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位绝代佳人


01
 
庐山上有家电影院,从1980年7月12日起,每天从早到晚就只放一部影片。
 
这部电影,就是大名鼎鼎的《庐山恋》。
 
在这部十年动荡后的爱情电影里,洋气的归国女华侨周筠和庐山上的高干子弟谈起了恋爱,变着法子在戏里换了四十多套从香港买回来的时髦衣服。


一对俊俏的青年男女相遇相爱、游山玩水,穿着“暴露”的泳装,还献出了银幕初吻……就像邓丽君歌里唱的那样,“轻轻的一个吻,已经打动我的心”,女华侨在高干子弟脸上的一个蜻蜓点水,融化了国人心中禁闭了十年的道德枷锁:原来这就是爱啊,可以大大方方说出来。


▲ 《庐山恋》剧照

 
影片一出,引起轩然大波,惊艳得很。
 
于是女主角张瑜火了,而且是火得一塌糊涂。如果说赵本山在小品中那句“倪萍是我的梦中情人”,表达了90年代全体中国男性的心声,那么在80年代初,这句话的主角妥妥的就是张瑜。
 
凭借《庐山恋》,张瑜顺理成章地拿下了1981年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当时的百花奖百分百遵从民意产生,大家得先填完选票,再一票一票寄到《大众电影》杂志社。


张瑜当红的那几年,观众寄给她的信几乎每天都能填满一屋子。有次她戴着口罩偷偷去吃小笼包,结果刚一摘下就被人认了出来,四面八方的影迷瞬间聚拢,生生把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给堵死了,最后还是找的交警帮忙疏通。
 
因为《庐山恋》的火爆,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陆女明星中,张瑜后来居上,一时间领先其他人半个身位。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弯道超车,成功抢占C位。


▲ 张瑜在《庐山恋》中的“换装秀”


对此,比她出道早的刘晓庆内心肯定不服气。
 
就在张瑜得奖前一年,1980年,刚恢复的百花奖评选中,刘晓庆就已经有三部电影入围,分别是《小花》《瞧这一家子》《婚礼》。结果三部电影的票数一个第二、一个第三,只有《瞧这一家子》帮她拿了个最佳女配角。
 
据说刘晓庆得知自己不是最佳女主角后,恼羞成怒,“就像一个一点火就会着的装满了汽油的汽油桶”,直言最佳女演员奖也该是她的。
 

▲ 《瞧这一家子》中的刘晓庆


第二年再战,没想到却被半路杀出的张瑜截了胡。
 
不过,除了相互较量之外,横梗在她们俩面前的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陈冲。



那个让刘晓庆没拿到最佳女演员的人,就是陈冲。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电影《小花》,女主角是18岁的陈冲,刘晓庆当女二。
 
据说当时刘晓庆想演女一号,但导演觉得她年龄有些大了,最终找来了还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念大一的陈冲。后来正因为《小花》,陈冲拿下了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成为改革开放后大陆第一个影后。


▲ 《小花》中的陈冲(左)和刘晓庆(右)

 
《小花》再往前推两年,16岁的陈冲在没什么表演经验的情况下,被导演谢晋选中出演电影《青春》的女主角,而当时给她做配的,正巧是刚刚20岁、已经有了4年演员经验的张瑜。


▲ 《青春》中的张瑜(左)和陈冲(右)

 
其实这三人当中,陈冲是唯一的60后,刘晓庆和张瑜分别生于1955年和1957年。但陈冲却是成名最早的、看起来也更走运、更有天赋和前途的那位。
 
无论如何,在大陆影视行业百废待兴的年代里,她们三位年纪轻轻便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包揽了最初的影后称号。如果按照剧情的正常走向,她们应该你争我夺轮番上演好戏,在演艺道路上并驾齐驱。
 
但事实却是,她们很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场突然兴起的潮流,以及她们在潮流中的选择,最终改变了发展走向,塑造了各自此后迥然不同的人生。
 
02
 
1977年,刚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丁肇中访华,邀请10位中国科学家参与他在德国的科研项目。
 
1978年初,这批人中的6人启程,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后留学热的序幕。
 
当年5月23日,曾经的老留学生邓小平说:“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要只派几十个。”教育部闻风而动,7月11日提出立即选拔3000人留学,即所谓的公派留学生。


▲ 1984年8月,邓小平会见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

 
到了1979年,自费留学生出现;1981年,国务院明确自费与公费一视同仁,短时间内就有11000多人自费出国留学。
 
随后几年里,国家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留学政策越放越宽,于是被憋坏了的年轻人们也就越走越多。
 
这股从80年代初兴起的留学热潮,显然也蔓延到了影视圈。不夸张的说,一群本来可以成为影坛中流砥柱的女演员们——一个个都出去了。
 
三位影后里面,最早出国的是陈冲。早在1981年,她就萌生了这个念头。
 
彼时,成名这件事让19岁的她产生了困惑。“你第二部电影,什么都不懂,就最佳女主角了,这工作能做么?”名声来得太快太容易,她越来越觉得这反而是个压力。
 
对于那种辉煌,我从来没有信任过。没有付出就得到的东西肯定靠不住。所以,我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选择——去美国深造,过一种更加踏实的生活。”
 
费了好一番审批程序,1981年8月26日,19岁的陈冲告别家乡上海,乘上了前往美国纽约的飞机。


▲ 1981年8月26日,陈冲飞往美国。剑鸣 / 图

 
到了美国,那个年代中国留学生有过的打工经历,她也全都经历过:去做图书馆管理员,去给有钱人家带小孩,去餐馆做服务员……
 
“我们餐馆的经理老爱和客人说,她是大陆来的最红的演员了。这个时候我就稍微有点无地自容,觉得有点有失国体,不过当时客人一直以为他是在说笑话,没有人真的相信他说的。”

在美国,没人相信她是红遍中国的女演员。而就连她自己,也切断了和电影的联系。在纽约大学的第一年,课程表全部是生物学课程。
直到有一天,加州一个大学教授给她打电话,说北岭大学在办一个中国电影节,里面有她演的《海外赤子》和《小花》,想邀请她来讲讲。
 
她应邀前往,到了加州,在环球影城和迪士尼转了一圈,陈冲突然怀念起拍电影的日子。第二年,她从纽约搬到了洛杉矶,开始闯荡好莱坞。
 
堂堂中国影后,一开始只能演些无关痛痒的小角色,连句台词都没有。后来,好不容易在电影《大班》里当上了女主角,却因为片子尺度过大惹怒了国人:百花奖影后,我们纯真的“小花”,竟然在大洋彼岸当了“脱星”?
 
类似的指责还不止这一桩,就连她穿红色露肩、配超短白色热裤的照片,都能在国内引发了巨大的批评声。


▲ 清纯“小花”和“性感”女孩

 
总而言之,当时的国人受不了心目中的那朵“小花”,“堕落”成了资本主义下的时髦姑娘。


但争议总会在成功到来之时销声匿迹。1988年,靠着电影《末代皇帝》里饰演皇后婉容,她终于获得了美国主流电影圈的注目。因为这部片子,她成为了第一个站在奥斯卡舞台上的中国人。


▲ 《末代皇帝》剧照

 
后来的事业便顺风顺水起来。1994年,演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荣膺金马奖最佳女主角;1995年,担任柏林电影节评委,看到很多没有价值的片子,于是自编自导了《天浴》,第一次当导演就拿到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如果回望陈冲的人生,你会发现,留学这件事情对她来说就像是一个坎,她跨过去了,随后便是一片坦途,以至于最近热播的《如懿传》里,都还有她的精彩表演,不可不谓影坛常青树。


▲ 《如懿传》里的陈冲

 
但紧跟其后出国的张瑜就没这么好运了。1985年,刚刚结婚的她同样来到美国,起初是想要提高一下演员修养,于是去进修了电影制作。
 
她在美国的5年,没有太多的物质担忧,却是她最矛盾的5年

“可能走之前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离开了就离开了。而真正到了那样的环境中,人们对你的拥簇没有了。怎么没有人注意我了呢?我怎么就这么轻易放弃这一行,在这当起学生来了呢?”
 
她也缺乏像陈冲那样进军好莱坞、从小角色演起的魄力。“其实当时也有机会去好莱坞,但是剧本我不喜欢,美国人对中国的描写太片面,人一到外国荣誉感就特别强。”
 
5年之后熬到毕业,张瑜去台湾发展,演了几年电视剧,没有掀起太多水花。1993年,她回到大陆,面对的却是更大的落寞。


▲ 张瑜在台湾演的《一代名妓李师师》

 
早就不是《庐山恋》那时候的光景了。曾经和自己平分秋色的刘晓庆,趁着八十年代女明星纷纷出国的红利,在国内开启了霸屏模式,已经成为一姐级别的人物。而巩俐等一批新演员们也开始崛起,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已然没有了张瑜的位置。
 
而一同出国的女明星们,比如陈冲和邬君梅,也都在好莱坞拼到了机会,在海外站稳了脚跟。



张瑜有点尴尬。当年红透半边天的女华侨风光不再,许多人对她后期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2005年的电影《任长霞》。


如果让张瑜再选择一次,不知她当年还会不会出国?


▲ 电影版《任长霞》中张瑜的造型

 
80年代陈冲和张瑜的出走,成全的是刘晓庆。当时有记者问她:你不会离开中国?她回答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有十亿的观众,我干嘛要出国?
 
果不其然,她的十亿观众,看了她的《芙蓉镇》,看了她的《火凤凰》,还看了她在《武则天》里,从十几岁的少女,演到七老八十的女皇。


▲ 《武则天》中,刘晓庆饰演不同年龄阶段的武则天

 
在戏外,她也下海经商,卖化妆品,进军房地产。真正的时代弄潮儿,90年代汹涌的时代浪潮,她一个也没落下。
 
当陈冲、张瑜们追赶着80年代的留学潮纷纷出国的时候,驻守国内的刘晓庆,恰恰因此抓牢了中国社会野蛮生长的90年代。
 
时代的红利,都让刘晓庆一个人享受了。




03
 
三位绝代佳人,被一场时代潮流改变的人生。
 
在80 年代的留学热中,她们只是其中的缩影。其实同时期出国的女明星还有很多,但其中多数人只是为了出国而出国,最终像张瑜那样,回来后风光不再,只是成全了刘晓庆。
 
但陈冲是个特例,留学并没有影响到她的事业,反而助她更上一层楼,站上了一个更大的平台。
 
原因其实很简单,和留学潮中盲目出国的大多数相比,陈冲是做好了准备的。
 
首先是家庭因素。她出身于三代知识分子家庭,外公是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外婆则是喝咖啡、抽摩尔、七十多岁还要戴波浪假发的时髦老太太,而陈冲的父母也都是医学家。


▲ 陈冲与外婆


出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一个最大优势就是——英语好。特殊年代里,外婆在阁楼上偷偷放英文唱片给陈冲听,完成了她的英语启蒙。


14岁去电影厂面试,别的小姑娘都唱歌跳舞,她用英文朗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1980年,美国电影艺术代表团到上海访问,上影厂让陈冲当翻译。
 
其次是后天的教育。高考恢复后第二年,陈冲就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主修英美文学。这让她在出国之前,就对西方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相比起张瑜的中学学历,陈冲显然更容易融入西方社会,这也让她的好莱坞之路走得比别人顺畅些。


▲ 1991年,陈冲出演美剧《双峰镇》

 
所以,探究出国潮中女明星的命运,看谁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谁又在出国后幻想破灭,归结到一个最本质、也最简单的原因,那就是——英语水平。
 
同样是时代的弄潮儿,成败之间,核心竞争力是英语。

往期阅读:伊朗又被打脸!

很多“病”其实不是病,就是人老了!

看看世界其他国家的穷人生活

贪吃”正在害死你!

如果一辈子只是在谋生,那就跟动物没有区别

沧海桑田,百年掠影!

玩裸体,请看新西兰!

生而为人,请您善良!

胡锡进写给基督徒母亲的悼文,催人泪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