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年轻学儒,中年学道,晚年学佛

侯晋中 2022-04-02

  学儒家以谋生,学道家以养生,学佛家以乐生

  儒,道,佛是以入世,出世,行善教义宗旨。三种境界。我们不妨吸取精华,滋养我生活。


年轻时学儒家


  人在年轻时,要么思想刚刚开始成熟,要么刚刚踏入社会,此时面临很多重大人生课题,比如学会做人做事、能够安身立命等等。

  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之气,也可以说是正气。先要有一身正气,这是做人的根基。

  最能概括儒家精神的一句话,就是《易经》中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在年轻时,未经社会地充分打磨,身上往往有很多毛病和弱点,如果没有修养功夫,就很容易跑偏,失去操守、投机取巧,最终变得圆滑世故甚至不择手段。

  行君子德,是立世的根本
  行君子德概括为:
仁,义,礼,智,信

  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义: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弯腰则人高,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智者,不要整天浑浑噩噩的,靠感觉做事,观一叶而知秋,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信:真实可靠。

  概而言之,道家智慧对中年人的启示,就是六个字:看淡尘俗,追觅高远!

中年时学道家


  中年人,大多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阅历,有了一定的事业和物质基础,所以人生的主要课题也就发生了变化。这时需要关注的,便是道家智慧。

  道家超越物质功利的思想,正是化解之道。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庄子也一再强调“不以物累形”人要超越物质,不为物质所奴役,用物而不是为物所用,才不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养生,是道家重要贡献。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中年人大多焦虑,养神之法,也最为切要恰当。至于其它道家养生法,如太极拳、四季调和、饮食进补等,也要以“自然”为依止,不可过,不可强,才是正途。

  但道教长生不死,目标也过于高远,达不到也别太纠结!

  概而言之,道家智慧对中年人的启示,就是六个字:看淡尘俗,追觅高远!


年老时学佛家


  人到了老年,已经看惯世间祸福成败,历尽人间沧桑巨变,是到了觉悟和放下的时候了。觉悟才能放下,放下就是觉悟,这正是佛家人生智慧的第一义谛。

  这时的心态,就是平和淡然。这种平和,是一种历经风吹雨打后的坚韧;这种淡然,是一种看破看透后的达观。往后看,是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往前看,是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合起来看,是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能有此感,就是真的放下了。
  “放下”,只是佛家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慈悲”。看过和经历过那么多爱恨悲喜,看到世间还有无数人在欲海中沉浮,作为过来人,心中如何不会有一份大悲悯?
  如果,一生作恶,现在行善也不是坏事。如果一生行善,晚年何不安享善行。
  为社会行德,为子孙积福。

  所以,年老时学佛家,要抵达的,就是八个字:心中安然,与人为善。

来源:儒风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