军长詹才芳,李中权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该军被撤销。


  第47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1948年11月1日改编为第47军。辖第139(头等主力师)、140(主力师)、141(主力师)、160师(梁兴初任首任军长,周赤萍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47集团军,属乙类。


  第48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8军,辖第142(主力师)、143、144、161师(贺晋年任军长,陈仁麒任政委)。1952年3月15日该军番号撤销,改编成第21兵团兵团部,所属部队改编成公安部队和工程部队。


  第49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

  前身是东北军区第12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第49军,辖第145(后起之秀)、146、147、162师(钟伟任军长,袁升平任政委)。1952年1月8日该军番号撤销,改编为空3军军部,所属部队改编为公安部队和转隶其他部队。


  第50军:

  属第四野战军直接下辖。

  由原国民党军第60军起义后改编。1949年1月2日改编为第50军,辖第148、149、150、167师(曾泽生任军长,徐文烈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10月该军被撤销。


  第51军:

  属第四野战军直接下辖。

  由武汉以南贺胜桥、金口起义国民党军第19兵团改编。1949年7月改编为第51军,辖第211、212师(张珍任军长,杨春圃任政委)。1950年9月24日该军番号撤销,改编成中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所属部队与湖北军区合并。


  第52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21兵团。

  由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一部改编而成。1949年11月改编为第52军,辖第214、215、216师(王劲修兼任军长,杨树根任政委)。1951年9月2日该军军部和番号撤销,所属部队归第21兵团直辖。


  第53军:

  属第四野战军第21兵团。

  由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保安部队为基础改编而成。1949年11月改编为第53军,辖第217、218、219师(彭杰如任军长,王振乾任政委)。1951年9月该军军部撤销,所属部队归第21兵团直辖。


  第54军:

  属第四野战军直接下辖。

  由原第45军和原第44军各一部合编组成。1952年10月改编为第54军。辖第130、134、135师(丁盛任军长,谢明担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54集团军,属甲类。


  第55军:

  属第四野战军直接下辖。

  前身是第48军军部及144师和第49军145师、第21兵团215、219师等部。1952年10月改编为第55军,辖第144、215、219师(陈明仁任军长,王振乾任政委)。1985年10月31日该军番号被撤销。


  第56军:

  该番号未使用。


  第57军:

  该番号未使用。


  第58军:

  属第四野战军直接下辖。

  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及其改编的桐柏军区。1949年2月改编为第58军,辖第172、173、174师(孔庆德任军长,方正平任政委)。1949年9月该军番号撤销,军部机关与河南军区机关合并,所属部队调归河南军区和湖北军区。


  第59军:

  该番号未使用。


  第60军:

  属华北军区第18兵团。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1949年2月1日改编为第60军,辖第178、179(头等主力师)、180师(王新亭任军长兼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该军番号被撤销。


  第61军:

  属华北军区第18兵团。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3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61军,辖第181(头等主力师)、182、183师(韦杰任军长,徐子荣任政委)。1952年7月该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调归第60军和川北军区。


  第62军:

  属华北军区第18兵团。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5纵队。1949年2月1日改编为第62军,辖第184(主力师)、185、186师(刘忠任军长,袁子钦任政委)。1952年7月该军番号撤销,改编成西康军区,所属部队改编成公安部队和西南军区部队。


  第63军:

  属华北军区第19兵团。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3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63军,辖第187(主力师)、188(头等主力师)、189(头等主力师)师(郑维山任军长,王宗槐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该军被撤销。


  第64军:

  属华北军区第19兵团。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4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64军,辖第190(头等主力师)、191(头等主力师)、192(主力师)师(曾思玉任军长,王昭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98年该军被撤销。


  第65军:

  属华北军区第19兵团。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65军,辖第193(头等主力师)、194(主力师)、195师(邱蔚任军长,王道邦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终称为第65集团军,属乙类。


  第66军:

  属华北军区第20兵团。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66军,辖第196(主力师)、197(主力师)、198(后起之秀)师及独立第55师(军长肖新槐,王紫峰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该军被撤销。


  第67军:

  属华北军区第20兵团。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2纵队,1949年2月改称第67军,辖第199(头等主力师)、200(主力师)、201师及独立第53师(韩伟任军长,旷伏兆任政委)。1998年该军被撤销。



68军203师奇袭白虎团,取得战利品:白虎团旗

  第68军:

  属华北军区第20兵团。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6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68军,辖第202、203(后起之秀)、204(主力师)师及独立第25师(文年生任军长,向仲华任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该军番号被撤销。


  第69军:

  属华北军区直接下辖。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7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69军,辖第205、206、207师(周彪任副军长,漆远渥任副政委)。1949年5月该军的番号撤销。


  第70军:

  属华北军区直接下辖。

  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4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70军,辖第209、210师(政委甘渭汉,石志本任副军长)。1949年11月该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调归第67军和华北军区。


  西北军区独立第1军:

  属第一野战军直接下辖。

  由甘肃岷县起义的国民党军甘肃省保安部队一部和国民党军第120军一部在1949年9月改编而成(周祥初任军长,张希英任参谋长)。1949年11月该军番号撤销,缩编为独立1师,所属部队调归第62军指挥。


  西北军区独立第2军:

  属第一野战军直接下辖。

  由宁夏中卫地区起义的国民党第81军在1949年12月改编而成(马靖任首任军长,甄华任政委)。1950年11月该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调归宁夏军区。


  西北军区独立第3军:

  属第一野战军直接下辖。

  由甘肃武都地区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9军在1949年12月改编而成(蒋汉诚任军长,黄忠学任政委)。1950年9月该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编入西北军区所属部队。


  补充:

  番号沿用(师):1-55、57-167、172-174、178-207、209-212、214-220。

  56师:1969年组建第19军时新建番号。

  168师:1949年5月由华北野战军热河军区第20军分区组建168师,属辽西军区。

  169师:1949年5月组建,属辽东军区。

  170师:1949年4月组建,属辽西军区。

  171师:1949年4月组建,属辽东军区。

  175师:此番号未使用。

  176师:同上。

  177师:同上。

  208师:1949年5月,由第四野战军165师改为平津卫戍司令部独立步兵208师。

  213师:此番号未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