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没想到!除了芯片,种猪也被人“卡了脖子”

侯晋中 2022-04-01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我们被西方国家“卡着脖子”的只是以芯片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


没有人想到,我们每天要吃的猪肉,也被卡着脖子。


许多人总嘲笑台湾放行了美猪美牛,却不知道我们早就放行很久了,说不定你今天吃的猪肉就是美猪,因为美猪实在太便宜了,到岸价据说只有4块多人民币。而且,有数据显示,在8月份进口的美猪还创了进口量的历史新高,为实现第一阶段中美贸易协议和能让我们吃上猪肉做出了重大贡献(请参考下边的截图)

“养种猪就是做“猪的芯片”,现在必须冲上去自己解决,新希望要解决种猪国产化问题。”——新希望集团老总刘永好



此话一出,许多人感到震惊!


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美食中,猪肉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球猪肉消费量约112584千吨,其中,中国人消费量就达56115千吨,占全球猪肉消费量的50%。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猪肉消费国”。


如此重要的肉类食品,为何还被西方卡了脖子?


从1980年到2000年,广东大花白猪的母猪数量从1.3万头下降至几百头。金华猪的母猪数量从1980年近25万头降至2007年的1万多头。有的地方猪种,甚至“已找不到公猪”。巴马香猪、江口萝卜猪、官庄花猪等猪种曾经陷入濒危状态。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等已经灭绝。


换句话说,这些猪一不小心就要变成珍稀动物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从事猪遗传育种研究的王立贤2014年就提出,“中国本土猪种选育刻不容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明甚至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警告,“猪种的灭绝同样是一场生态灾难


为了保卫猪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牵头,成立了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协作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则规定了“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2012年,中央财政的畜禽保种经费增加到5320万元。4年后,当时的农业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数据显示,中国“土猪”一共有90个地方品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品种42个,省级保护品种32个,其他品种15个。这些地方猪种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施重点保护。


2019年6月28日下午,绍兴天天田园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最后800头生猪从平江万猪场被运上汽车


至此,曾经名扬全国的平江万猪场正式关停。


平江万猪场关停,是为了给平水镇的生态建设让路。这个占地71亩、年出栏生猪4.3万头的平江万猪场,对生态环境伤害太深,被勒令关停。


但平江万猪场曾是全国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国家级生猪养殖基地。这里记载着中国本土猪种与外国洋猪种的激烈博弈。


平江万猪场还没关停的时候,如果你来到它的养殖基地,你可以看到一个新奇的场景:

一头母猪安安静静地站在房间中央,一头公猪在旁边转悠。公猪的作用仅仅是安抚:有它在身旁,发情的母猪会表现静立反应,刺激排卵。主要的环节由旁边的工作人员来完成:为母猪进行人工授精。
由于公母猪的自然交配效率太低(1头公猪只能负责25~30头生产母猪),大型养猪场都会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来提高效率:人工授精体系下,1头公猪可以对应300~500头母猪。



俗话说没有耕坏的田,只有累死的牛,但以后也没有累死的猪了,人工授精这一高科技技术完成了让公猪躺着生猪崽子的愿
但,在丧失性生活的同时,国内公猪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本土公猪的精液不如国外运进来的冷冻猪精液质量高。
在利益至上、效率为王的时代,没有人会关心本土公猪的心理建设。
中国本土公猪也不是没有做过抗争,《资本万骨冢:猪肉危机和狂人盛宴》曾描述过这场“荣誉之战”:
守城一方是以浙江金华猪、四川荣昌猪、江苏太湖猪、湖南宁乡猪四大明珠为首的国内88个地方猪种,坚守华夏大地千年,熟悉地形,但弱在战术体系落后;攻城一方是以“杜长大”(英国的大白猪、丹麦的长白猪、和美国的杜洛克猪)为首的洋种猪,作战技术先进,持续作战能力强。


这场大战持续了三十余年,最终以攻城方大获全胜落幕,战败方猪种非灭绝即濒危。三十年前,本土猪占据市场的90%以上,而十年前,只剩下2%。

“洋种猪在国内市场纵横八荒,本土猪却是一顶帽子绿得发慌。”
在猪的品种战中,中国土猪原本占据着优势。它们又能生又好吃。早在古罗马时代,西方人就曾引进中国广东猪种,杂交后育成罗马猪。18世纪初期,英国引进的广东猪种,是后来约克夏猪和巴克夏猪的祖先。美国的波中猪和切斯特白猪也有中国土猪的血统。

但是到了2008年,由当时的农业部发起的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完成之时,横泾猪等8个地方猪种已找不到了,深县猪、项城猪等4个品种已确定灭绝。这次统计调查显示,我国有85%左右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和濒临灭绝状态。


为了保护数量日益减少的中国地方猪种,一些研究者提出过冷冻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术保种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还处于实验阶段,技术上还不成熟,能不能成功保种,至今也难以定论。

从情感上来说,这对本土猪是不公平的。但对养殖户来说,这却是最优的选择。
在养殖界,有一个专有名词:料肉比——猪长一公斤的肉要吃多少饲料。目前雄霸国内市场的洋种猪料肉比为2~3:1,而成华猪料肉比高达6:1。



养一只成华猪够你养两只英国猪,换你怎么选?


市场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纵横华夏9000年的本土猪,在强大的洋种猪面前,终究溃不成军。

猪是仅次于狗最早被人类驯化的物种。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野猪就开始被华夏先民驯化,最早的家猪遗址距今约八千年。

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养猪历史悠久,还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在上游养殖环节,中国依然面临着猪种被国外控制的尴尬。

作为一个养猪大国,我们至今还没培育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猪种。

而且,这些从国外引进的猪,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品种退化。

一般而言,从国外引进一只种猪,在国内繁殖到第4代,优势性能就会退化,出现各种疾病,长不大。


所以,一头种猪在繁殖6到8胎之后,基本就废了,失去了繁殖的价值,需要重新进口。


也就是说,我们的猪种,卡在西方人的手中。一旦他们卡我们的脖子,短时间内,不仅会造成国内副食品的短缺,而且还可能引起物价的飞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